编者按:从“诗画江南”到“塞外江南”,从扬子江畔到伊犁河谷,相距8000多里的江苏与伊犁因对口援疆而紧紧联系在一起。3年多来,江苏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像天山雪莲一样扎根在新疆伊犁州及兵团四师七师,让祖国最西陲的各民族干部群众感受到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江苏第十批对口援疆工作将于近日收官,江苏第十批对口援伊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园区经济是江苏的亮点和优势,聚焦“伊犁所需”,发挥“江苏所能”,第十批江苏援伊工作组充分推进伊犁资源优势与江苏先发优势紧密结合,将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受援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和“增长极”,进一步增强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
3月31日,记者在伊宁县纺织产业园见到了伊犁州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组长张华,这位援疆十年的江苏干部对伊宁县的纺织产业发展了然于胸,言辞之间难掩自豪。
“南通是国内最大的家纺产业集散地,新疆具有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电力等比较优势,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支持纺织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是不是可以将南通纺织产业移植到伊宁县来,在这里创办纺织产业园区?”张华和援疆团队大力移植南通纺织产业优势,充分挖掘伊宁县自身潜在优势,积极整合国家、自治区巨大政策优势,将纺织原材料供给及加工流程放在伊犁,将销售及研发放在南通,着力形成伊宁县独特的发展优势。
“新疆的政策加上南通的服务,对企业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贻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沈雁说,2021年企业从南通搬来伊宁县纺织产业园,从南通带来一批老师傅手把手教当地员工,现在每年纱线订单量约700吨,今年又在产业园二期加订了4万平方米新厂房。20岁的维吾尔族青年塔西买买提在南通师傅张万友的带领下已经熟练操作梳棉等工艺,“南通来的师傅教的又快又好,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真好。”
现在,置身于北疆人口第一大县伊宁县,人们都会惊讶于眼前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景象:2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上,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5000多人在这里实现就业,工厂车间里纺纱机器轰鸣,各民族群众脸上洋溢着奋斗的干劲。园区被中纺联授予“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试点)”称号,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已经成为全疆织机规模最大、带动就业最多、品牌效应最好的专业织造园区。2021年南通援疆工作组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距离伊犁州首府伊宁市400多公里之外的奎屯,是伊犁州的“飞地”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工业基础和商贸物流配套。徐州“经济小组团”列入自治区试点后,5名援疆干部到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带领当地同志一起招商引资、一起服务项目、一起管理园区。
“聚焦棉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建筑新材料等配套制造业,我们把项目实施等有形援助和理念引入等无形援助结合起来,努力把‘经济小组团’打造成为奎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江苏第十批援疆干部、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建局副局长陈晓新告诉记者,充分考量当地的发展条件后,徐州援疆工作组引入容缺审批机制等创新理念,优化营商环境,极大促进了当地园区产业发展。“像徐州(奎屯)科技产业园一期从拆迁、规划到基础设施建成仅用了一年时间,已有24家企业入驻,二期和三期也在有序推进中。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入园企业100家,产值100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
苏州援疆产业园引进江苏隆力奇集团在霍尔果斯投资50亿元建设亚欧美谷生物科技园,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张家港援疆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中草药种植和加工产业;支持尼勒克县民生产业园建设,集聚中小企业20家,年产值超1亿元,带动农牧民就业3000多人;江苏16家开发园区与受援地产业园结对共建……
三年多来,第十批江苏援伊工作组创新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支持编制伊犁州“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创新设立9家江苏援疆产业园,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集中打造一批现代产业发展引领区,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工程项目,援疆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在伊犁河谷留下了可观可感的江苏印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文 邓宇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