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
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
——五代·詹敦仁《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简代》
摄影:黄瑞淇
安溪,取溪水安流之意,在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茶”作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元素绵延于此。2022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安溪铁观音成为茶界“双世遗”。
“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汤色金黄明亮、香高味爽的铁观音,深得中国人喜爱。约300年前,人们在福建省安溪县发现了铁观音茶种;如今,安溪已是闻名世界的“铁观音之乡”。在安溪,铁观音并不只是一片树叶,更是千年茶乡走出的世界茶名片。

安溪茶山,梯田层层。
“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作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发源地,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铁观音主产区的内安溪区域,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尤其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共同造就了安溪这座“茶树良种宝库”。
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的石崖峭壁上,生长着一株铁观音茶树。这株古老茶树叶子形状椭圆、肉质肥厚,据当地人说,它就是铁观音母树。至今健在的铁观音母树,实实在在地丰富了世界茶树基因库。
安溪茶人在实践中培育出长穗扦插繁育法,后不断升级为短穗扦插繁育法。在安溪发明“短穗扦插”的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前,大多数地方种茶是用茶籽进行有性繁殖,其弊端在于茶叶品质难以保持稳定。“短穗扦插”繁殖效率高,又能保持母树优良种质,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现在几乎已被所有产茶地采用。

铁观音茶种具备“红芽歪尾桃”的特征
铁观音植株属灌木型,树冠披展,枝条斜生。叶片呈水平着生,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尖下垂略歪,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叶色浓绿油光。嫩梢肥壮略带紫红,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萌芽期在春分前后,为迟芽种。
相传,安溪崇信里南岩村邻村松林头制茶师傅魏荫,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自己荷锄出门,沿着林间小径来到一道山涧旁,恍惚间,他隐约看见水潭边石缝中长有一株茶树。次日他上山砍柴,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小溪边的石隙间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遂挖回精心栽培。其茶叶经采摘试制,香味极佳,品质特异,凡饮过此茶者,均赞不绝口。由于该茶苗是魏荫发现栽培的,人们都称之为“魏荫种”。此后,魏荫繁殖出一批批茶苗即铁观音茶苗,送给茶农们栽种。不久,“魏荫种”便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并世代相传,香飘四海。

铁观音发源地(魏荫茶业供图)
“铁观音”的得名与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号望溪)颇有渊源。乾隆元年,安溪县尧阳乡有一书生王士让,赴京拜见礼部侍郎方苞,携安溪茶敬赠。方苞转献内廷,乾隆皇帝品饮后甚喜,便传来王士让详询此茶来历。王士让细细讲述了“观音托梦”和安溪茶繁育传播的故事。王士让的一番奏禀,让乾隆也暗暗称奇,细细观察掂量,此茶乌润茁实,粒沉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又有魏荫“观音托梦”一说,因而赐名“铁观音”。自此,铁观音声名遍传天下。

“喊山开茶”是安溪传统采茶民俗,既用以统一采茶时辰,也借此祈求风调雨顺、茶叶丰收。(王友 摄)
传奇茶种的诞生,有赖天公厚爱,更出于先民匠心。在与茶树打交道的漫长岁月中,安溪逐渐形成了从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到采制工艺皆独具特色的茶叶生产技术。
安溪置县(公元955年,后周)时县域内已大量种茶。有记载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76年(晋代太元丙子年时期石刻“莲花荼襟”),距今已有1600多年。唐末翰林学士韩渥在安溪曾赋诗云:“石崖采芝叟,乡俗摘茶歌。”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已有植茶、品茶的历史印记,城厢镇阆苑岩就是其中之一。安溪首任县令詹敦仁更是留下“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的品茗佳句。
宋、元时期,安溪茶进一步发展。无论寺庙还是民间农家都已普遍产茶,并能对茶叶品质进行鉴别、评价、比较,其制茶、饮茶已达到一定水准。黄夷简在《山居》一诗中,称赞安溪茶叶“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
明代中后期,安溪大部分区域已遍植茶树。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清水岩、圣泉岩为安溪两大历史名岩。《清水岩志》载:“清水峰高,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鬼崆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得以补茶经焉。”清乾隆年间,《安溪县志》载:“茶,龙涓、崇信出者多。”“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

