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上海  中国  企业    未来  政策  系统  公司2 

这就是焦虑父母的一剂清醒药!

   日期:2024-11-09     作者:xinet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78564.xrbh.cn/mobile/news/26874.html
核心提示:“我的孩子成绩不好,周末不参加课外补习班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你说我能不焦虑吗?”“和我的孩子一谈起作业,我们家就像是在上

“我的孩子成绩不好,周末不参加课外补习班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你说我能不焦虑吗?”

这就是焦虑父母的一剂清醒药!

“和我的孩子一谈起作业,我们家就像是在上演‘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点就燃,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是想限制孩子用手机的时间,但学校要求他使用手机听课和做作业,我一不盯着,他就偷偷玩游戏,简直是自毁前程,你说我能不严加管制吗?”

.......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上述问题带来的焦虑和困惑,我们到底该不该为孩子做决定?我们到底该如何管教孩子?

绝大部分家长总想着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做作业到参加兴趣班,再到用手机,父母都要想说了算,可是,你知道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说实话,在读完下面这本书之前,小编是不清楚的。孩子还能管坏吗?不是时常有某某专家学者、某某资深教师告诉我们,学霸是管出来的,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管、不会规划的家长吗?

可这本书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因为根据脑神经科学前沿研究,父母把孩子控制得过紧时,会导致孩子面对严重或慢性的压力, 会让孩子发育中的大脑的杏仁核变大, 导致前额质持续紧张, 结果会造成孩子反复受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针对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问题,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与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教育专家奈德·约翰逊强强联合,将60余年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和一手的临床案例和咨询经验,总结在了这本《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之中。

和今天要推荐的另外两本书一样,它堪称亲子教育中的经典之作。书中的很多观点读者一定似曾相识,因为它们不仅会经常出现在很多作者撰写的亲子书籍中,而且会反复出现在各种自媒体的亲子教育的文章或是短视频中,但小编仍然希望我们的读者有空可以坐下来认真读读这些书,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所谓的知识大V们把那些嚼碎的东西喂到我们的嘴里。

《自驱型成长》的作者之一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是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从脑发育的角度探究孩子,帮助孩子应对焦虑、学习障碍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而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奈德则选择艺术和行为科学作为研究孩子的手段,并创立了PrepMatters——全美最成功的教育辅导公司之一,并把好好培养当下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一生的事业。

虽然奈德和威廉服务的客户根本不同,前者的客户可能会因为无法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求学而焦虑担心,而后者客户则可能连好好上学都有困难,但归根到底,他们都在试图解决同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帮助孩子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呢?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呢?

两人发现,我们想给孩子的一切,其实都与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控制感息息相关,比如身心健康、学业有成以及生活中的幸福感。健康的自我激励水平,应该恰恰介于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和“我要回去打游戏”之间。控制感偏低会导致非常大的压力,只有自主性才是提升动机的关键。

不读这本书,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早在妈妈的肚子里,我们就开始受到压力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的大脑似乎在三个时间段里对压力最为敏感:

首先是产前阶段,压力感受较高的孕妇倾向于生出对压力反应更敏感的孩子;其次是儿童早期,在这个阶段中,孩子的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尤其强;最后是青春期阶段,这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过渡期,人们在这时往往既强大又脆弱。

青少年的大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器官。青春期的大脑已经在构成重要的新的神经通路和神经连接,但前额皮质的决策判断功能直到孩子25岁左右才会最终发展成熟,而情绪控制功能成熟得更晚,大约需要到32岁。

在这个时间段里,一旦压力应激系统被长期激活,前额皮质就会被波及,无法发展到它应有的程度。这个问题不容小觑,因为相比于儿童或成人,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被压力影响。长期的压力会对发育中的年轻大脑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当然,虽然慢性压力对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利的影响,但作者其实并不认为孩子该被保护得密不透风,规避掉所有的压力。事实上,当孩子长期被屏蔽在压力之外,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时,这往往也会让他们面临焦虑时情况更加严重。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成功地应对压力、培养出较高的压力耐受性(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韧性)?作者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能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掌控的状态,那么有朝一日,就算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之中,他的大脑也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压力。

