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奉贤区高三语文练习卷
(2023.12)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史记•》)
(3)《赤壁赋》中,“,”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洞箫声
音幽怨、感伤的效果。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不回的一项是()(2分)
A.而且“忘却”这一件珥住可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
已有些高兴了。(《阿Q正传》)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零号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
孱头。(《拿来主义》)
C.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懑冬”
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祝福》)
D.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哼,像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
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为了忘却的记念》)
(2)《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存在“互释”的可能。以下核心观点与主要情节之间
无法“互释”的一项是()(3分)
A.识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一一王熙凤治家
B.家的性质是族。——荣宁二府共庆元宵节
C.乡土社会需要阿波罗式的情感一一黛玉宝玉木石前盟
D.个体被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一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人的尊严与名誉权罗翔
①所有的权利一定有其所对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孰先孰后,这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
先有蛋的问题。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提醒我们,义务一定在权利之前,只有在一定的道
德义务的基础上才可能衍生出法定的权利。义务是无条件的,如果义务需要一个基石,那么
这个基石也是超验的。总之,如果没有人自愿承担义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②近代权利理论的形成与道义论(道德义务违反说)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道义论有不同
的分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十诫道义论,还是康德的道义论,都对权利理论的形成
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十诫的禁止做假见证衍生出名誉权的观念。康德的道义论同样赋予
了人性以尊严,人是目的,“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同样他也应当尊重其他
每一个人。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于每个人都不能被他人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而必须
同时被作为目的看待。人的尊严就在于此。正是这样人才能使自己超越世上能被当作纯粹的
工具使用的其他动物,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
③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小不的。在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
时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次确立“实际恶意”规则,并提出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
公共官员若对媒体报导提起诽谤诉讼,必须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
同时,判决将诽谤行为划为民事行为,从此掀起世界范围内诽谤罪的除罪化运动。
④196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实际恶意”原则适用范围由“政府官员”扩展到“公众人
物”,随后又进一步明确了“公众人物’'的涵义,公共职务的候选人、法官、警察、评说员、
公立学校的行政官员、社会工作者、国内收入服务署官员和城建监察官都在“公众人物”之列。
而且这一术语还包括选举产生的官员以及大部分虽不是政府雇员但对公共事务行为具有具
体责任的职位人员。
⑤在当前的美国,诽谤已经不再是犯罪,并且在民事诽谤诉讼中,"实际恶意''的举证责
任也由原告承担,而这种恶意几乎难以证明,因此,对公众人物的批评即使有不实言论,也
很难追究。
⑥德国虽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侵犯名誉的犯罪,也没有采取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
别,但是德国刑法第193条规定了“公共辩论”的除罪事由,德国刑法理论认为,如果一种言
论涉及“公共辩论”,那它就是法治社会应当允许的危险,即便它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
成犯罪。
⑦1979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政客传单''案指出:与普通人相比,政府官员必须忍受
对其公共行为的强烈批评。该案被告发表文章指责两位政客曾是纳粹分子。两位政客提起诽
谤之诉,被告在初审法院被判罪名成立,但宪法法院撤销了原审判决。法院认为,被告的文
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这属于一种公共辩论。
⑧域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正如布伦南法官在“沙利文判决书”中所说的“公众事务的辩论,
应当是毫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众人物,其名誉权应当受
到限制»o因此,如果不能证明网络上的批评出于对方的故意,
那就应当推定批评是正当的。
⑨我国的法律虽然没有区分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但是公众人物的言行可能与公共利
益有着更紧密的关系,因此名誉权也会受到更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公众人物就完全丧失了
名誉权,所有的利益平衡都不能以完全丧失一种利益来进行平衡。今天许多人喜欢谈论的是
娱乐明星私德,但是与公共利益有更多关系的也许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
⑩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没有人喜欢成为被他人消遣的对象,只是对于他人名
誉的尊重更多是一种道德自律。虽然在我们目力之所及范围,经常看到人被侮辱被伤害的情
况,有时会让我们怀疑人之尊严这个预设。但是,所有的荒谬只是为了证明完美的存在,所
有的亵渎都只是说明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虽然,我们无法在洞穴之内的现象界证明人之
尊严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安放在洞穴以外的理念世界,作为我们行事为人、安身立命
的基础。(选自公众号“罗翔说刑法”,有删改)
3.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产生了法律上的权利,所以有人自愿承
担了义务”,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是()。(3分)
A.凡代表进步势力的总有一天要胜利。我们是代表进步势力的,因此,我们总有一天要
胜利。
B.个人利益只要是合法的,就应该得到保护。他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保护,那么,他的
个人利益是不合法的。
C.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这地方没有大量植树种草,所以水土流失了。
D.太平洋已经被污染;大西洋已经被污染;印度洋已经被污染;北冰洋已经被污染;所
以,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4.联系上下文,第③段加点词“边界”的含义是(2分)
5.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⑧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与一般人相比,公众人物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②诸如官员、演员、企业家等社会名流
③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更是关乎公共利益
④当他们的名誉权受到侵犯,他们也能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⑤让他们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拥权自重,腐化堕落,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⑥本来就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
A.②③⑤⑥④①B.①④⑤②⑥③C.②⑥③⑤①④D.②⑥⑤③④①
6.根据原文,以下推断臂误的一项()。(3分)
A.根据康德的道义论,每个人都有保守自身尊严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义务。
B.1964年,沙利文已经被认定为“公众人物”,在“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被要求必须由
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
C.在当前美国,“实际恶意”的举证难度较大,即使是对公众人物有不实的诽谤,仍难以
追究。
D.德国“政客传单”案件,由于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属于“公众辩论”,即便
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成犯罪。
7.阅读以下材料,《秋菊打官司》中的“讨说法”可以用《人的尊严与名誉权》中哪句话来
解释?电影反映的问题与本文强调的重点相一致吗?请对此分析。(5分)
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年首映,以秋菊“讨说法”为最大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中国西
北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被村长踢伤。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
以为意。秋菊要讨个说法,去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工作人员与村民们都有交情,以调解
矛盾并赔偿二百元结束。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是
上县公安局上访,县里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到市里,市里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
秋菊向市中级法院上诉。过年时,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连夜冒着风雪送秋菊上医院,使她
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决定不再追究,但此时市法院发来判决,村
