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中国  企业  上海  未来    政策  系统  公司2 

女生节,浙大人的打开方式令人意外……

   日期:2024-12-02     作者:nzzi38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78564.xrbh.cn/mobile/news/29378.html
核心提示:女生节,浙大人的打开方式令人意外……打开方式今天,是3月7日女生节想必各位女生早已收到满满的祝福每年的女生节各大高校上演一
女生节,浙大人的打开方式令人意外…… 打开方式

今天,是3月7日女生节

想必各位女生早已收到满满的祝福

每年的女生节

各大高校上演一出

校园横幅大pk似乎已成为惯例

而今年,

当大家还在为如何送上一条

别出心裁的女生节祝福绞尽脑汁时

浙大人已经解锁了

女生节的全新打开方式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在浙大,女生节

收到祝福最多的竟是一位男神

原来,3月7日

还是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的诞辰

道路旅途千难万险

不改的是他

“追求真理,创新求是”的科学精神

风云气象瞬息万变

不变的是他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气概为人

从求是精神到竺老两问

来自浙江大学求是学院

10名与竺老校长同一天生日的同学们

在竺老校长诞辰129周年之际

来了一场暖心的集体生日会

给竺老献花、答竺老两问、

在竺老塑像前齐唱校歌……

一起去现场看看吧~

在暖心集体生日会中追思与缅怀

“每一次回答竺老两问,均是一次对自我的窥探和剖析。身为浙大人,我也有迷茫踌躇,但当脑海中有竺老两问浮现,我便知道,我还是当初的我,那个带着满腔热血赤忱,想要活出自我的少年”,云峰学园应用生物科学(农学)1809班的吕益群说道。

其实

竺老校长给我们留下的

不仅仅是“两问”

以“求是”为主导的竺可桢精神

贯穿着竺老校长一生

也同样贯穿着每位浙大学子的一生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再次走进竺老校长

听一听他与浙大的故事~

竺可桢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出任浙大校长的。

浙大校史研究专家何亚平教授统计,从1936年-1949年的十三年间,《竺可桢日记》中记录的请辞浙大校长的次数,就有近40次。

这种情绪,始终贯穿着他在浙大的十三年,直到离开的最后一刻,他还说:“余对浙大校长一职实已厌恶万分也!”

为什么不愿意当校长?从他得知自己被荐为浙大校长时,便反反复复地在日记中陈述了:

1936年2月25日,竺可桢是这样对家人说的:“不善侍候官长,亦不屑为之;战事在即,不免悬心;不愿长做校长,而半年之内难见成绩。”(当时允诺他任期仅为半年)

在反复拒绝的同时,于公,这个绍兴东关的知识分子,却也在日记里说:“但若于浙大有所补益,亦愿全力以赴。”

在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中,竺可桢最终选择了临危受命。3月7日,他允诺陈布雷,但同时提出三个条件:财源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而时间则以半年为限。

这是怎样的十三年

出任时,竺可桢47岁,离开时60岁——这本应是一个学者学术事业最黄金的13年,但最后,面对美国前沿的气象研究,他在日记中感慨万分地评价自己道——“十年校长,已成落伍之气象学家矣!”

而浙江大学,却在颠沛流离的战争环境下,奇迹般地从抗战前只有文理、农、工3个学院16个系的地方性大学,一跃成为有文、理、农、工、法、医、师范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被英国人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与浙大十三年,足足可以写成一整部书。在这里,只能说几个小片段。

有人说,竺可桢是行动的理想主义者。一进入浙大,竺可桢便问上层要经费,着手于充实教授人选、补充图书仪器设备、重视校舍的最低标准,他还设置公费生,给贫寒子弟求学机会。

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甚至抓体育锻炼,为师生造游泳池,要求同学们每日从事半小时或一小时的爬山、游泳等室外运动。因为他深知身体与头脑同等重要。

但他更在乎的,是立人。

1936年9月18日,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五个月,与一年级新生谈话时,他问了学生两个问题: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

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竺校长的回答,简而言之:第一,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服务,而不在享受。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有过深思熟虑,绝不在于造就多少工程师和科学家,而是“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在1939年2月4日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中,他又谈到: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of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意亦是“求是”,可谓不约而同……

他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对此,他身体力行,令师生影响极受感染。

竺可桢在浙大十三年,几乎从未休息,却几乎从不缺席早晨六点半的升旗典礼。他曾在《升旗典礼之意义》一文中说,这是为了“在坚定我们的自信力,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出路的民族,是将兴未艾的民族,是有朝气而不是暮气沉沉的民族。鼓励大家奋发有为,坚持信仰,每天升旗典礼,就是要坚定大家的自信力。”

训话那日,竺校长说的是什么,没有听懂的刘奎斗在日后的升旗仪式上,完全感受到了。

竺可桢担任校长期间,群英荟萃,网罗了如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等名师。1944年,亲赴浙大参观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将西南联大比喻为“东方牛津”,而将浙大称为“东方剑桥”。

在竺可桢诞辰百年时,出过一本纪念文集,整整四百余页,全部来自浙大师生,每个人的回忆都细微而真切,他们反反复复提到最多的,就是竺校长的“人格魅力”。尤其,人们谈到最多的,是竺校长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苏步青早于竺可桢五年来浙大工作,已是数学系系主任。因为竺可桢有亲戚是国民党高官,苏步青最初不看好他出任校长。但竺可桢一直器重并关心他,西迁时动用私人关系极力照顾苏步青的日本太太和家人。苏步青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总是说:“我和竺校长从相识到相知,这样的好校长,把教师当宝贝,我们怎能不感动呢?只要是他要我做的事,不管情况如何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竺可桢在浙大期间,被称为“浙大保姆”,他从主持、出席学校各种校务会议,到定期不定期慰问贫病员生;从向教育部跑经费,到去各地查勘迁校校址;从每天清晨六七点坐镇校长办公室,到与师生一起欢度大年三十。日理万机之余,他每年还要留出一定时间,回气象所处理公务。

李杭春的文中说:竺可桢留给浙大的是真正的求是和务实,而繁重的公务回馈竺可桢的,则是过早的苍老与疲惫。

他在日记中曾写道:“二、三年不相见的人,没有一个不奇怪我老得如此之快。”

三次研读竺可桢日记的何亚平教授说:在浙大120余年里,竺可桢所作出的牺牲,至今没有任何一位校长能够超越。他不愿做校长,却做了最好的校长!

愿各位同学在竺老校长

及一代代浙大人的引领下,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部分内容来源于钱江晚报《他在浙大13年,请辞校长近40次,所有人却说他做了最好的校长!》作者:吴朝香|林梢青;部分素材来源于浙江大学求是学院

图片来源::蔚蓝文化传媒中心杜禹侃|王磊

内容整合:李灵

今日编辑:芷凌

本文地址:http://www78564.xrbh.cn/news/29378.html    迅博思语 http://www78564.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二维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