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回忆起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一首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赞叹、或怜悯、或热爱、或恐惧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他的所见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那一天的某些时间/或者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续终生……”
如果从教育学的视角解读这首诗,这个“每天向前走去”的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他最初看到”的、“感受到”的,可以解读为一切有育人价值的事物,“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是指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或者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续终生”,则指学生从这些事物中汲取到了发展的养分,将其转化成素养,并将之传承下去。应该说,这样的是成功的。
掩卷而思,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什么?我认为,首先要有为学习者提供的可以“看”、可以感受的事物,可宽泛地理解为课程;其次要有学习者将课程内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的过程,即发生真实的学习。二者缺一不可。
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反映了课程专家对课程教学的理想与期望;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颁布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强制性,是学校活动的基本依据;领悟的课程是教师基于对正式课程的理解而生成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是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学环境等因素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优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与调节;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获得与改变。而让学生获得经验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认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和领悟的课程都是静态的课程资源,属于“他最初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样的是由教师以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有意识创设并提供的,试图影响学生、环绕在学生周围的一切东西,包括物质的、文化的,也包括心理的、人际的。譬如,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心情、站位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的环境;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语文书和数学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议论文都是课程资源。
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则指向学习活动,即学生学习、经历、感受的过程,没有经历、没有过程,课程就没有实现。换言之,如果没有将课程资源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教育的成功就无从谈起。好比学校实验室配备了仪器、设备,但学生没有去做实验,这些仪器也只是未能实现课程价值的课程资源。准确地说,课程就是教育者为学习者发展而创设的教育生活环境(表现为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
课程是“跑道”,内含路线、沿途的风景和期望去的“远方”。课程又是“跑的过程”,学生要去跑,要去看沿途的风景,要努力到达“远方”。意识到“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区别,有利于教师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关注学习的获得和改变。教师要认真领悟课程,但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去“看”去“跑”,让学生借助课程资源形成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将课程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课程落地的关键,学习是课程最终实现的核心。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链接一本新书↓↓
教师应该追求和值得过的生活:建设理想课堂,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