长因伤害罪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茫然和失落。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大明湖之春老舍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
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
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
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
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
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的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
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
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
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
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
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
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
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
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
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
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
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
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
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
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
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
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
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
茶,藕粉与苑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
菱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
多少总带者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
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
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
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
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
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
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
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
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
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概子”,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
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
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
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
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有删减)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
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8.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4分)
9.“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在文章中两次出现,分析其作用。(4分)
10.第⑦段画线句中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请对
此加以赏析。(3分)
11.本文标题为“大明湖之春”,最后笔墨却落在“大明湖之秋”,请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5
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4题。(8分)
六州歌头①(南宋)张孝祥
长淮②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
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谴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③纵横。看名王④宵猎,
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
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鹫,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
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①本词写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朝廷中主和派
重又得势。②长淮:淮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向金屈膝求和,约定以淮河为界。③
区脱:借指金兵哨所;④名王:指金兵的将帅;⑤怀远:用礼乐来使边远的少数民族归顺。
12.从字数上看,本词143字,属于0(1分)
1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洙泗上”三句用虚写指礼乐之邦沦陷。
B“翠葆霓旌”一词用比喻形容皇帝仪仗。
C.本词多用三言单句构成紧张激越的语势。
D.本词多用领字来组织内容使行文层次强。
14.结合全词,分析词人寄寓的丰富情感。(5分)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20题。(19分)
材料一
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藜
奇,屡试辄草。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
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
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奇
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久长腕已丕
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蕖态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
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
雄失路,托尺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
之寒起。虽其体格时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
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度不与时调合,当时
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於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
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③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
有若先生者也。……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目:,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童也,悲夫!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元章倒枝梅画(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英怪梅花着地垂。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屡试辄瞰()(2)文长既谁不与时调合()
16.结合文章,为下列文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然藜奇()
A.屡次B.方法C.礼节D.命运
(2)斯无之而不奇也()
A奇怪B.出人意料C.不顺利D.绝妙
17.把材料一中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18.材料一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篥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19.徐渭在胡宗宪幕府时,袁宏道如何突显徐渭与众不同的性格?请做分析。(3分)
20.结合材料二中的“倒枝梅”形象,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
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的理解。(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又与焦弱侯(明)李贽①
①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周、程、张、朱②,但见
今之讲周、程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
而不讲,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口今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彼以为讲周、程等人者
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
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
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②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③。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冲风冒寒,不
顾年老生死。既见我,日"彼显者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
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
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彼无不往,往必满载,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嚎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
再来访李卓老,以嚎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
异此!
