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上海  中国  企业    未来  政策  系统  公司2 

龙岩市松涛书院在哪(松涛书院最新消息)

   日期:2023-11-08     来源:本站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78564.xrbh.cn/mobile/news/3127.html

龙岩市松涛书院在哪(松涛书院最新消息)

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http://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css/toutiao/mp_vote.css?ver=20150729">

松涛阵阵,她用一座书院将文化和教育带回了家乡——专访听松书院创始人梅静

在易县县城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脚下,有一片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松群,现存古油松2万多棵,平均树龄在340年以上。这些古松在此安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88年前的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这一年,雍正皇帝在经过多年的踏勘后,最终将永宁山定为他的“万年吉地”,开始建造清西陵中的第一座皇帝陵寝——泰陵。七年之后,驾崩一年多的雍正皇帝下葬泰陵。当时由北京迁来至此为雍正皇帝守陵的官员中,有一户梅姓人家。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松影摇曳,松涛阵阵,映衬着这座帝王陵寝的庄严肃穆,也见证着历史的发展变迁。

永宁山下的古松林

就在最近几年,在这片大松林的脚下,又诞生了一座小“松林”。具体说,它是“文化松林”——一座书院。书院就以松为名,命名为“听松书院”。而这座书院的创始人,就是那户昔日来此守陵的梅姓官员的后代。与祖先相同的,是他们走过的路径:都从富庶繁华的北京城来到这清幽宜人的永宁山。与祖先不同的是,这位守陵人的后代回到家乡的目的并不是守陵,而是来“种植”这片“文化松林”。

这位守陵人的后代名叫梅静,是本期《青年力量》的主人公。2015年,她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这片家山下、松林边,建起了这座今天已广为人知的“听松书院”。

大松林与小”松林“的交互

本报记者 李昂

听松书院的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2015年,但这间原本籍籍无名的乡间书院真正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却仅有不到一年的时间。2017年8、9月间,一则“清华女博士回家乡当守陵人”的视频在网络热传,令梅静“走红”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很大困扰。

“走红”后,梅静经常要为视频中的两个重要标签作出解释:一个是“女博士”,一个是“守陵人”。“我不是博士,只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清西陵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国家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保护和管理,也不需要我来做守陵人。”梅静说。

听松书院创始人梅静

网络传播的规律是“眼球经济”,一个“女博士”的标签确实能够赚足读者眼球。而即使是梅静不断澄清“只是硕士”后,她放弃在北京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工作回到家乡建“书院”,在家乡乡亲们看来仍旧是不可思议。

对此,梅静这样解释,“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书院梦’。随着我的成长,我越来越觉得故乡环境给予的影响是特别深刻而深远的。这种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它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想开办一座书院,把这种家乡风物对人的影响传递下去。”

“我应该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座书院就是我一个理想的落地”。梅静说。

2015年,当时正怀着她和丈夫第二个孩子的梅静辞去了在北京已从事六年的工作,回到了家乡,筹划将已废弃多年的老屋推倒,在原址上建设一座书院。

2018年,梅静的丈夫、父亲也都已重新回到了这里,加入到“听松”的行列。而这座因梅静因“松涛阵阵”而名之的听松书院,也正在声名鹊起,成为了一间远近闻名的文化地标。

由于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职业原因,梅静访查过全国数百个传统村落。这其间,她对我国乡村的现状,特别是乡村文化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少人认为,农村生活相较于城市,是不需要太多文化生活的,当然也不需要太多承载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上,农村人和农村生活同样需要公共文化空间。这样的空间,对于乡村振兴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梅静说。

梅静打造的听松书院,就是她着力为家乡打造的一片“公共生活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对于村人的意义在于,这里不是你家,不是我家,也不是饭店。每个人都可以来到这,交流思想、交换知识,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传播给开去。”

书院内的“听松”元素

“书院”对于中国人无疑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名词,而在“听松”,梅静还把她阐述为另一个现代化的概念:文化社区。

公共图书馆一角

社区第一个功能是公共图书馆。在“听松”内,设置有供大众借阅的图书。目前,图书馆内已有图书多达2万余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梅静和她的听松团队募捐而来。2017年底,这里成为了易县图书馆的分馆。现在,此馆的受众群体已远远超出本村范围,不少易县县城里的爱书者也会在周末来此选借喜爱的图书。而这里的图书管理员,就是梅静已年逾七旬的老父亲。

梅静和她的“图书管理员”(父亲)

社区的另一个功能则是文化课堂。听松书院内设有大小两个教室,每月、每周都会有大小不同的文化讲座。小如梅静亲自教授的国学普及课、听松通识教育,大如各界知名专家讲授的文化类讲座,都会经常在这座不大的书院内上演。

