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2023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疫情终于解封了,我们终于不再使用健康码以及核酸检测了。
对于我国来说,2023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尤其是科技方面,其中6大突破甚至可以改变世界格局。究竟是哪6大科技突破,为什么说可以让韩国“心碎”,美国“羡慕”?
小伙伴可能会很疑惑,风洞是什么?简单来说,是一种用于研究物体在风中运动效果的实验装置。通过模拟高速飞行时周围的气流条件,科研人员可以在地面上测试和研究飞机、火箭、导弹等物体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包括但不限于阻力、升力、气流分布等各种参数。可以说,没有风洞技术的支持,现代航空航天器的设计和研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对于航空航天大国来说,拥有先进的风洞测试设施是其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风洞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缩影。从第一代低速风洞,到现在的高速、超高速风洞,每一次技术的突破和进步,都为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这方面,美国曾经可以说是权威。1931年老美兰利研究中心建成的全尺寸风洞,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它的建成不仅为美国乃至世界的航空航天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平台,也引领了全球风洞技术的发展方向。这座风洞的宽度超过18米,高度超过9米,能够容纳整个飞机进行模拟实验,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创举。
进入二战期间,风洞对于航空技术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提高飞机性能,满足战争需求,美国在战时建造了整整8个全新的风洞。这些风洞的建造,极大地加速了飞机设计的迭代,为美国乃至盟国的空中力量的优势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美国的风洞技术与应用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反观中国,直到1978年,才建成了第一座大型风洞——FL-13风洞。两国在风洞研究领域的差距超过了四十年。正是这样的差距,也激发了中国在后来几十年中对风洞技术的追赶和研究,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航空航天领域,我国成功发射的各型号航天器、不断刷新的航天成就,背后都有风洞技术的强大支撑。
例如,我国独立研发的大型高速风洞,能够模拟多种复杂的飞行环境,为我国航天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飞行动力学数据支持,这是我国航天事业能够连续踏上新台阶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时,在高精尖导弹领域,风洞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导弹在高速飞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气流干扰,对导弹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过风洞实验不断优化导弹设计,提高其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是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的重要保障。
尤其是2023年,JF-22超高速风洞问世,它创造了接近5到9倍的音速空气流动条件,能够在90公里高空,实现每秒达到10公里的最高速度模拟测试。关键在于,其建设成本极为经济,造价仅约4000万元,而每个实验的成本还不足5000元。这对美国的风洞技术而言,几乎构成了一次颠覆性的冲击。
“人造太阳”其实是指的聚变反应堆,它模仿了太阳核心的运作原理,通过将轻元素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融合成更重的元素,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过程仿佛小型太阳在地球上的复制品,因此被戏称为“人造太阳”。
在太阳的核心,氢原子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融合成氦,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太阳发光和发热的源头。而“人造太阳”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地球上人为地复制这个过程,以实现一种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来源。
“人造太阳”的未来的应用十分广泛,相较于传统的化石燃料,聚变反应不仅能够提供几乎不尽的能源,而且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这对于正在与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作斗争的我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未来。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日益深入,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造太阳技术的成熟可能成为未来星际旅行和太空探索中的重要动力源,为人类迈向更远的宇宙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
一直以来,“人造太阳”都是世界各国科学家攻克的难题,提及制造人造太阳,科学界的共识是:需要五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研究成果。但是在2023年这个情况在我国改变了。
以前,我国“人造太阳”项目分别是环流器三号和东方超环。环流器三号致力于探索人造太阳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并寻求更为优质的材料。而东方超环的研究重点在于增长人造太阳的持续运作时间,旨在提升发电效能。
在2023年4月,东方超环成功实现了稳态等离子体运作超过403秒,成绩比之前提高了四倍。紧接着在8月,环流器三号首次达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运作状态,为中国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
得益于这两个人造太阳项目的突出表现,中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在,中国已是在ITER项目中唯一一家能够按期完成任务的国家,其地位也水涨船高。
豪华邮轮它被誉为造船业的三大明珠之一,在漫长的造船历史中,这颗耀眼的明珠多数时间被欧美国家紧握在手中。虽然日韩的造船业也很强,但也一直束手无策。
要知道,日韩一直以来都是亚洲的造船大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通过有力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持续努力,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船舶制造国之一。特别是全球高端船舶市场,韩国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据统计,全球27%的订单都被韩国造船业三巨头拿下,年营业收入高达160亿美元。
