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原本被白宫称为“世纪大单”的美日投资协议,在热度尚未褪去之前,就迅速产生了变数。日本方面突然调整态度,澄清资金的性质,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中美之间在一些关键领域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博弈。短短48小时内,美日之间的协议迅速从“金光闪闪”变为“借壳上市”,大国间的博弈格局,如同国际象棋般,迅速发生了变化。而此时,特朗普仿佛一颗走错了步的棋子,处在前后两难的境地。
2025年7月2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与日本达成了一项“巨大的”贸易协议,声称日本将向美国投资高达5500亿美元。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则同意将对日本商品的关税从25%下调至15%。特朗普称这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声称将会重振美国五大核心产业,并且宣称这是“任何国家对美国作出的最大承诺”。白宫发布的官方文件中还明确表示,这笔巨额资金将主要投向美国的制造业和能源领域,同时也将促使日本增加对美国军事装备的采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甚至乐观地预测,这项协议将有助于缩小美日贸易逆差40%。在协议宣布的仪式上,特朗普难掩兴奋之情:“这是美国工人的伟大胜利,我们将看到工厂重新开工,就业岗位大量回归!”
然而,协议宣布仅仅几天后,日本方面的反应却发生了急转直下。日本首相石破茂和日方代表赤泽良圣纷纷站出来澄清,协议的性质和实际内容,迅速将这份协议的“光环”给削弱。2025年7月30日,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在接受NHK采访时明确指出:“这笔5500亿美元并不是直接送给美国。”他进一步澄清,其中真正的股权投资仅占1%左右,其余部分是贷款或担保。这意味着,实际上可能流入美国企业的资金仅为55亿至110亿美元,远远低于特朗普所宣称的5500亿美元。事实上,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77%的业务本身就涉及贷款,6.6%是贷款担保,也就是说,所谓的资金承诺更多是信贷额度的“空头支票”,并不是实际的资金注入。
而更具震撼性的声明在2025年8月4日由石破茂在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发布,他表示:“是否投资将由日本企业自主决定,政府只是搭建一个平台。”这句话的含义不言而喻,协议从政府间的承诺变成了市场行为的决定,而市场是否愿意“买单”则充满变数。这一操作显然十分高明——既给白宫留下了面子,又巧妙地为日方在执行层面保留了回旋余地。日本在表面上给出承诺,实际则为自己留有操作空间。
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和外交局势也开始发生复杂变化。在美日投资协议的余波未平之际,中美之间在科技和能源领域的竞争进入了新阶段。8月3日,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对五家中国关键矿产企业实施投资和技术转让限制。与此同时,中国则通过多边合作平台,强化与亚洲和中东国家在稀土和芯片材料方面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这一切的背后,折射出美国与中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经济竞争。而对于日本来说,其“翻脸”举动更像是出于对国际局势的深思熟虑。日本的行为并非突然“变心”,而是逐渐意识到,美国主导的“大国博弈”已经让其必须在投资与风险之间做出更为审慎的权衡。
对于特朗普而言,本以为凭借这笔所谓的“大单”能够提振民调和投资信心,尤其是在美国股市持续下跌、就业数据疲软的背景下,类似的“外援来袭”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本。然而,日本方面的“技术性变卦”,使得特朗普面临了“光说不练”的尴尬局面。美国国内经济持续承压,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低于预期,美联储内部关于是否调整货币政策的分歧也在加剧,使得特朗普的“经济复苏”故事开始失去说服力。
更让特朗普感到棘手的是,除了日本的“反水”外,美国与欧盟在钢铝关税问题上的投资谈判也陷入僵局。特朗普本试图以日本为模板,推动更多的国际合作和投资,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日本此举释放的信号也非常明确,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即使是长期盟友,也开始重新评估与美国合作的“投入产出比”。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这一轮博弈中保持了相对低调,但却在暗中加速推进与东盟、中亚和中东的能源矿产合作,同时通过RCEP、上合组织等平台,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供应链安全。“一带一路”倡议依旧在悄然展开,稳步推进。对于中国来说,面对美国的不断施压,它的战略布局显得更加灵活且深远。
在美国的经济重建战略面临内外压力的同时,特朗普的“经济回春”计划似乎正在失去动力。特别是当连盟友都开始退缩时,美国的经济基础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特朗普的所谓“世纪大单”,不仅未能实现预期效果,还可能成为自己政治失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