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个叫菲比,沃勒的人一下子在艾美奖拿了三座奖杯。
光凭借《伦敦生活》她就收获了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两大奖项。
是的,你没有看错,她既是编剧,也是女主角。自编自演就算了,还在两个领域都获得大奖。
当时就觉得这姐们也太酷太厉害了吧。然后百度了一下,发现这姐们还是我之前很喜欢的《杀死伊芙》的编剧!
马上找资源保存一气呵成,就等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了。
《伦敦生活》每季只有6集,每一集不到30分钟。
前天晚上打开了第一季,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熬夜看完了一整季。昨天晚上又一口气又把第二季也看完了。
现在激情写文,打算也给你们安利上。
让人控制不住想继续看绝不是《伦敦生活》最独特的地方,很多其他的剧也都可以做到。
《伦敦生活》最特别的是,它让人看完后沉默一会。
但引发这种沉默的不是苦难,它是纯粹的悲伤。这种带着悲伤的沉默指向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
它让我们在沉默中思考一会,关于我们的生活,关于我们自己。
《伦敦生活》的英文原名是fleabag,讲的是一个绰号叫做fleabag的女孩的生活。
看完后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非常真实。但仔细想想,里面的许多情节也是基本不会发生在我们普通人身上的。但是看的时候,就总让人觉得非常真实,感同身受。
这种真实感需要归功于《伦敦生活》里对主角fleabag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
很多影视剧中的人物虽然也很鲜明,但是人物形象是扁平的。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刻画,更是几乎习惯性地流于单一的表象和刻板印象。
《伦敦生活》不同,fleabag是立体的。 所以观众在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代入感。虽然情节是编的,但剧里的人,就是现实中我们每天碰到的,活生生的人。
但这还不足以让它成为一部真正的好剧。
扒去故事紧凑、人物合理、节奏恰到好处、fleabag打破次元壁逗你笑,我觉得《伦敦生活》引起轰动的原因在于,它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特有的悲伤。
虽说它是一部喜剧,节奏轻快,主角永远涂着艳丽的口红,还会打破次元壁对着观众轻佻地挤眉弄眼,站在上帝视角调侃自己的生活。但是两季看下来真正笑出来的只有几处。
因为在表层的喜剧氛围包裹下,是一颗悲伤到说不出的内核。
在第一季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Are you ok?”。无论是fleabag的姐姐,她的爸爸,她的男朋友,都一次次带着关切的眼神小心地询问fleabag“you ok?”。
fleabag同样也一次次带着担忧的神色询问她在意的人,她的姐姐、她的爸爸。
但是每个人都紧紧地包裹着自己,面对别人关切的问候,几乎是下意识地点头:“嗯,我很好,嗯,很好,嗯,都挺好的。嗯。你呢?”
“我也挺好的,嗯,你真的没事吧?”
“没事,当然没事,我能有什么事啊哈哈哈。真的,没事。你不要这样看着我,我真的没事。”
对方当然不信,但是又能怎样呢,别人又不想说。
不能戳破一个人想要隐藏起来的悲伤,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守则。
一方永远在隐藏,一方看到了也不敢问。大家心照不宣地共同维护表面虚假的繁荣。
曾经我们也想过求助,但一句“成年人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多少句话欲言又止。
我们羞于谈论自己,不想让别人为自己担心,也害怕不好的自己暴露在外。
我们一直是这么过来的啊,一直没有人在意我们,一直没有人认真的爱过我们。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啊。
我已经习惯了自己一个人。习惯了自己处理所有的坏情绪,习惯了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崩溃,然后在第二天又若无其事地继续去工作。
我们太习惯了。甚至已经可以开始调侃这样的生活了,就像fleabag。痛苦的事情发生后,我们习惯先把自己摘出来,像看电影一样看自己的生活。讲个笑话逗逗自己,也逗逗别人。
就算真的忍不住哭了,我们也可以假装潇洒地擦擦眼泪:“害,我刚可哭得真像个傻逼”,或者“我最近看了一个新闻说一女孩眼睛能流水晶,要是我的眼睛也能流水晶就好了,啊不,还是流黄金吧,保值。”
我们承受了无数次崩溃,但依旧执着地对试图靠近我们人说“我可以”。
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我可以。
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关心和帮助,那就说明了我不行,我不能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绪。
我怎么可以不行呢。这么多年我都自己一个人过来的啊,如果我不行了,那我岂不是要一直依赖你?
我怎么可以依赖别人呢?
