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精准把握命题趋势,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近日组织了2024年新高考试题分析教研活动,活动覆盖九大学科,精准评析2024年新高考各学科试题结构,科学提出2025届备考策略。“天水教育发布”从即日起,将对各学科教研成果分期刊发,希望对2025届高三备考有所启发和帮助。2024甘肃省作为第四批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今年(2024)开始新高考,第一次使用3+1+2的新高考模式。总体来说,2024甘肃卷依据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深化素养考查,充分发挥高考评价学科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试题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经验,严格贯彻依标施考,试题整体结构均衡,题量和难易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质;试题阅读量适中,学生头疼的文言文材料阅读难度也不大,试题情境设置平实、新颖,依托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既有对新高考省市的试卷的传承,也自身命题特色。对2025届及以后高考复习具有一定指导性。二、考点分析:考点分布合理、均衡
三、试题结构
四、试题特点
本次试题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科素养的全面考查。全卷贯彻了历史学科五大学科素养。如选择题第1、2、3、4、5、6等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第7、9、10、11、12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第9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主观题第17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第18、19、20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注重“五史”考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第9、10题通过选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典型史实,凸显新中国外交和经济建设成就,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2)侧重中国史的考查,秉承文化自信,凸显家国情怀试题中国古代史5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近代史3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中国现代史2个选择题;世界古代史2个选择题;世界近代史3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均有涉及。试题结构分值题型稳定:本次试题在试卷结构、分值和题型上基本保持了与适应性考试历史卷的一致。选择题16题,每小题分值为3分,总分48分不变;非选择题的题型、分值及问题设置均未改变,共4小题,52分。文字材料题仍是主流;变化:难度降低;材料呈现更丰富(第10题私人汽车拥有量);设问略有调整(17题设问1)。试题呈现形式多样,有表格、图片等,形式较丰富。4.必修选修内容融通,注重基础性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落实教考衔接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题第1、5、7、13题,非选择题17题、19题其余试题:必修选修内容融通(12、14、18题等)非选择题设问提示语基本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题目要求(概括,分析,总结,评述)和求答项(有原因、意义,特点,变化,认识)(一)构建“五史”考查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1)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 近几年各省高考试题认真落实了历史的学科定位和高考的根本任务,高度关注试题的政治导向,试题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注意梳理、整合历史课程中党史、国史的相关内容,突出党史、国史、革命史的考查。(2)注重考查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 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典型史实,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3)坚持考查中华民族发展史 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我国五千年文明演进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1.遵循高中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依标施考 历史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坚持依标施考。在考查内容范围上,注重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突出了全面性、典型性,引导高中教师深刻认识对照课标设计去组织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到应教尽教,避免超标教学。2.深化基础性考查,落实教考衔接要求 试题通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深入考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和练习题减量提质上,而不是提前结课备考把教学重点放在解题技巧上。1.鲜明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新高考试题较多引用原始史料,体现史料实证素养;考查历史事物的发展历程,体现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考查历史人物的事迹,体现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等等。2.注重对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历史试题坚持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并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探索多种模式、结构、题型,呈现多元性和开放性1.试卷结构:文科综合变为单科;题量、时间增加;每题分值降低3.创新试题情境(学习、学术、生活等情境,如考古发现、社会生活等创新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等关键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是确定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的重要参考。研究题型、文字表述、情景创设、答题思路,做好反思、感悟,从而把握高考命题和解题思路,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归纳和逻辑论证能力,深入提炼出关键词(学科语言、时政语言或者生活经验积累)、关键信息点,掌握表述方法。要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因问施教,解决学生知识运用的困惑,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以点带线成面,建构起知识体系。注重必备知识的复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做到理解透彻、明理会用;线要练好,条条清晰;面要织全,精梳细琢;最终做到想一点、连一线、带一面,随时调用知识。选择题要审查选择肢与设问、材料的契合度;组合选项一定要先整体后局部,不要过度演绎,杜绝孤立审选项肢;针对学生经常呈现的解题误区,设置小专题,以微练习形式突破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专题突破薄弱领域,集中训练、集中讲解、注重联系,强化能力。主观题是政治学科失分大本营,要引导学生概接总结常用答题技巧:比如主观题的设问剖析法、材料分层归纳法。要求学生摒弃不良解题习惯,比如凭感觉做题、不会对材料进行精读精分,不会划定关键信息。(五)注重课堂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知识点总结、方法技能指导要放在平时训练中,而不是备考的最后阶段集中突击。教师可探索灵活多样的习课型,美干利用课堂契机,也可开辟思维训练课,培养学生读题审题意识,指导学生堂握各类试题的判读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课堂深度思考、深层挖掘教材隐性信息。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综合且灵活地运用学科核心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须利用课堂教学、大练习、模拟考等形式训练、培养学生对陌生信息的提取、解读、整合、表达的能力。