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一门有“套路”可循的学科。知道你懒,小编特意为你准备了大题的模板,到嘴边的饭你吃不吃呢
拿好模板,接下来就是背,背完根据对应的题目去套,不信拿不了分!
小编乱入
Part 1
政治成绩上不去,你有分析吗?
①新教材增加选择性必修内容,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②七本书内容属实太多,枯燥又难理解,背不下来也记不住。
③选择题错误率高,一遇到大题就陷入沉思,毫无头绪。
Part 2
学好政治对以后有哪些重要性?
①高考中的重要性:赋分后90分与70分之间20分的差距,可能就会与名校擦肩而过;物理+化学+政治的选科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更是达到99.74%。
②大学中的重要性:无论选择任何专业,政治都要一直伴随你大学四年,学不好是要挂科的;无论是考研、考编、考公,政治始终是必考科目,学好高中政治是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Part 3
政治如何轻松拿高分?
①刷题要足够,总结要到位。刷熟练度,保持手感,快速掌握知识点。
大量地刷题能够分析出自己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有针对地解决。
②对新高考考情和考试题型要充分了解,跨模块组合练、传导题、图表题、实物图题等特色题型要全面练习。
③拒绝盲目背诵,课本+时事新闻更有效,可以通过做题接触更多以时政新闻为背景设置的题目,培养语感、保持时政敏感度、一边看一边回顾课本原文。
④要爱上答案,政治学科语言是很优美的,规范的解析可以采用“拿来主义”,进而转化,对成绩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拥有一本精细的答案解析尤为重要。
Part 4
政治主观题答题大招你值得拥有!
“体现类”主观题
答题思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定点:确定考查的知识点
联系:联系材料与教材知识
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知识点一一对应
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原因类”主观题
答题思路:①分析必然性;②分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③分析内外因、现实原因等。
第一种:分析必然性,主要由紧迫性(由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重要性+必要性(意义)组成。
第二种:分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要紧扣教材知识全面作答,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文化、内外因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有条理地进行阐述。
“措施类”主观题
答题思路:采用定点法
1.运用经济知识作答,应想到:
①市场:资源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政府作用、宏观调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改革、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运用政治知识作答。
3.运用哲学知识作答,应想到:
哲学角度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做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答题思路:
1、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②(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③(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④(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⑤(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和出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其他方面这里不再赘述。
“评析类”主观题
答题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对于题目观点的处理。
“为什么”-做这件事的重要性、必要性等以及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怎么做”-根据设问的范围进行措施阐述。
“图表类”主观题
答题思路:先设问后图表
①读图表的标题,确定图表的主题或者中心。
②读表格的数据,纵向说明变化,横向说明两者差距,这是得出答案的关键来源。
③读表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的表述,解释性的表注是对图表信息进行深刻的分析,是一个判断的依据;补充性表注是组织答案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
“开放性”主观题
①仔细审题,领会题意和题目指向。即一方面通过阅读理解,吃透题意;另一方面要通过思考推断,弄清楚题目指向。
②回归书本,提取基础知识。一般来说,试题所提供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存在依据,答案要从书本出发。
③多角度思维,择优选择答案。回归书本不等于照搬书本。在解答开放性试题中,要正确运用发散性思维,就试题中的设问,灵活地进行语言表达。在确定好所用的知识点后,还要根据题意,多方面地择优选择答案,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
高中政治主观题得分思路与技巧
政治主观试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学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主观题。因此从学生备考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政治主观题答题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得分率,就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学生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下面几点讲的就是对于主观题如何突破的一些研究和做法。
一、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
1.审题不细。一是不能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领会并把握它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贴近、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能满天撒网、空泛议论甚至不着边际地议论,时间花了不少,文字写得满满的,却没有多少有效的内容,分数与字数无关,阅卷老师不会因为你写的字多,就给你同情分的。
2.理论无法说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①答非所问,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②笼统回答,泛泛地说些道理,不能切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③机械、死板地写几个定义式的句子,不会拿这个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政治答题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4.不关心时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德育课程,必然要求考生用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去回答高考政治学科的考试题。这就要求考生关心和了解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形势发展,以及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和思考。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七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如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答:有序组织答案
7.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七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四、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5)除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2023高考命题方向出炉! 1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公布了 2023年高考全国统考时间安排。
事关高考,近日, 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出版,从七个部分分别讨论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报告》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
日前,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2022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是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奋进之年。截至2022年,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报告》从 七个部分分别讨论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报告》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
2023年高考四大趋势
1.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 高考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夯实信仰根基,彰显五育并举,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2022年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9题是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的阐述。
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集中体现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卓越与跨越,引导学生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2.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
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22年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有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对知识的简单占有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强化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育,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从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
4.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积极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形成“招-考-教-学”良性互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
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
高考评价体内在的三条逻辑线
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
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 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1.核心价值金线
“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
高考试题命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无价值,不入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2.能力素养银线
为实现“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有效降低“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的收益,服务“双减”目标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过程的考查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
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是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 中国高考命题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
3.情境载体串联线
“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
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
综合来讲,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南,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年高考命题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考查上下足功夫,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考查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凸显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