所以,不,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你休想看到我的脆弱。
即使我哭了,我也会讲一个笑话。你敢戳穿我试试。
这大概就是《伦敦生活》很难让人发笑的原因。我们能感觉到,在艳丽张扬的笑脸和无节操的段子下,是一颗破碎的绝望。
我们感同身受,所以笑不出来。
在 第一季中,fleabag沉迷和各种人性交,为的不是性本身,而是只有在性交中她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人渴望,被人需要的。
在第二季她显然已经不满足于用这种方式保持和人脆弱的关系了。
她在餐厅设置了星期三talk day,在星期三,顾客只要在店内消费就必须和陌生人聊天。
姐姐在餐桌上流产后依旧假装没事一样继续回来用餐,她中断了聚餐,带姐姐去了医院。
她不愿意继续维护大家努力达成的看似平静的水面。她要被憋死了,她奋力撕开所有人“i am ok”的假面:可不可以都不要装了!
她也许明白了,那些她关心的人,表面抗拒她的帮助,但内心其实和她一样渴望关爱。
在她努力地伸出手,拥抱那些紧缩着的人的同时。也终于出现了一位想要撕开她的伪装,拥抱她的人。
他是一位年轻帅气,和fleabag一样不羁的神父。
他用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打探fleabag的生活。他一次次询问fleabag到底发生了什么,百折不挠,惹得fleabag不爽了也没有放弃。
fleabag对他明显的窥探感到不悦,觉得他很烦,甚至有些恼怒。
有一次在他们谈话中,fleabag又像往常一样转过头面对镜头评论了神父两句。
牧师敏锐地问,你刚才干嘛去了?
fleabag不敢相信,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有干什么啊。
牧师说,你刚才明明有,感觉有一两秒你人不在这里。
fleabag悄悄转过头对镜头做了个被吓到的鬼脸,牧师马上又叫起来:你看,就是这样!
甚至后来有一次,在谈话中牧师也突然转过头对着镜头做了一个鬼脸。然后质问fleabag:是这样吗?你到底在干什么?
在牧师做鬼脸的时候,相信不止是fleabag,观众也绝对会被吓到。
之前观众已经习惯了,剧里的人物是为fleabag掌控的,fleabag站的比他们高一截。就算是fleabag当着他们的面和观众说话也没关系,只要她把脸转向镜头他们就听不到。
观众习惯了fleabag对生活的掌控,习惯了只有fleabag的脸会转过来,生动地对着我们说话。
这次突然另一个人的大脸出现在镜头前,并且还是以一种挑衅和刺探的姿势。 观众的感受和fleabag一模一样:强烈地感到不适,隐私被刺探后的尴尬、无措、愤怒。
但同时,fleabag一直藏起来的另一个自己终于被发现了。
终于也有人,第一次抱住了真正的fleabag。
这种尴尬和愤怒只是另一个自己终于走出心牢,第一次看见阳光时双眼传来的轻微刺痛。
后面在神父的鼓励下,她终于说出了自己一直藏起来的事情。
她冲着神父的方向一口气说出了自己所有的迷茫和痛苦。她一股脑把所有的悲伤倾泄出来:我希望有人告诉我每天吃什么,我想要有人每天告诉我该听什么乐队,看什么书。我想有人告诉我该怎么生活,因为我的生活被我搞得一团糟。
说完后,第一次,她没有接一个笑话,也没有冲着镜头做鬼脸。她小心地望向另一边:神父,你在听吗?
神父没有说话,过了一会,缓慢地对她说,跪下。
她怔了会,最后放下了酒杯,缓缓跪下。
神父从另一边过来,掀开帘子,和她对着跪下。然后他们终于吻在一起。
之前fleabag在剧中一直是站在上帝视角的,她洞悉人情世故,但总是冷眼看着自己和世界。
她不停在剧中人物说话的时候转过头来对着观众预测他们,剧中所有人的行为,甚至没说完的下半句话都在fleabag的掌握中。
她什么都知道。所以什么都不屑。
她有两个部分,一个在人群中生活,一个孤傲地站在高处,看不起所有人。包括她自己。
这种孤傲不仅让她难以靠近,也让她靠近别人的时候带着高人一等的怜悯。
没有人喜欢被怜悯,当别人察觉到她的这种怜悯,第一反应就是攻击她的伤处,让她痛苦。以此证明自己不需要同情,她才是可怜的那个。fleabag和她姐姐的相处模式一直就是这样。
神父让她跪下,是让她的孤傲降下来。
是强迫她承认,自己不是什么都知道,自己不是什么都可以。她需要别人的帮助。
跪下来,她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软弱。
她终于让别人看到了软弱的、需要帮助的、真实的自己。
只有把真正的自己放出来,她才能真正爱上别人,别人也才能终于靠近她。
所以紧接着,神父也跪下来,他们吻在了一起。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讲述现代人怎么学会去爱的故事。
为了得到爱,首先要承认自己需要爱,承认自己的脆弱。这需要勇气。
2019年9月,《伦敦生活》被英国《卫报》评选为21世纪100部最佳电视剧,名列第8位。
现代社交的隔膜,人与人之间想要靠近但又害怕的张力被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它不是喜剧,它就是描绘现代生活的多维文学作品。
《伦敦生活》第三季已经续订,期待菲比继续给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