高考必备的重点题型中今年涉及图表题、影响题、理解说明题、原因题、建议措施题、开放试题,还应该关注辨析类和传导类试题,不同的题型答题方法不同,高三教师一定要在一轮复习中加强题型训练,教师在选题时一定要慎重,要精选符合高考要求的重点题型,吃透题型、吃透方法、吃透思维过程,拟定答案时一定要充分研讨,拟定具体给分细则,并且商讨有无替代给分点。平时训练要求学生理论要点要精准,材料解析要精准,高考阅卷原则是要么得分要么不得分。任何一点不准确将会导致该得的分值全部失去。体现《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政治意图。高考试卷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考生更好的了解本国国情、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促进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政党自信、民族自信等要求,适应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的需要。一、将关键能力作为整个“四层”考查内容的重心,是推进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测量学的规律性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关键能力也有所差异,各有侧重。如,对于语言类学科而言,语言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考察重点。二、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的考查。逻辑推理与论证考查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核心主旨。课程标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提出了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层次思维品质提升,考查学生从多种形式呈现的丰富材料中“定位、识别、筛选、分类、概括、连接、转述”关键信息。三、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四无四不原则。四、高考内容的问题情境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构建的,主要考查学生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综合素质,即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体现了考察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五、历史学科试题情境负责程度可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近几年的历史试题中可以看出,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的设置成为命题的趋势,突出体现在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上“无情境,不成题”。六、加强“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试题编排结构:本套试题结构选择题共16题,总分48分,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与黑龙江卷、贵州卷、广西卷结构相同2.试题考察范围:在选择题中,中国史部分共10题,中国古代史共5题,中国近代史共3题,中国现代史共2题。世界史部分,上古史2题,中古史1题,世界近代史2题,世界现代史1题。非选择题部分,17题为中国古代史;18题为中国近代史,19 题为世界史;20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非选择题:
1.经济史考题太少,中国古代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工商业发展、小农经济、及近代洋务工业、民族工业发展等均未涉及3.近代史中选择题第6、7题和非选择题第18题考查内涵、主旨重合。1.试题编排结构:本套试题结构选择题共16题,总分48分,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2.试题考察范围:在选择题中,中国史部分共10题,中国古代史共5题,中国近代史共3题,中国现代史共2题。世界史部分,上古史2题,中古史1题,世界近代史2题,世界现代史1题。非选择题部分,17题为中国古代史;18题为中国近代史,19 题为世界史;20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历史综合素养
非选择题:
1.和九省联考卷相比较,高考卷试题模块分布上面更加合理,知识点重复考察的现象再未出现,难易程度有所下降。2.第20题开放性试题考察方面是高考卷最大的变化,从中国古代文化演变到历史综合素养的考察。结合以上两套试题,对比其他省份试题特点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导向信息:中国史侧重考查中国的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从17、18、20题是设置可以看出,突出中国人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创新意识、追赶意识,责任意识。契合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凸显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与旧高考考试大纲明确删除民族交流相比较,新高考(甘肃)选择题中明确加入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政权建设。这也符合甘肃的历史文化特征。一轮复习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依据,稳扎稳打,不宜过快。教师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重视历史名词的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章节局限,在一定主题下整合历史史实,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避免孤立的、片面的认识。2.将选择性必修内容与二轮专题相整合。以这两套题来看,新增知识点考察力度不大,选必教材更多的起着”情境”的作用,没必要再一轮中大费周章。3.古代史政治、思想、经济都有涉及,但中华文明发展是重点,少数民族政权建设、封建化及民族交流与融合是甘肃卷的地方特点。5.近代史侧重救亡图存运动中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觉醒方面情境式命题体现在选择题中,重要表现就是大量的文字材料、图表等,这也题干是对于史实的陈述,而不是问句。选项是论述式的,不是结论式的。选非选择题最大的变化在第20题(开放性试题),本体考察的重点以前主要是中华文明的演变,集中在中国古代史知识点;而高考真题则由知识点的考察变为历史素养及学科能力的考察。
“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无考试说明和大纲,自主命题,高考复习,需要准确掌握考情,客观分析学情,进而实现高效复习。
一、准确掌握考情(明确考向 —— 考什么、怎么考)
(一)新高考的变与不变
1.变化
(1)模式结构变化
| 模式结构 |
考试模式 | 单科考试 原始分 |
考试时间 | 75分钟 |
命题 | 自主命题 |
试卷结构 | 16+4 |
命题范围 | 2+3 |
历史知识(基础)——学科能力(依托)——历史素养(目标);2014年强调“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22年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2023年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2024年继续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查融入试题,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1)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命题原则:命题依标据本,但不拘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3)命题思想: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深刻认识和理解“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命题思想。(4)试题形式:材料型选择题——常态材料题(主观)——开放性试题(5)试题难度:难度系数0.68-0.69,与2022、2023、2024全国卷相比略易,最近几年应该变化不大,上下浮动。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和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评析》的学习和研究。1.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指南,深刻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确立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突出体现在“五史”考查中。