与韩国相邻,日本的造船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出口国。尽管随后韩国和中国的快速崛起对日本的造船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日本造船业凭借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产品和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依然在全球造船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连他们都摇头,可见豪华游轮的建造有多难。因为海上的环境变幻莫测,强风、巨浪、雷电甚至海上冰块,都可能成为威胁邮轮安全的因素。为此,设计和构建豪华邮轮时,必须严格遵守国际海事组织和分类社的规定与标准,确保船体结构的坚固、稳定性以及生命救援系统的完备。此外,高度自动化的导航系统、应急响应系统也必不可少,它们的高效运作是保障邮轮及其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豪华邮轮体积庞大,其长度普遍突破了330米,总重达到142,000吨,足有中国航空母舰体积的两倍之多,其中仅住宿区就提供了逾2000个房间。其构造复杂,部件总数超过了2500万件,超越了大型飞机的5倍及汽车的2500倍。因此,将其视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制成品也不夸张。而承担制造这样一艘豪华邮轮的任务,也意味着需要建立一条全球最完整的造船工业链。
到2023年,中国的造船业务已经占据了全球订单量的三分之二,达到66.6%。像我们自主建造的D52、D55等驱逐舰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尤其是“中国梦”号豪华游轮的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船舶制造业的重大突破。
在2023年的8月份,"玲龙之心"顺利完成了吊装工作,这一关键部件是玲龙一号项目的核心,就如同人的心脏一般至关重要。这一关键进展标志着玲龙一号离成为世界上首个商用型小型核反应堆又近了一步。
要知道,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几乎全球都在反对建设核电站。为了挽救核能事业,全球的科学家们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协调下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最终达成一致,认为核能的未来应聚焦于两个主要方向:发展占地更小的微型核反应堆以及焦点放在提高安全性的第四代核反应堆。
“玲龙一号”之所以能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证,它的技术特点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种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主要由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控制棒驱动机构等核心部件构成,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安全和效率两大关键因素。
在安全设计上,玲龙一号采取了被动安全系统,这意味着它能在失去外电源和操作人员干预的情况下,依靠物理现象自动实现核反应堆的冷却和安全停堆。这种被动安全系统大幅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能,即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有效避免核泄露等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在效率方面,玲龙一号作为小型压水堆,具有占地面积小、可以模块化生产和安装的优点。这使得它在提供能源的同时,还可灵活适应不同规模的能源需求,特别是适合于偏远地区和岛屿的电力供应,相比传统大型核电站,具有更加明显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我国华为是美国打压最多的企业了,尤其是在5G通信技术方面的领先,触动了美国的利益脉络。自2018年12月美国拘留了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起,事态便急转直下。紧接着在2019年,美国禁止其国内企业销售5G芯片给华为。
而到了2020年,情况进一步恶化,美国阻断了华为获取存储芯片和显示屏的供应链。现在,美国的制裁目标又转向了处理器芯片,持续加紧对华为的限制措施。
可华为没有被打倒!甚至在2023年雷蒙多访问中国的那一天,宣布了meta 60的正式推出。meta 60的诞生,也意味着美国限制策略再次失败。华为可以说在雷蒙多来中国时狠狠的出了一口恶气。
华为meta60可不简单,它代表了华为最顶尖的科技实力。华为meta60不仅拥有业界领先的5G通信能力,更在摄像头系统、处理器性能、电池续航和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在硬件方面,华为投入巨额资源与时间研发了全新的麒麟芯片,这款芯片不仅在处理速度与能效比上取得了质的飞跃,还在AI智能计算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增强。
面对美国的打压与禁令,华为加快了自研操作系统HarmonyOS的开发,确保了华为meta60在软件生态上的竞争力。华为还构建了完整的开发者生态,吸引全球开发者为其平台开发高质量的应用程序。
美国实施了政策以促进芯片制造业的本土化,力图吸引全球企业在国土上设立工厂。然而,随着meta 60的出现,欧洲、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开始加强自家的芯片产业集群发展。这便是其影响力的所在。
在冷战的早期阶段,全球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在多个层面上如政策、军事实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震惊了世界。
之后苏联再次创造历史,通过将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外太空。这些成就显著地推动了苏联在太空探索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苏联的这些飞跃的成就迫使美国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为了在这场竞争中取得领先,美国加大了对太空计划的投入,成立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经过11年的精心准备,“阿波罗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当时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批踏上月球表面的人。
为何载人登月如此重要,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突破?其实载人登月技术的研发和实践,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每一次载人登月任务的成功,都是对人类科学技术极限的挑战和突破。从火箭技术到生命支持系统,从精确的导航系统到复杂的远程通讯技术,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应用场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例如,无数的航天技术已经在医疗、交通、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023年,中国载人登月火箭发动机连续试车成功,这意味着什么呢?
换句话说,根据我们的常规,我方的载人火箭首次试飞很有希望在2028年实现。如果首次试飞成功,那么到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也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下压力就给到了美国这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