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接触死亡最多职业人:骨灰看管员 遗体化妆师(3) - 文章中心
探秘接触死亡最多职业人:骨灰看管员 遗体化妆师(3)
2024-12-08
探秘接触死亡最多职业人:骨灰看管员 遗体化妆师(3) 职业人

  骨灰看管员:

探秘接触死亡最多职业人:骨灰看管员 遗体化妆师(3)

  像尊重在世的人一样

  去尊重每一个骨灰盒

  每一盒骨灰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有的会被家属带回老家土葬;有的则会被送进墓园安葬;还有的则会被放进殡仪馆内的怀亲楼寄放。

  怀亲楼是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楼里有几十个房间,里面有架子,一排排,共存放着5000多个骨灰盒。这些骨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最远的来自瑞士。

  负责管理的是关大姐和陈大姐。关大姐从事骨灰保管工作已经接近20年,从20多岁开始,整个青春都跟这些骨灰打交道。

  每年清明,是她们最忙的时候,家属会来到怀亲楼,凭一个骨灰存放单领取骨灰,然后拿出去祭拜。清明期间,整栋楼5000多个骨灰盒,有一大半需要这样“移动”,工作量巨大。这也是关大姐最担心的时候,“不能让别人领错了骨灰,更不能弄丢了骨灰。”有时候,也有人直接过来说要领取骨灰,关大姐不同意,可能导致拿错骨灰的任何细节,她都不会放过。如果对方吵闹,关大姐会压低声音说:“这里不适合吵闹,里面住了很多人。”

  听着这话,吵闹的对方自然会停下来,压低声音。

  关大姐当然不信里面真的“住了人”,但是关大姐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去照看,“每一个骨灰盒都代表一位逝者,代表一个家庭。”

  关大姐像尊重在世的人一样去尊重每一个骨灰盒,平常没什么人来,她也经常进去查看,查看骨灰盒是否发潮、破损。

  在怀亲楼里,有200多盒骨灰常年无人祭奠,无人认领。这200多个骨灰盒主要是1960、1970年代留下来的。1996年,关大姐将这批骨灰从最早的殡仪馆骨灰存放间搬到了这里。这些骨灰盒,被整齐放在架子上,有的骨灰盒上还写了名字、贴了照片。但由于年代久远,几乎都布满了灰尘,破旧不堪。

  这是关大姐的一块心病,见到南国都市报记者,她说:“别的可以不写,这个你一定要写。说不定会有人会来找自己的亲人。这样我守着他们就有意义了。”

  墓地管理员:

  维修墓碑守护墓园

  服务先人的事是做好事

  位于颜春岭的安乐园是每一盒骨灰的最终去处,这里是死者的长眠之地。

  墓园管理人员吴鸽(化名)骑一辆电动车,行驶在墓园小道。两旁是整齐排列的墓,一个挨着一个,像是一个迷宫。墓园四周是围墙,和外面隔开,“你往哪里走,都会遇到一堵墙”。

  这个900多亩大的墓园,目前长眠着几万逝者。坟墓因价格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款式。不到3个平方的墓地,成为一个不可挽回的人生终点。

  来自河南的吴鸽在墓园工作已经16年。亡故者一个个被送来,墓碑一座座竖起。他和同事清扫墓园,为墓园除草,维修墓碑。一些扫墓人进墓园迷了路,找不到先人的墓。吴鸽耐心地为他们寻找。

  吴鸽的一些同事此刻正在给墓地除草。他的50多个同事中,有超过九成不是本地人。事实上,16年前,吴鸽来到海南便明显感受到了本地人对此的忌讳。在墓园工作16年来,除了到县城买东西,他很少与外面的人交往。

  “我们要乘坐三轮车回来,三轮车司机听说是要到颜春岭,埋死人的地方,宁愿不赚钱也不送。”吴鸽无奈地说。

  墓园的服务是24小时的,这意味着管理人员时常要深夜穿梭在墓群中间。很多人来这里工作,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害怕又不敢说,最终往往选择辞职。

  吴鸽说自己没有怕过。“我不信那些。”吴鸽的理由是:“我们做的是服务先人的事情,是做好事,先人会保佑我们平安。”

  吴鸽的亲人现在都在老家,对他的这项工作表示理解。“这项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吧。”吴鸽的手机不时响起。清明节的到来让吴鸽和同事们越发的忙碌了。

  祭奠者:

  清明给逝者“寄”物品

  祭奠一段历史一段记忆

  清明节,是怀念逝者、缅怀先辈的节日。这就像逝者的新年,活着的人为他们置办好年货,通过焚烧邮寄过去。海口大兴东路,是清明祭祀用品街。一家香行老板这样形容他的“年货”:“吃穿住行,任何东西都有。”

  在他的店里,有吃的糕点、香烟、鸡腿,也有汽车、别墅,还有桌子、椅子。衣服、帽子、鞋子,金银元宝数量巨大,销量也惊人,“全年就指着几个节日,其中清明节就是最大的节日了。”

  在海口市殡仪馆的祭拜台,人们从怀亲楼捧出骨灰在此祭拜。

  一对父母带着女儿来祭拜奶奶,母亲拿着买来的祭祀品开始焚烧。女儿拿起一盒“年糕”,有些惊讶:“奶奶还吃这个啊?”

  母亲告诉她,奶奶最喜欢吃的就是老家的年糕,参加渡海作战后留在了海南。女儿笑了,“原来奶奶也是个吃货。”说着,将年糕、衣服、鞋子一起放进了焚烧桶,然后虔诚磕头。

  旁边,两位专程从万宁兴隆华侨农场赶过来的老人提着三大包东西也开始了祭拜。他们先将骨灰盒放上,然后拿出饼干、热米饭、奶茶饮料、橘子、苹果,摆放在骨灰盒前。

  两位老人,阿公姓徐,阿婆姓梁。在老伴磕头的时候,徐阿公便拿出手机在一旁拍照,“一年就祭拜这一次,要拍照留念,还要拿给没能过来的亲戚们看。”

  祭拜的时候,徐阿公还烧了一件特殊的祭祀品:一个护照。徐阿公说,长眠于此的外婆是印尼华侨,烧个护照给她,让她也能出国。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