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主流的参数形式“8+256”为例,主流的讹传主要包括:
1.8G的是RAM,也叫“手机运存”。256G的是ROM,也叫“手机内存”
2.8G的是RAM,也叫“手机内存”。256G的是“手机外存”。
由于至少有一小半真话,并且形象又便于记忆,所以往往得到很多人认可。于外行人尚可,但对于那些对电子产品略懂一二的人,用错误的常识口若悬河,实在贻笑大方。
手机是一种微型计算机,而计算机大都遵循冯诺依曼体系,因此至少在常识里也应该遵照该体系。
1.“内存”的全称是“内部存储”,指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的核心组成“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中“存储器的RAM这一部分。现代计算机将控制器、运算器以及存储器中的一级二级三级缓存集成在CPU中,存储器中的RAM则安置在主板上,PC往往使用DIMM(双列直插式内存模块),也就是常见的“内存条”。
RAM本质上就是一个个小电容,有电1没电0,因此专用于临时性存储CPU所需的各种数据和程序,断电后清空,无法永久性存储。
手机上的8G所指即是RAM,正确的称呼即为“内存”,即存在于计算机内部存储器。这个“内部”指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的“内部”,而不是现实意义的“手机外壳的内部”
2.手机参数256G指的是存储空间storage,这种设备在冯诺依曼体系中属于“外部设备”,即可有可无并不影响计算机核心组成的设备,与鼠标键盘、音响耳机、显示器属于同一范畴“输入输出设备”。
这种存储有很多形式,比如光盘、软盘、机械硬盘、固态硬盘、U盘、TF卡/SD卡/microSD卡之类,甚至上古时期也用磁带甚至是打孔纸带。进入21世纪以后硬盘是主流的存储设备,因此很多PC用户也将“8+256”这种组合称为“内存+硬盘”。
而在手机上变得格外复杂,主要是在智能机诞生之前,TF卡和microSD卡由于“可以插入手机内部增加存储空间”而被讹传为“内存卡”,到了早期安卓手机更是甚嚣尘上,“手机存储空间“因其“位于手机内部用于存储”且易于当做性能卖点,而被讹称为“内存”。彼时手机RAM尚不为人所广知,因而“内存”之名被抢占。待得RAM成为性能参数之一时,只得被迫更换一个“运行内存”的名字,简称“运存”。
3.ROM是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跟2.中所说storage没有任何关系。一般ROM保存的是一些不可更改的系统固件,因此应该与电脑主板bios、硬盘esp分区属同一范畴。
早期安卓手机内部存储既有ROM也有部分自由存储,特别是root用户经常在文件管理过程中看到“ROM”字样,因而ROM被讹传为storage。
4.严格按照冯诺依曼体系来说,“8+256”这种形式应该是“8G内存+256G外存”,但“外存”的名字往往与“手机内部存储空间”的主观感受大相径庭,引起外行人的困惑,“硬盘”这一名称又难以与固态存储芯片相关联。故而“运存”与“内存”的说法更易为人所接受。
正如教材删去“的地得”“骑qi ji”之分,“运存”“内存”的诞生也是科技产业化时面向消费者的妥协(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只愿那些真心爱好电子数码产品,乃至进入信息技术行业的人们,能明辨是非,毋要与他人科普时反而笑掉了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