这就要求家长多运用正向压力和可承受压力,尽量规避毒性压力,这在理论上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很棘手。首先,孩子的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最后,孩子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依据其使用方式得以发展的,所以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会被塑造得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或者发展为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那压力与控制感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的答案是: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地说,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

所谓的压力,都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的和惧怕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小到感觉有点失衡,大到为生命而战,都和压力有关。对于压力,控制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甚至比实际行为更为重要。如果你有可以影响局面的信心,那么你的压力就能降下来。相应地,缺少控制感则可能是天底下最让人感到压力大的事情了。

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自主权可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而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掌控几乎少得可怜:

他们必须坐在自己没法选择的班级里,必须听被随机分配来的老师授课,还要和恰好被分配进同一个班里的孩子相处;他们必须整齐列队、服从安排、有序就餐,就算想上个厕所,也要看老师今天有没有允许他们去的好兴致。

实际上,我们一直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课外活动甚至交友情况进行细致入微的全方位管理。他们的生活他们说了并不算,我们说了才算。不管怎样,我们这样做都让孩子深感无力,随之而来的沮丧和压力也会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如果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亲子关系会逐渐瓦解。

过去的60年里,一项接一项的研究相继表明,健康的控制感与我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自我控制感,即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更好的身体状况、更少地摄入毒品和酒精、寿命更长、压力更小、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高水平的内驱力、更强大的自控力、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增强职业成就。

就像运动和睡眠一样,自我控制感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处,这大概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

本书所讨论的核心要点以及作者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大多数建议,都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因为它们并非基于文化或传统,而是基于适用于任何人类个体的神经科学。

首先,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

其次,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因此,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减少孩子在学业上的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

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其实都植根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最后,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充盈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中,压力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但对于世界任何地方的孩子来说,只要他们感受到压力,大脑中发生的事就一模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本书中的种种应对之法,对全世界的父母、教师和年轻人都很重要。

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愿景,期待他们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并取得成功、胜利归来。我们也深爱着他们,衷心希望他们能开心、快乐,就算在我们百年之后,也能够永远过着好日子。

诚然,这些愿景都很有意义,但在实现这些愿景时,我们中的许多家长被一些错误的观念误导了。在书中,作者罗列了四种在家长中广为流行但实则错误的观念:

错误观念1: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而孩子万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

这么一看,一旦让孩子自己做主,那赌注可就太高了,毕竟他和他的家庭都“输不起”嘛。这种观点基于一种对成功的稀缺性假设,而年轻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始终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错误观念2:如果你想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要知道,有赢家就有输家,而且往往输家比赢家多。这种错误观念的恶果是,太多的孩子不是被逼得太过急躁,就是自己破罐子破摔,放弃了所有能尝试的机会。

错误观念3:催得越紧,逼得越狠,我们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照这个逻辑来说,如今美国小学里的六年级学生的确没有中国的同龄孩子数学好,那填鸭式地教美国孩子九年级的数学,难道就能够解决问题吗?如今大学的入学标准越来越高,上好大学的确更困难了,可仅仅是逼着孩子忙起来,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作业,就能解决本质问题吗?

错误观念4: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得多。家长必须一直紧紧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们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以上这些观念都不正确。但是,当我们感受到来自他人、学校以及其他家长的压力时,为了保证自家孩子不落下风,那些富于批判性的宝贵观点就烟消云散了。压力深深扎根于恐惧,而恐惧又总是招致糟糕的抉择。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呢?两位作者在书中分十四个章节对此进行阐述,即使你每天学习一个章节的内容,只需要2周便能能完成学习,并且掌握70条切实可行的方法运用到育儿实践中去,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主动机。

比如,对于不愿意自己主动些作业的孩子,作者指出,越是试图控制你的孩子,你不仅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会让孩子不得不习惯于不断被外部力量驱动——因为他自己的内驱力要么压根没有发展的机会,要么早已经被外部的压力抑制了。

