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张峥
“传统是科学探索的冰冷边界,任何想要进入未知领域的人都必须跨越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材料科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张兴东说。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万明说。
5月28日,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由四川省科协、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技厅、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追光科学家薪火相传闪耀未来”主题活动在四川科技馆举行。四川省科学院院士、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小学校代表等约10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中,由四川省科协组织编写的《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学家的故事》一书正式亮相,并举行了赠书活动。
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家夏娟和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曲帅与大家分享了科学家的成长之路。成都七中书记易郭栋和中小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追光科技工作者
主题活动现场普莱达d102
王玉忠:让科技真正造福社会。
王玉忠院士出生在山东威海的一个海滨村庄。小时候,他看着父亲钓鱼,听着海浪声长大。“我们生于20世纪60年代,所学有限。“但几天没上学的母亲对他说:“无论如何要把这本书读完,成为一名科学家。”
王玉忠院士
王玉忠发现,在靠海的农村,只要你勤奋,吃饱应该不成问题,但在当时,用一张布票换一件布衣是一种奢侈。恢复高考后,王玉忠首先选择了化纤专业,因为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愿望——为解决普通人的穿衣问题做贡献
上大学时,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期间还去各个化纤厂学习。”上世纪90年代,王玉忠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新疆发生的一起聚光灯高温引燃涤纶窗帘的事件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我刚获得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涤纶纤维的无卤阻燃!然而,他对自己未能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并防止灾难和事故的发生深感自责。“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研究上,更要投入实际应用,让科技真正为社会带来效益。”通过不断探索阻燃原理和新技术,王玉忠和他的团队最终实现了阻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易:许多在科研一线的校友是七中科学教育的最好证明。
成都七中培养了9位院士、众多前沿产业和众多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校友,是成都七中几十年来重视科学教育的最好证明。
“在《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学家的故事》一书中,有为成都七中学生科协杂志题写《未来梦想》的刘宝军院士,有多次讲述七中学生个人成长的杨正林,有科研和艺术素养俱佳的谢和平,有我母校的老师、动物学家胡教授,还有成都七中的张兴东校友。”..”
易
成都七中书记易郭栋特别谈到了七中校友张兴东院士。1950年,临近高考,张兴东把目标定在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却遭到班主任的强烈反对:“祖国急需人才,你应该学理工科。”因此,张兴东院士将志愿改为物理专业。三星b5712c
张兴东院士的科研之路异常崎岖。1983年,他的研究进入了生物材料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他发现磷酸钙陶瓷可以诱导骨形成和再生,但他已经坐了快20年的“冷板凳”。
终于在2018年,“生物材料定义国际共识”在成都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生物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经大会表决,张兴东院士提出的“组织诱导生物材料”作为新定义被纳入“生物材料定义”,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义。“当时我一直以为自己坚持了几十公里。如果还需要最后一公里,这条路就通了。我不能放弃。”在以张兴东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家群体中,科学家精神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夏娟:我在读博士期间想过放弃。
家长帮上海嘉定一中
夏娟
“我的整个小学阶段,初中开始的时候,我的成绩都是倒数。我在班上有点透明,自然在学习中从未体验过快乐。”直到初二,夏娟才开始接触物理和化学。偶然选择科研道路的机会是因为大学即将毕业时,恰好被选入四川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我的导师是做凝聚态物理的,所以我被迫转了专业,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虽然她在博士学习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也多次有过放弃和辍学的想法。然而,在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坚持下去。为什么别人坚持不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艰辛都成了我人生中难得的财富。”
为什么选择科研?你为什么选择做物理?对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年轻教师夏娟来说,做科研的最大乐趣就是拨开层层迷雾,将未知变为已知。然而,很多时候,偶然选择的道路并不容易。但你也必须咬着牙,假装轻松地走路。例如,每一篇发表的论文背后,都有几次到十几次的退稿,每一个获奖的背后都是多年申报的石沉大海,而在每一个获批的项目之前,都有无数次通宵达旦地修改这本书…
曲帅:脚踏实地走好科学的每一步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曲帅分享了在导师翟万明院士指导下学习成长的故事。
曲帅
现在,他仍然记得第一次向翟先生报告论文初稿的情景。“第一遍读完后,他皱了皱眉头,拿起红笔纠正。大到论文的逻辑、章节主题的制定、文献综述的引用规范,小到公式中字母的字号和图表的呈现方式。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印。”
后来,屈帅的论文被翟先生一次又一次地仔细而辛苦地修改了五六次,才勉强通过。“翟老师经常告诫我们,科研是环环相扣、马虎不得的。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逻辑链的彻底崩溃。”
在翟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屈帅在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
现场的小观众正在认真做笔记。
一起追光
据悉,省科协系统将以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契机,广泛联动学校、院所、企业、社区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织策划更加丰富多彩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真正让科学家成为“国民偶像”,让创新引领时代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