安溪铁观音茶汤香味四溢,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茶香”闻名于世。(郑雅梅 摄)
在闽南方言中,“茶”发音为“TAY”,而英语中茶的发音为“TEA”,法语中为“THE”,非常相似。据传,英语“TEA”的发音就来自闽南方言。
安溪茶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迁变上。早在宋元时期,安溪茶就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从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彼时,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已经有58个,遍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明末清初,安溪所产茶叶80%运销海外,一度风靡欧美。
20世纪初,安溪铁观音成为畅销东南亚的“侨销茶”。侨居东南亚各国的安溪人,积极行销家乡的乌龙茶,倡导饮用家乡的铁观音。在国外市场上,铁观音以其优异的品质获得极高的声誉,被客商视为茶中奇货,争相订购,供不应求。

采茶体验(刘榕钦 摄)
历经积淀,如今安溪铁观音依然焕发历久弥新的光芒。目前,安溪乌龙茶每年出口约1.2万吨,“安溪铁观音”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目录,并在马来西亚、欧盟等46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频频以“国礼茶”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先后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用茶,以茶会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闽茶清香漂洋出海,“茗”扬海外。
在安溪3057.28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在峰峦溪涧交错之地,留存有安溪茶农精耕细作的璀璨结晶,传递着古老技艺传承创新的千古智慧。
灵山秀水出好茶。作为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安溪铁观音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观音韵”而著称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结合安溪实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半发酵”乌龙茶制作工艺。
何为“半发酵”?安溪铁观音大师刘金龙的解释是,茶农在制作过程中破坏茶叶所含的叶绿素,使其发酵程度保持在20%至70%之间。“半发酵制作技艺的神奇之处在于,发酵程度若偏轻,味道靠近不发酵制作的绿茶,偏重则靠近全发酵制作的红茶。”2008年,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制茶 晒青(林建伟 摄)
《中国乌龙茶》载:
刻苦勤劳的安溪茶农认真钻研制茶技艺,不断改进、革新采制技术。至今,安溪茶农已普遍具有采制“绿叶红锁边,七泡有余香”的乌龙茶精湛技术。国内外发展乌龙茶生产的地方,务必聘请安溪人担任技术员。可以说,安溪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保证安溪制法的乌龙茶大量生产的需要。
铁观音制作工艺很是考究,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大部分。
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小开面至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应做到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碾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不带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最优。

安溪铁观音嫩芽
采下的鲜叶按传统的制造工艺加工,经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等10道工序才能制成精茶,须得连续36个小时倾力凝神。整个过程犹如茶人在聆听草木的浅吟低唱,若非历经十年八载的潜心揣摩,一般难以悟透茶的“语言”。
茶里自有乾坤,工艺出神入化。如最难把握的摇青阶段,就要根据茶树品种、天气、晒青程度等来具体运用,故有所谓“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说法,既要考虑气温湿度,又要密切留意茶青颜色、香气、柔韧度的变化,悉心调整摇青的力度、次数和时间,方能制得成色、味、韵俱佳的铁观音。摇青过程中,鲜叶互相碰撞,叶缘细胞破坏,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叶片呈现红边,达到“绿叶红镶边”程度,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

摇青(邱华 摄)
安溪铁观音茶汤香味鲜溢,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茶香”闻名于世。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又细分为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清香型铁观音不经焙火,香气清纯幽长,滋味鲜爽饱满;浓香型铁观音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陈香型铁观音需贮存五年以上,香气陈香浓纯,滋味醇和回甘。“一茶三香”,令人忘俗。
捧一盏清香隽永的铁观音,轻轻一嗅,仿佛整个山林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茶杯里。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韵味无穷。

茶香沁人(大野青山茶空间供图)
据研究,铁观音茶树鲜叶含有的香气成分53种,而成品茶叶香气成分达900多种,说明大部分香气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铁观音“摇”出来的香气馥郁悠长,独树一帜。

成品铁观音(郑雅梅 摄)
世人常以“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来描绘“观音韵”的奇妙感受。然而,观音韵究竟是什么?有的茶农会用具体的滋味告诉你,说是兰花香、桂花香、稻花香、栀子花香;有的茶农则说是苹果香、葡萄香、凤梨香、焦糖香;也有茶农说是炒米香、炒麦香、炒黄豆香……