党史:2017年以来,增加了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土地革命时期(鲁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历史的考查;抗日战争的考查重点发生改变,多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甘8大生产与妇女地位,鄂8中流砥柱,粤9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妄图泯灭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功绩,课标卷14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日烽火的燎原,辽20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的相关知识。新中国史:选择题第9题基本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包括工业化、外交、经济体制等考点 。改革开放史:中国史的最后一道题基本考查改革开放史(甘10身份证制度,人口流动推动政策调整)。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加了对十月革命知识的考查(2024课标卷11布尔什维克与十月革命,2023年甲卷34题;2021年甲卷33题;2023广东14;);2018年1卷33题(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 。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认同、文化认同(2024甘肃卷,3孝文帝改革、2024甘肃卷,4李素家族经历、2024甘肃卷,17辽夏金的职官)。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五育”情境为载体考查。德:如(2024甘肃卷,4)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筑牢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如(2024甘肃卷,7)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与国人“纪念国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爱国主义、救亡图存;又如:(2024年甘肃卷,18),概括不同时期国人对旅行功能的认识,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蕴含关怀先贤嘉言懿行、精忠、爱国情怀;培育集体主义等,具有教育意义。体:再如(2024年甘肃卷,9)从中国在世乒赛夺冠到世乒赛战绩辉煌,“中国时代”的到来再到“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我国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美:(2024甘肃卷,16)新中国第一支服装模特队的组建到公演引起广泛关注,登上多国媒体头条。表明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展现新风貌。劳:(2024甘肃卷,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2)“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3)“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 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命题强调增强基础性,不是要考教材原话,而是考查学生的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考也不是要考“大杂烩”,而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高考命题强调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2024甘肃卷第17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分析:①必备知识:辽南北面官,西夏杂用唐宋制度、一制二称,金建尚书省、三省之制;②关键能力:推理判断、逻辑表达等;③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④核心价值:民族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等。由此可见,第1问时基础性,综合性考察,第2问时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考察。又如(2024甘肃卷,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分析:①必备知识: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白银货币化;②关键能力:推理判断、逻辑表达等;③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④核心价值:体会社会经济(商业)新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由此可见,考察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1)情境的分类:第一类是“ 生活实践情境”。这类情境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学习探索情境”。这类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2) 情境的分层:第一层是简单的情境活动。此类情境活动中,需要启动的是单一的认知活动,即面对问题时只需要调动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可解决。因此,通过这类情境测评出的是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第二层是复杂的情境活动。此类情境活动涉及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如(2024年甘肃10)通过让学生观察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理解图中数据反映出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2024年甘肃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它们属于生活类情境,通过复杂的情境活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又如(2024年新课标卷 4) 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三朝北盟会编》。此题属于学习探究类情境,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2024年甘肃卷试题总体评析①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题深度,强化价值引领;④在增强创新性上下功夫,让创新活力更充沛。注重增强试题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近几年趋势:立足主干、突出重点、依托情景、凸显能力体现育人功能,发展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基础知识,增强试题开放 (求稳创新导向);彰显学科素养,紧扣关键能力 (选拔人才功能);注重思维品质,强化教考衔接 (引导教学转型);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选拔功能)。高三复习中要不断了解和掌握学情的变化,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学生的反馈(模拟考试成绩、周测成绩和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并据此不断调整复习计划和进度、内容。基础知识不扎实,阅读分析不透彻,作答书写不规范,时空错乱、常识欠缺,概念不清、盲从结论,死记硬背、逻辑性差,等等。 | | 梳理教材、突出主干、关注重点、深化理解、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
| 2月—3月完成中国古代史微专题复习;3月—4月完成中国近现代史微专题复习;4月—5月完成世界史微专题复习。 | |
| | |