对此,作者希望家长用另一个为人父母的思路来处理这一问题,也就是“顾问型父母”因为,和缺乏干劲、与同学相处不和或是学习成绩不佳等这些问题一样,不写作业问题本质上是你孩子自己生活中的困扰,而并非家长的。对于这点,许多父母必须放弃自己的掌控感。

说到底,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尽管我们仍然应该为自家孩子提供引导和支持。因此在这一章节的最后,作者给出了如下一些实际的建议和指导:

  • 可以试着问问这些问题:“谁要对此负责?”“这是谁的问题?”想想你家算不算是个“安全港湾”。你们一家人是否经常为吃什么或看什么电视节目而吵架?全家人的情绪温度又是多少?如果你对你的孩子感到沮丧,他自己其实很可能也处于沮丧之中。所以,要问问他的感受和想法。

  • 如果一个孩子讨厌、拒绝做功课,你可以提议让孩子在学校一起写作业,找年龄较大的孩子和他一起做作业,或者与孩子的老师聊聊,看能不能减少点强制性作业。如果你的孩子对家庭作业有过于强烈的消极反应,请好好评估一下他的情况,以排除学习障碍等问题

  • 帮助你的孩子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必要时,帮他建立起自己的奖励模式,这样有助于他完成定下的目标。如果他没有达到目标,就以同情的态度回应:“好可惜啊,今晚你没达成目标呢。”但不要发火,或是威胁说要罚他之类的话。你的目的是要帮助他培养出自我激励的能力。

  • 表达出你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

全书以简洁流畅的语言、真实生动的案例,向读者讲述了家长过度管控的危害,以及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恰好相反,这要求家长和孩子合作,要多做并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那么如何做呢?这本书在每章的结尾部分也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让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养育能力。

最后,小编想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昱鲲对本书的评价结束对这本书的推荐: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

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

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老牛精选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威廉·斯蒂克斯洛德、奈德·约翰逊著

叶壮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孩子一捣乱就想教训他,该如何避免冲动?

“散养”到底靠不靠谱?

该严还是该松?牺牲大人还是牺牲孩子?

有没有第三种方式?

如何立规矩,孩子才会听?

如何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苦衷?

为什么孩子没主见?甚至被欺负了也不敢说

托马斯·戈登博士曾凭借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戈登模式”,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而这一模式自创立以来,陆续在美国及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惠及千百万家庭,曾被《纽约时报》称为“一场全球性的运动。”

对于亲子沟通,作者戈登博士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核心概念和技巧:即通过清楚地界定问题、积极的倾听、完整的表达及没有输方化解矛盾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成长能力,父母也会在这其中获得自我的心灵成长,从而实现家庭关系的和睦。

父母效能训练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必须弄清楚出现的问题谁的问题,即问题的归属?这个“问题”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而是指谁的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我们累了一天了,想早点儿休息,但孩子就是不睡,这时候我们想休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拥有问题的是我们,而不是孩子。

谁拥有问题,谁就解决问题,这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很多父母落入的陷阱是,为归属孩子的问题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要成为能够给孩子支持的父母,父母的说话方式非常重要。父母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亲子间的每一次交流,就好像正拿着一块块的砖建筑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宫殿”,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了解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样。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提到,父母在开始跟孩子沟通之前,必须先了解12种沟通障碍——P.E.T.中称之为12种“绊脚石,比如命令、警告、规劝、提建议、说服、批评、嘲笑、质问、转移注意力等等。

一般人若被他人以上面12种“绊脚石”回应的话,通常会产生沮丧、自我防卫、罪恶感、觉得被干涉、接受审判等等。

对于传统家庭教育中常用的奖励和惩罚这些教育手段,戈登博士认为,它们都是以损害孩子的自律自控为代价的,是大人为了安排和掌控孩子的手段,时间长了,奖励就慢慢失去效力。惩罚更是,孩子会麻木、对抗,甚至逃离。这些都是家长不想看到的结果。

孩子成长是个长远的事情,只看到眼前的成就,就会看不清本质。家长们想培养的是一个能自律自控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输入指令能听话的机器孩子。

戈登博士抛弃了成年人要么会严厉地对待孩子,要么会溺爱孩子的观点,提供了第三种方法,既能解决成年人的需要,也能解决孩子的需要。

那么家长如何避开上面所说的绊脚石、而且又能不用奖励,不用惩罚,就能和孩子好好地沟通,母慈子孝地好好过日子呢?