听松书院门前的讲座预告

梅静自幼就对教育很感兴趣,对于她所践行的中国古代书院精神更是知之甚深,“中国古代的教育在府州县学这种官学体系之外,其实还一直存在着一种山林体系。这种体系比之以科举为导向,培养职业官员的官学不同,它更倾向于教会人如何生活,如何去做一个更好的人。”梅静对于听松书院教育功能的理解,就与这种“山林体系”相类似,“它应该作为我们现代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必要补充而存在。

梅静讲授的美育课

授课中的梅静

此外,听松书院还开设有一间幼儿园,包括梅静自己两个孩子在内的10余个孩子正就读其中。而这所幼儿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也与梅静的教育观相一致,“他们每天可能有一半时间并不待在幼儿园里,而是走进山林间去体会和感悟。因为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语言的,反而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非常大。

听松幼儿园的教育

听松幼儿园的教育方式

梅静这种教育观的形成,也来源于她自身的相关经历。“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刚刚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我是自卑的:遍观周围的同学,有不少都出身于大艺术家的家庭。但当我真正拿起笔作画时,我却得到了自信,因为老师总惊讶于为什么我作品中的线条如此优美、如此和谐。那时我才知道,家乡的成长环境对于我人生的影响有多大,我身上有太多的东西都是受着家乡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型的。

梅静总在说,“故乡给我的真的太多了”。而她建设听松书院的初衷,也包括“想给故乡赠送一个礼物。

听松书院的亲子国学课

以商业支撑公益,她和书院正在得到

质疑主要集中在听松书院的经营模式上。在听松书院,除了公共图书馆、公共课堂等公共空间外,另有一些空间被开办为一些设计精美、装修精致的民宿及餐厅,而这些,并非全部免费开放,而是作为听松书院的对外收费项目存在。

听松书院内开设的民宿

对此质疑,梅静坦然进行了回答,“建设书院、文化社区,无论是开放图书馆还是开设课堂,都必须要有投入及运营成本。而像民宿这些收费项目,我们也并没有指望着它去盈利,只是为了平衡这些成本、支撑整个书院存活而存在的。”“其实我也了解这些质疑,甚至好多人认为我是打着公益的噱头在赚钱,但我的初衷其实就是做公益事业,而且我认为公益和商业在听松并不矛盾。

《创意中国》节目中,一些专业人士也指出了梅静作为创业者商业上的不足。对此,梅静说,“他们说的其实很有道理。但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因为我感觉自己从来不会去考虑生死存亡,反而是我丈夫、还有一些合伙人

尽管作为经营者,梅静在听松书院全部股权中的占比却只有30%。“因为当时建设书院的260多万资金,是以众筹的方式筹措来的,当时有数十位清华校友和设计院同事都给我们提供了帮助,他们都是听松的股东。”

放置于民宿内的梅静手绘清西陵景区游览图

对于梅静和听松书院,《创意中国》节目引发的质疑仅仅是冰山一角,“其实早在建设听松书院的时候,周围一些农家乐就对我们的性质产生了质疑,他们说我们不过就是一个大一点的饭店。”

对于这些质疑,梅静已能够平静面对,“其实大家怎么说都很正常,我现在也没办法去解释清楚,也不太想去重复解释。”令她欣慰的是,就在这些质疑声中,听松书院正在得到

即便是拥有一些商业化项目,听松书院真正能够达到收支平衡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去年十一之后才能勉强收支平衡吧,之前的一年多时间一直是亏损状态的。”与听松书院经营现状相类似的,还有同属于“听松文旅”(梅静夫妻二人注册的旅游文化公司)的文创产品项目。这个由梅静丈夫苑小伟主导的,旨在传播推广清西陵传统文化的项目,目前也仅仅出于入仅敷出的状态。而据梅静透露,他们夫妻二人此前在北京的收入基本在百万以上。

“成功”没有标准,她想让书院去影响

做这样一个书院,其实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我和听松团队能做的也只是一步步探索。即使最后没有成功,我们尝试过了,那也是值得的。

在梅静眼中,“成功”没有一定的标准,“作为书院,能否盈利肯定不是衡量它是否成功的标准。其实另一个标准有一部分参考价值,就是书院到底能够影响到多少人。但这个标准也不绝对,因为影响也有深有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哪怕书院对1个人能够深度影响,也比对10个人仅能浅层影响要更有意义。

松林中的课堂

梅静想让听松书院去影响到

对于听松书院未来的发展,梅静有着她自己的规划,“目前看来听松的经营状况正在好转,未来无论是书院还是文创项目,如果它的收益状况溢出达到一定比例,我们就会用溢出的这部分资金去支持

听松书院的自然课堂

梅静也知道,想要去影响

松林脚下的“听松”LOGO

2018年5月21日,小满。按照我国传统历法的说法,小满日,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这一日,易县永宁山下的大片松林依旧松涛阵阵,而旁边的“小松林”则书声朗朗。这片主题为文化的“小松林”,也正在经历它的“小满”。“听讼”的故事,仍在继续。

单选

本文地址:http://www78564.xrbh.cn/news/3127.html    迅博思语 http://www78564.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