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则阳》篇,长梧封人语重心长的对于孔子的学生子牢说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努力,一定要付出汗水,付出就会有回报:“以前我马马虎虎的去种庄稼,庄稼也是马马虎虎的回报我。后来我精耕细作,加大了劳动量,而来年的回报也是很丰厚的,收获的粮食吃都吃不完。”当我们听到类似的故事,是不是心里面会想: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拼搏,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然后各种励志的故事在心中冉冉升起。
可是庄子却说这种行为是:“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这是一种逆天的行为,这是伤害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心神受困,这是自讨苦吃的行为,“生有为,死也”过于努力,太过于勤劳,就会让自己透支心神,最后造成伤身毁神的严重后果。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心若劳累,则神明不安;神明不安,则精神危险;精神危险,则气血闭塞;气血闭塞,则形体受损”。所以过分的努力,过分的勤劳,会毁掉自已。
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春雨时节当万物复生,庄稼和杂草一并生长之时,不要急急忙忙去除草而是要不慌不忙的去修理除草的农具、收割的农具。这就是顺时而动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跟着自然的时令去做事,不违农时,自然就会有收获什么,何须大费周章,劳思伤神智去精耕细作,再加大劳动量呢。换句话就是只要你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无需提早、无需过度,事情就可以解决掉。
如小感冒这件事,如果你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该休息就休息七天就能自然好,这不就解决了吗?何须过早去积极有为的输液打针,着急忙慌的想一天就把问题解决了。自然界也有它的一个流程。打吊针 去输液,一天就让它好,这不是在“灭其情,亡其神”吗?本质问题没有解决好,还隐藏下了祸患。
再如学习这件事情。每天背一篇文章属于自然完成,背上十天就能完成十篇。可是有人就是想有为非得刻意训练,一天完成十篇的量。一天做了了十天的事情,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他的灵性容易被耗损,容易固化,长此以往容易失去最重要内驱力,遗留下我们不容易发现的隐患。而能够顺其天性自然完成的,好像看似很平庸,实则他的后劲十足,弹性空间非常大,且它是健康的。自然成长,没有人为的摧残。
小心“努力”“拼搏”这些斗志满满的词语,它会毁掉你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你不知道的是努力勤奋很难实现你的意愿,你没有过分的勤奋努力,可能你也会得到那些东西。也就是你顺着自自然做事,该你得的,你也会得到,你所得的不是你努力得到的,而是你该得的。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会放下很多执见。你的生命不再只剩下一个词:努力、奋斗。
其实真正能成就你的是你的成长: 你在你成长的生命周期里,完成了真正的成长,抓住了该抓住的道枢。也就是你顺利的完成了个人成长使命,你是苍天大树你在自然周期里成为了参天大树;你是虎,你有了虎的天性;你是龙,你有了龙的腾飞能力……从此你能顺应天性,适应环境,能与时间同行,能持经达变。对现代人来说就是能够很好的顺应任何事情,有了变通的思维,有极强的社交能力,有整合资源的方法,有能打通上下的手段。你通达了,然后你真的通达了。
庄子《寓言》讲:“孔子六十而六十化”。孔子每一年的认知上都有变化。惠子说孔子一直是想靠他的聪明、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人,这不是开化的表现。庄子说孔孑晚年已经完全摒弃了感官认知,励志用心的精神已经消退,不再用心智去思考事情,回归到本源上,做到了真正的通达。做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得“道”了。
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努力大于一切。其实这是因为困在了自己的认知里,不明白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你不知道的远远大过你所知道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不以人的努力和意志为转移的。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能够认识到感官认知有局限性的人,容易得天佑之;不能认识自己头脑有局限性的人容易陷入困顿。
庄子“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所不知,犹睨也”知识是由接触事物而生,技巧体现在谋虑之中,智者必有所不知的方面,他所知道的,好像眼睛斜视所见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也就用我们的感官认知,用我们的这种聪明灵巧获得的能力永远是有局限性的,只能适用于某一个范围内。是非定说,因人因时而异,若只拘泥于一时所见,便是人生最大的困惑。“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老子“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没有困惑,是因为圣人能够开启觉知来认知世界,不会把知识当做本质,所以圣人不会迷惑、困顿。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论的就是天道,事理、规律。孔子晚年知人胜不了天所以最后感慨到:“时也,命也”成就人的一定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