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4月27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系列新闻发布活动——“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以下简称油气开发专项)新闻发布会在科技部召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油气开发专项负责人、技术总师等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陈传宏主任主持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整体进展情况,并指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油气开发专项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辟了油气能源领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有力支撑了国家能源安全,石油工业上游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国家能源局李凡荣副局长介绍了油气开发专项总体实施进展情况。油气开发专项是唯一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的组织协调下,专项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践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攻关模式,集聚全社会优势力量协同创新,强化项目与示范工程结合,全面完成“十一五”、“十二五”总体目标和任务。三部委及业内专家对专项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项实施以来,在陆上油气勘探、陆上油气开发、工程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六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效显著。
一是形成了6大技术系列、20项关键技术,研制了13项重大装备,建设了22项示范工程,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二是确保我国石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跨越式发展。原油产量从2007年的1.85亿吨稳步增长至2016年的1.98亿吨,继续保持第五大产油国地位;天然气产量从2007年的677亿方快速上升至2016年的1371亿方,成为世界第六大产气国。
三是促进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了我国油气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全面覆盖石油工业上游科技的百家企业与教育部50多所高校、中科院20多个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建设9个国家级、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申请发明专利2143件,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8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22项。
技术总师贾承造院士重点介绍了我国海相和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重大进展。通过专项攻关,我国在海相和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发现和建成一批大气田,实现天然气产量的跨越式发展,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首先是形成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发现和建成了一批大气田。
一是创新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与开发重大技术,在四川盆地发现和建成地质年代最老的安岳特大型气田、元坝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和普光高含硫大气田,同时推动了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的碳酸盐岩天然气储量规模增长。
二是前陆冲断带深层天然气聚集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复杂山地盐下深层宽线大组合地震采集和叠前深度偏移等重大勘探技术的攻克,使库车冲断带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深度拓展到8000米,在巨厚含盐地层之下发现了6个千亿方大气田,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方,保障了“西气东输”安全、平稳供气。
三是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技术获得重大突破,非常规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天然气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与储层压裂改造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苏里格大型致密砂岩气田规模有效开发,2016年产量达220亿方;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工厂化开发等技术支撑了涪陵、长宁-威远等页岩气田的有效开发,2016年产量达78亿方。
四是我国海洋深水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取得重大进展,发现陵水17-2等大型气田,成功开发了南海第一个深水气田 — 荔湾3-1。
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翻一番,由2007年底的6.1万亿方上升到2016年的12.98万亿方,世界排名由第14位上升到第9位;我国天然气年产量翻了一番,由2007年的677亿方上升到2016年的1371亿方,世界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6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由3%提升到6%,“十三五”末提升到8.3~10%。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我国海洋深水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做出重大贡献;培育了我国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例如南方海相页岩气的开发,保障了当地工业和居民用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煤层气规模开发已成为山西省重要的清洁能源,为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攻关,不断攻克陆上深层、海洋深水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瓶颈技术,为保障国家天然气储产量稳定增长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