③由此观之,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
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
信乎其不足怪矣。(有删改)
【注释】①李贽,号卓吾,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②周、程、张、朱:周敦颐,程颖、程
颐兄弟,张载,朱熹,宋代理学(也称“道学”)的四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③抽丰:旧指利用
各种借口向在任官吏骗取馈赠。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而B.则C.盖D.其
22.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子玄不肯讲学是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
B.郑子玄与讲周、程等人者形成对比,借郑生的“有耻”突出后者的“无耻”。
C.黄生对于不能在我处留宿表示非常遗憾,因为有显者等候自己同游嵩、少。
D.黄生抽丰与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形成类比,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
23.第②段中的镰“有两种解释:⑴通“愫”,快意、满足;⑵疑是“赚”字之误,作“欺
骗”解。你更倾向于哪种解释,并简述理由。(3分)
24.“童心”是李贽的文学主张,内涵之一就是“绝假纯真”。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
体现个人的文学主张的。(4分)
三、写作(70分)
25.作文
有人说,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就越广阔。这是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
识会越让人无所适从?请写一篇文章,读读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2023.12)
1.(5分)(1)栗深林兮惊层巅;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贾生列传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凝妇
2(5分)(1)D(2分);(2)C(3分)
3(3分)B
4(2分)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受到一定的限定。/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有适用范围。
5(3分)C
6(3分)B
7(5分)答案示例:①“讨说法”: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1分)
不一致。②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了小人物为获得尊严的艰辛历程,反映乡土社会往现代
社会变迁过程中,法治与礼治、人情之间的矛盾,以及法律进入乡土社会曲折、缓慢的过程。
(2分)③本文认为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更关乎公众利益,但并不
意味完全丧失名誉权,作者呼吁加强道德自律,对他人名誉更多尊重。(2分)
8.(4分)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狂风七手八脚地刮,赋予其人的状态,写出了狂风狂
乱、狂野的特点。②“一干二净”写出狂风对花朵的摧毁力巨大(摧毁力度很大)。③“卷”
写出了落花与黄沙在风的作用下,搅在一起的惨烈状态。④“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用夸
张的手法,写出了春天逝去的迅速,更凸显了风的狂野。⑤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日短暂
的可惜之情。(1分)
(评分标准:⑤为必答1分,其他一点2分,两点3分)
9.(4分)①第一次出现,针对人们自然地想象大明湖的美,指出现实其真实的状态,表
达了作者对大明湖现状的遗憾之情。(1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1分)
②第二次出现,是在现实场景描写之后对大明湖特点的再一次总结与强调,表达了作者对大
明湖被人为毁坏的愤怒与悲哀。(1分)③两次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1分)④两次出现将作者对大明湖的情感层层推进。(1分)
(评分标准:任意4点得4分)
10.(3分)①郁达夫选取“秋草”“落蕊”“秋蝉”等景物,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独
特的享受与喜爱。(1分)②本文作者选取了秋日的败柳、残荷、破败土坝、断藕等意象(景
物),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颓势,写出了深沉、厚重的感觉;(1分)③“一两截”“三五枝”
等数量词,写出稀疏、寥落的感觉,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1分)④面对“枯瘦”“悲凉”的
秋色,作者并非悲伤、失意,而是表现出了满怀喜爱、享受与依恋,与郁达夫审美趣味相一
致。(1分)
(评分标准:第①点必答分1分,其他3点任答两点2分)
11.(5分)①文章开篇部分即承接标题写了大明湖的春天,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
为的破坏,大明湖的春天无从说起,也无从欣赏,带有遗憾与可惜。②接着作者写了大明湖
作为名胜的原因在于其有北方难得的水以及出产有名。③最后写自己对大明湖的秋景情有独
钟,因为秋天可以凸显大明湖“大”“明”的特点。④文章本质上是围绕“大明湖”进行的构思,
不管是写春遮蔽了它的美,还是秋彰显了它的美,凸显的都是作者对大明湖的本身的爱和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