戈登博士建议,家长不用评价、贴标签、批评、打击和否定等“你—信息”,而只是说出孩子的具体行为,并真诚的表达出家长、即“我-信息”真实感受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明白道理,也能感觉到平等和尊重,从而增加了孩子的自尊。自尊水平高的人,更容易自律。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是:行为+感受+影响,首先是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接下来父母要确认自己的感受并传达给孩子,最后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和“你-信息”相比,“我-信息”更加有效。因为当父母对孩子坦诚说出他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影响,用陈述事实代替指责,可以让孩子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承担改变自己行为的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被愤怒、着急等负面情绪所左右,从而掩盖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做不到坦诚的表达。

如果孩子的行为其实是表明,孩子自己有困扰、有问题,其实大人更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倾听、认真听,让孩子知道你在听,并且尝试明白他的意思,不做批判,不给建议。什么时候用积极倾听:

一是当生活中出现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归属于孩子时;

二是当孩子情绪爆发需要宣泄时;

三是当孩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很奇怪或难以理解时。

积极倾听可以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帮助孩子自己开始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他说—你听—你反馈—他说”的循环过程中,孩子可以疏解情绪,然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是暂时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孩子的情绪困扰也可以得到缓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而戈登博士据此提出一个方法、六个步骤,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坐下来,冷静地商讨解决问题的诸多办法,秉持协商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当父母们遵循这六个步骤时,不仅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还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和合作的精神。

作者认为,当父母不再以权威型的家长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当家长懂得了如何听,如何说,就可以更高效的与孩子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尊,内在的自律也会被慢慢地激活。

老牛精选

《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

托马斯·戈登重磅力作

窦珺译

东方出版社

约翰·戈特曼是美国华盛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人际关系大师、著名心理学家。他曾与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荣格一起,被推举为近25年来在心理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作为“情绪管理训练(Emotion Coach)”的创始人,西雅图戈特曼研究所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戈特曼一直致力于亲密关系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并为这一领域树立了一个典范。

不同类型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产生不同的态度,下面就让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不同类型的家长吧。家长带一个小男孩去看牙医,接受龋齿治疗,孩子却因为害怕而不肯配合医生治疗,并且对家长、牙医拳打脚踢。孩子还在大喊:"我不要!我要回家!我怕疼!"

家长感到很难堪因为孩子在医院里面大声吵嚷;转头再看看其他孩子,都是在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候,于是便一股无名火油然而生。

家长类型:"情绪抹杀型"

(1)缩小转换型家长:用奖励"诱惑"孩子配合治疗

"宝宝,如果你乖乖地配合医生治疗,让医生好好检查一下,回家之后爸爸(妈妈)就给你买喜欢的玩具。"

"缩小转换型家长"他们没有把孩子的情绪当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往往他们对于孩子的情绪不以为然。认为喜悦、快乐等情绪是好情绪;而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就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也是在极力地避免产生这种不好的情绪。

在这种类型家长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调节情绪以及控制自我感觉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迟钝。

(2)压抑型家长:家长故意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对孩子进行严厉的训斥

"哭什么哭,赶紧给我把眼泪擦干净了!男子汉怎么能够怕看牙医,你赶紧给我安静点。"

这类型的家长一样也是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同样地把悲伤、生气等情绪看作是坏情绪,甚至还会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错误的情绪。

一般来说:在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孩子,孩子的自尊感都会非常的低。女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并且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男孩子则具有冲动或者是会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想要用拳头解决问题。

