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b站上一则视频引起关注,视频作者提出许多人依靠短视频消遣、被动接受浅阅读、大量使用网络用语,正一步步成为“文化穷人”,掉入速食文化的陷阱。 目前该视频播放量已逾480万。争议随之而来:不少人纷纷制作视频回应“文化穷人”之说,认为简单地将流行文化贴上“文化穷人”的标签,不过是又一种“鄙视链”以制造新的焦虑,“我们要警惕的,恰恰是以文化之名赚快钱。” “电子奶瓶”正在让人失去耐性。
另外一点,网络词语是没有客观性的,网络词语是网友们随便"生造"出来的语言,所以他,方便、贴近生活、口语化、有意思、有趣味。网络词语由这些独到之处,网友们尝到了用网络词语的甜头于是纷纷开始使用网络词语,于是网络词语就这样被广泛运用起来,越来越火爆。 这些也就是为什么网络词语会如此火爆的原因,他的优点让人们感觉到舒适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词语都是缺点,他们也有优点,但是如何去正确使用这些网络词语呢?这是最重要的。
同时,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网络语言倒是显得幽默风趣,但毕竟是“生造”出来的。所以在作文中就该规范使用汉语。让我们 缺少艺术气息。过多地使用,会不利于我们学习、继承、发扬中国汉语文化!所以,让我们得到中华文化的滋润,精神必定会富有起来!不会成为文化的穷人。
因此,对于“电子屏幕分散注意力”的说法,也有网友针锋相对地以自身经历反驳。《电子奶瓶》视频下方就有人表示自己从小注意力不集中,但通过开发自己的兴趣解决了这个问题,“兴趣上来了,就没有专注不专注这个问题了。” 一些专业人士近年来也对碎片化阅读改观。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玲就表示尽管人们不可能仅通过一张图就看懂国学、以一篇短文就了解诸子百家,但通过微信朋友圈、网络社群对相关信息筛选、过滤、分享,会吸引人们对经典进一步深入,“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汇报人:王金蔓尔,任曼宁,孟 楷宁,陈嗥冉,文夕丹(重庆第五十七中学校 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