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张成晨,原文标题:《当领英的“假笑精英”,遇上“绝绝子生成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一种成功学是,从日常生活感悟深刻的职场智慧。还有一种成功学是,一个建议便能解决所有问题。
精英遍地的领英也不能免俗。领英用户 Tom Orbach 认为,在领英上病毒式传播的帖子有一个共同点: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点自恋。
因为讨厌这种现象,他基于 10 万多条最受欢迎的领英帖子,用 AI 做了个帖子生成器 Viral Post Generator,直译便是“病毒帖子生成器”。
它的用法很简单,输入一个日常活动和一个建议,再确定或低或高的“尴尬程度”,就能一键生成一个装腔作势的励志帖,让伪成功学无地遁形。
以自恋打败自恋
帖子生成器的具体效果如何?先来看几个例子。
我输入的日常活动是“醒来”,建议是“赚到 10 亿”,将“尴尬程度”调到最大,结果是:“放松。如果你赚不到十亿也没关系。失败很酷。但当我醒来时,在我面前失败并不酷,儿子。”
霸气之余有点欠打,此刻我或许就是早年浴血创业如今恨铁不成钢的富一代。
Twitter 网友@CKergaravat 输入的日常活动是“阅读我的邮件”,建议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生成的帖子里,他的邮件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成功秘诀。
“我很佩服那些在职业生涯中阅读我电子邮件的人……他们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其他的都不重要。需要我的建议吗?早上 5 点开始新的一天,立即阅读我的电子邮件。它会改变你的生活。只要确保你读得好,其余的就会随之而来。”
有人在关于“辞职”的帖子里,上演打工人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领英积极向上的氛围背道而驰:
“我十岁的时候,我以为我的人生目标是创业。但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命运是在我的余生中每天都辞职。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今天早上辞职了,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感觉。现在我想一直辞职。”
有人阴阳怪气、冷嘲热讽隔壁的应用,再来个欧亨利式结尾:
“如果你想激发动力,那就刷 Twitter。我 18 岁时第一次刷 Twitter,我不知道我之前是怎么活下来的。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感觉了!我希望我可以刷一整天并为此获得报酬。因为愤怒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当然,还有一些更无厘头的,比如“只需刷牙并磨舌头。一旦你设法做到这一点,你将获得 10 倍的薪水”。
个人的体验是,刚上手生成器时,确实觉得新鲜,但一番体验下来,它已经有点让人腻味了,走的依然是冷笑话、黑色幽默这一套,是经典的互联网吐槽方式。
某种程度上,这和“绝绝子生成器”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模板化的写作、堆砌梗的段子,带着讽刺意味,给出似是而非的无用建议。因为介于荒诞与合理之间,所以才让人哑然失笑。
这倒也是 AI 对文本机械式解构后的一类常见风格。之前有一个看了 40 万小时恐怖片的 AI,写出的原创剧本集恐怖、幽默、悬疑于一身,全片金句频出,不论是颇有文采的“他喝醉了却被清醒所困”,还是阴间祝福“祝你买棺材有优惠券”。
创建者 Tom Orbach 表示,制作生成器部分是为了幽默,部分是为了批评领英上的自恋文化。身为一名增长营销经理,他的领英简介是“病毒式营销是我的一杯茶”。
所以,这个小小的恶作剧,也有些投机意味。十分应景的是,当帖子还在加载时,生成器会提醒道:“你将引爆领英!”
Tom Orbach 在去年 2 月就推出了这个生成器,可惜在当时无人问津,因为用的是比较小众的希伯来语。今年 8 月 15 日,英文版的生成器在 Twitter 走红,超过 100 万人使用了这个生成器。
在社交媒体风靡近两周后,生成器被专注领英业务的广告公司 taplio 以未公开的价格收购。生成器下方附上了 taplio 官网的链接,吸引大家点击并获得“真正的病毒式创意”。自古套路不长久,至少现在能够起到引流作用。
做不到比 AI 更幽默,至少不要更讨厌
虽然领英上的内容不全像 Tom Orbach 喂给 AI 的 10 万篇帖子,但觉得领英部分内容太“自恋”的,不止是 Tom Orbach。
Entrepreneur 杂志总结,领英一些讨人厌的热门帖子有几个共同点,包括句子之间的大量空格、陈词滥调的建议、对成功或失败的戏剧性叙述。
最近就有一个“哭泣的 CEO”出圈了。
今年 8 月初,一家营销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在领英宣布公司正在裁员,不光措辞有些矫情,还配上了他哭泣的自拍:“这将是我分享过的最脆弱的事情……我只是想让人们看到,并不是每个 CEO 都冷酷无情,不在乎他/她什么时候不得不裁员。”
帖子发出一天内,获得了 33000 多个表态和 6800 多条评论,有人称其“这似乎是以牺牲生计的人为代价,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有人觉得与其哭泣不妨做些更实际的事安抚员工。
类似风格的帖子还有,认为你没有那么成功可能只是因为懒惰,使用“协同作用”等词展示平庸的成就,夸耀自己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何不食肉糜”式的建议,宣扬亲人的患病经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商界领袖……
关于失败的成功学.
简单来说,有些微博热搜上“专家建议”的味道。
从 2019 年起,Reddit 上有一个名为 linkedIn Lunatics(领英疯子)的版块一直在跟踪此类内容,目前拥有 12 万多的成员。
Fast Company 对此评论道:如果领英现在本质上与 Facebook 没有什么不同,它对专业人士还有什么吸引力?
尽管吐槽了领英又从吐槽中牟利,Tom Orbach 自称仍然是领英的忠实用户,领英是他最喜欢的社交网络:
“我喜欢它的积极性,但它时不时地太令人生畏了。我只是认为人们应该更真实,更少将自己视为思想领袖,更多地作为彼此的同事。”
这个出发点,指向了一个问题——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身份焦虑。
目前领英在全球有近 8 亿会员,是外企员工、海归和企业高管们习惯使用的职场社交平台。
用户需要这样的平台,平台也需要这样的用户。
大多数领英用户顶着西装革履的商务头像,认真晒出“电子版简历”,罗列学校背景、工作经历和奖项技能等等。
然而 2020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4% 的受访者在领英个人资料上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这和博眼球的帖子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互联网呈现自我,乃至夸大自我,是基于人性需要,往往是不可避免的。Instagram、小红书上经过修饰的精致图像是这样,鲜少被放在聚光灯下的领英也是这样,只是现在被帖子生成器夸张地展现出来了。
Medium 作者 Zander Nethercutt 在批评 Instagram 提出:
“当一个重视形象高于实质的社会,遇到一个由前者主导的媒介时会发生什么?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明白,我们所描绘的形象比我们的真实身份更重要。”
这段话似乎适用于每一个社交平台。我们需要展示一个个人品牌、一个比真实身份更好的形象。
只是,当所谓的套路或者公式被 AI 拆解,化身你手指轻点几下的帖子生成器,反而觉得一切都很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