一杯清香隽永的铁观音(庄秀萍 摄)
“谁能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茶界泰斗张天福曾经写出所体悟的“观音韵”:
乌龙茶品质的审评上要求“香、韵、活、鲜、醇”。所谓铁观音的“音韵”,似乎是不可捉摸的一种抽象概念,但也有它的物质基础。如按其品质特征,第一,品种香显;第二,滋味和香气相吻合;第三,饮后有回甘。
《茶经新篇》中写道:
铁观音的香气,有如空谷幽兰,清高隽永,灵妙鲜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使人雅兴悠远,诗意盎然。铁观音的滋味十分浓郁,但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有如陆游诗句“舌本常留甘尽日”的感受。这种风味,来自良种本身的优异品质,所以具有天真纯朴的情趣,安溪铁观音才有这种“天真味”和“圣妙香”,所以称之为“音韵”,意即铁观音的独特韵味。
也有茶叶专家称,安溪铁观音的香韵,是工艺香,是由制作过程中转化而来。一采二晒三摇四炒五揉六捻七烘,每道工序都影响着香气的形成。做青最关键,机器无法代替,需要人工灵活运用,要技术、经验,还要有悟性。同样的茶青,同样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师傅做出来的茶叶品质是截然不同的。
安溪县茶叶协会在《安溪铁观音知识问答》中释义:
安溪铁观音的独特优异品质是由品种香、地域香与工艺香三者有机融合而成,表现为香气优雅馥郁,滋味醇厚甘爽、回甘生津、齿颊留香,具“天真味、圣妙香”,称“观音韵”。

“一道茶里,是三餐四季,是生老病死,是离合悲欢。”(大野青山茶空间供图)
在晴好且有北风的天气外出采茶,趁着下午日落前晒青……一道道工序的讲究中包罗物候时令,融通自然生机,在安溪人眼中,天地人文,因小小一枚茶叶,而融通为生生不息的一体。
“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行走在安溪乃至整个闽南地区,亲朋见面斗茶、迎宾待客品茶、婚丧嫁娶喝茶……茶已经渗透到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安溪的人际交往、诗意豪情都是从一杯茶弥漫开来的。
一叶芳华,一茶千香。那一杯香高韵足的铁观音功夫茶的背后,是数百年茶农探索生产的智慧结晶,是对品质、口感、韵味孜孜不倦地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与传承。茶叶与制茶大师技艺的结合,让一片神奇的树叶幻化百味千香;通过这一片小小的茶叶,也让全世界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脉搏。
每逢新茶采摘之际,安溪茶山满目叠翠流金。
站在漫山茶园抬头仰视,535公里外高空,国内首颗以茶叶冠名的遥感卫星“安溪铁观音一号”正对茶园种植、茶树长势、土壤及环境等进行大范围监测,为新一年乌龙茶的丰产“保驾护航”。
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搭载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安溪的城市底色就是茶。”目前,安溪全县有茶园面积约60万亩,约八成人口从事与茶有关的产业。安溪“三铁三世遗,乐享茶香生活”之旅获评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海丝茶源,茶旅胜地”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超8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超100亿元。
40年前,安溪曾是国家级贫困县——1985年,安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元,三分之一人口的温饱成问题。为了生计挑扁担、走山路、四处叫卖茶叶的茶农不会想到,竹筐里的铁观音有朝一日会成为安溪县远近闻名的“烫金名片”。
茶产业“老树开新花”,是安溪县坚持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结果。

安溪生态茶庄
坚持把第一车间建在茶园。安溪县实施茶山生态提升工程,持续推行“两留”(茶树留高、梯壁留草)“两减”(减农药、减化肥)等,构建山、水、林、草、茶和谐共生的生态栽培模式。目前,安溪县生态茶园覆盖率达80%以上。
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站在茶界“双世遗”的新起点上,安溪县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对铁观音农遗核心区实行原生态保护,开展茶史迹调查、加大对茶艺、茶道等系统梳理,让茶文化保护利用更加有效。
近年来,围绕铁观音这一特色产业,安溪县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从“一叶”到“百业”的嬗变。
安溪提出“接二连三”发展思路,明确稳定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以产业化思维、工业化手段、市场化运作思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安溪已成为茶业基础管理精细、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配套齐全、茶叶电商发达、销售渠道畅通的产茶大县。
以茶产业配套为例,作为全国茶机械的重要生产基地,安溪现有茶机械制售企业53家,其中真空包装机、烘干机等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作为全国重要茶叶包装生产地和集散地,安溪现有茶包装企业近300家,年产值约60亿元,通用包装市场份额占行业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采茶曲(王诚毅 摄)
只要有茶的地方就有安溪人的身影。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支超10万人的安溪茶叶销售大军,便开始走向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如今,安溪建有中国茶都、特产城、中国茶博汇3个茶叶集散中心,入驻全国六大茶类和茶配套的店铺近4000家,县内外茶业营销人员达30万人,茶叶交易量居全国县域之首。
从一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到“一叶带百业”的支柱产业,到打响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的“产业名牌”“文旅名牌”,再到勾勒安溪县未来发展的“城市名片”……千百年时光流转,铁观音以一叶之力造福一方水土,与安溪人的生活水乳交融,也让安溪农业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