首先,通过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其次,通过归纳总结,构建体系;再次,通过课堂探究和课后训练,提升能力和素养。一轮复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关联化、体系化整理,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方便学生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实行“大通史+小专题”模式,即以《中外历史纲要》构建框架,以选择性必修进行专题细化,打通两者之间的藩篱。如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依据大通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和明清六个时期;如果细化专题,可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1)、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2)和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3)三个方向展开,而其中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又可从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税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角度进行细化。其余以此类推。二轮结合必修内容,完成为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微专题复习、世界史微专题复习。三轮复习:热点加重点。关注社会热点,注重思政方向教育。高考命题非常观注对当年及前后几年周年大事的呼应,如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2022年河北卷第10题考查了20世纪80年代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2018年是克思诞辰200周年,2018年全国I卷第33 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2023年是1823年《门罗宣言》提出200周年,2023新课标全国卷42题 “门罗主义”;2023年是罗斯福新政90周年,2023全国乙卷35题 经济危机的影响;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等,热点专题如文化自信、国家治理、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民主法治、 粮食安全、民族精神等。从不同角度去认知与领悟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功能。注意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将历史、热点、中外现实等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适当关注本年度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三)重视必备知识的掌握——(对自主命题难度的回应)一轮中注意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做到既能精准掌握知识点的细节,同时也要对历史事件之间纵横联系有整体的认知。二轮中避免形式主义的二轮,重视复习速度与质量的平衡。不论时一轮还是二轮,教材始终是学生复习备考的最基础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教材逻辑体系、 知识内容的深入挖掘,是复习备考的基石。《课标》: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仅要从整体上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而且要依据课程标准具体设计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学业质量要求。“课程标准”是怎样设计教学主题的?纲要必修内容:“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学习主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理解上述课标精神,分析教材目录,结合学生实际,可确定若干学习主题:世界近代史:①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②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现代史:①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②国际关系发展,即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③世界形成更为密切的整体,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如基于新课标的“课时内”内容重组,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与变革”这一专题为例,根据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设计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条主线:历史发展的大转型;两大阶段: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四种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由民族冲突到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六大特征:政治大变革、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经济大发展、制度大转型、思想大解放,来开展复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可以进行基于新课标的“单元内”内容重组,以“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为例,将《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三课内容重组为: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危机、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新现象三部分。单元内容重组后,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1.学生主体、自主建构:历史核心素养形成,是教师价值观引领与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这是一个持久领悟的过程;不是外塑的,而是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引领学生必备知识重构。2.纵横串联、聚合发散:结合学习专题,找准关键问题、概念,指点学生宏观架构、微观串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思维开放中内化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之效。3.在“知”中嫁“识”:素养的根基在历史的“知”中,离开“知”,便无“识”。把教材视为“第一现场”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材料解析”、“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的概括性、规律性、方法性知识。这是一个带有“创新精神”的构建,是“有意义的接受性”探究过程,是在“知”中“嫁接”通“识”的过程,知与识“密接”、学与练“思维密接”过程。中外文明的起源中加入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和经典的研究观点;秦汉史中加入了对秦汉简牍的研究成果;公车上书加入了茅海建的研究成果;抗日战争中引入了十四年抗战的观点,最新教材又把“全面抗战”标题改为了“全国抗战”;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介绍;对唐宋变革的关注等等。“刷题”是非常重要的复习手段。但是要注意“刷题”的质量。试题尽可能选择名校的模拟题、省模拟试题或大型联考试题,尤其是省考试院的试题,不做偏题、怪题。保证所做试题的数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刷题即是对基础知识的查缺补漏,还是对主干知识的丰富与延伸,更是对解题思路和技巧的总结和应用的过程。刘芃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的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对高考题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研究高考真题——试卷结构 2020—2024年全国卷考点内容分布。①选择题正确选项的六大立意:能够阐述历史演进趋向、能够概括时代阶段特征、能够揭示历史本质规律、能够分析史学研修理论、能够反思过往成败得失、能够体现历史重大变革。②选择题典型错误设置:时空定位不清、概念辨析不明、 逻辑思维错误等。如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2024年甘肃,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2017年全国1卷,24)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2011年文综全国卷 ,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2014年全国卷2,24)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4)试题的应用。限时训练(16+2)与周测(16+4),注意规范时间、及时批改。(5)试题的讲解。最大限度挖掘每一道题的价值,实现效用最大化试题讲解要精、细、准、全。1.基础知识反复过关:读书计划、思维导图、自习抽背、原题考查;2.作业讲评师生互动:个性面批、专门答疑、学习小组;3.阶段测试认真编练:以考代练、周测月考、考后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