(3)放任型家长: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恨不得孩子的龋齿长在自己的嘴里。

"宝宝,要是你实在不想让医生检查,那咱就回家吧!这本质上是乳牙,到时候都会掉的,再长出的新牙。"

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比较重视、关注孩子的情绪,也不会将情绪进行划分好坏,但是他们对于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绪都采取接受和包容的态度

放任型家长仅仅只是认可和接受孩子情绪,他们对于孩子的行为不能够给孩子一个好的建议。此外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心智会显得非常不成熟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的差的。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不但要理解、包容孩子害怕看牙医的情绪,更应该对孩子进行开导,让他在继续长期遭受牙疼和短暂的疼痛之间做出最佳选择。

家长类型:"情绪管理训练型"

"妈妈小时候也看牙医跟你一样也特别害怕,在那时我就使劲抓住奶奶的手就不害怕了。而且从那以后,每天都认真的刷牙,不给机会让蛀虫再侵害我的牙齿。"

"情绪管理训练型"的家长,不仅包容孩子的情绪以及理解孩子,还会对于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家长会告诉孩子,在小时候也一样害怕看牙医,家长这样说就会和孩子形成一个纽带,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自己当时是如何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后对今后如何积极护齿给出建设性意见。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会把情绪进行归类为好或者是坏。

"情绪管理训练型"的家长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这类型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相对优秀的孩子。尽管如此,家长还是需要以孩子的气质为基础。

"容易型"的孩子——很听话

这种类型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是很乖的:能吃、能睡、也爱笑。这类型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一般也不会主动的去惹是生非,会很听家长的话,会让父母很省心。

拥有这种气质的孩子的情绪通常是处于稳定的状态,他们在"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培养下,一般来说:他们的成长道路往往是一帆风顺的。

"困难型"的孩子和"容易型"的孩子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困难型"的孩子具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听不进父母的话,经常性和家长唱反调,比如说:你现在就想要孩子他去做这件事情,可是他偏偏就不做反而去做另外的一件事情。

并且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相对比较倔强。他们不喜欢被那些条条框框限制,更加喜欢去挑战新鲜事物。要培养好这类型的孩子比较不容易。

人类学家认为:全世界至少约有10%的孩子属于"困难型"气质,世界之所以能够不断变化到今天的崭新面貌,这些"困难型"的孩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针对这种类型的孩子的性格,如果家长一味地想要孩子听话而去压制孩子的话,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更走偏激。

大约有15%的孩子是属于慢半拍型,简单的说就是:无论说话或者是做事,都倾向于缓慢动作。这种类型的孩子一旦完全适应某一件事情之后,就会一直踏踏实实地坚续下去,此外还会非常的努力与执着。

比如说:韩国游泳名将朴泰桓,刚开始进行游泳训练的时候,学得很慢,其他小朋友一学就会的动作他也很难学会;但是,当朴泰桓适应了游泳训练之后,就表现出难得的稳定,并坚持不懈,最终成为闻名世界游泳名将。

书中还提出了情绪管理训练的五个步骤:从发现并了解孩子的情绪、抓住机会将其当做情绪训练的机会、感受并倾听孩子的表达和想法、并鼓励帮助孩子用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这本书不仅汇集了心理学和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还将专家长期积累的真实案例搬到书中,科学而有力地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孩子情绪的各个方面,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多文化家庭的背景、校园里被冷落的“丑小鸭”现象、日益严重的自杀现象、现代社会正在面临的严峻现实等等,并对家长们大多感到忧虑的问题和案例做出了较为中肯有效的解释。

老牛精选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美】 约翰·戈特曼 【韩】 崔成爱 赵碧著

李桂花译

东方出版社

温馨提示:请在老牛精选小程序中查看订单详情。您也可添加客服小哞微信mr_moo123,咨询商品和订单详情。推品推荐、商务合作,请添加Shidaizoe微信。更多好书推荐,请关注公众号“老牛的每周推送” “老牛的读书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78564.xrbh.cn/news/26874.html    迅博思语 http://www78564.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二维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