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占领人才引进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实行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齐步走的战略”的建议。这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不谋而合的。一方面,多措并举引进人才。强化政策引才。不断优化升级人才引进政策,在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2020年9月推出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不断提升政策的含金量、竞争力。拓宽视野引才。出台《因公出国(境)团组招才引智实施办法》,成立德州市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与30余家人才专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在美国硅谷、纽约、德国法兰克福建立3家国际人才智力合作工作站,依托北京、上海、深圳、沈阳、成都、西安6家异地商会设立招才引智联络站,面向全球选聘17名“引才大使”,延揽人才的渠道不断拓宽。依托活动聚才。精心打造“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品牌,自2016年起已成功举办五届,签订人才合作项目909个,促成有研半导体、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等300余个项目成功落地。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深入开展“千企百校行”“青鸟计划”“学子家乡行”等青年人才招聘活动,市、县党政领导每年带队赴知名高校开展专场推介和巡回招聘,2020年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23127人,增幅104.7%,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388人,是2019年的4.7倍。不拘一格用才。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实施“非对称”竞争战略,积极承接北京、天津、济南等周边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外溢辐射,放大“1小时人才圈”效应;深入实施“假日专家”工程,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迁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自由便捷来德州创新创业。目前,全市6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先后对接争取六批、73名专家教授来我市挂任科技副职,柔性引进院士专家34人、急需紧缺人才750余人,遴选“假日专家”93人。另一方面,注重人才培育。坚持引育并重,在内部挖潜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市级优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卫生健康领军人才、乡村之星、优秀金融人才等本土人才工程,促进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422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其中国家级144人次、省级1225人次、市级2053人次。出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12条”,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评选重人才、重创新、贡献大的“德州市优秀企业家”,让他们评议政府工作,参加党委政府年度考核,参加领导干部推荐,享受医疗保健和休假疗养等待遇,激发企业引才用才内生动力。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吸引德州籍优秀人才回乡发展。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解决人才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安置、住房保障等关键小事,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二、关于“将重点从引进人才转移到引进培育人才的机构上来”的建议。针对平台少、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做出整体规划,重点打造揽才用才“四大平台”,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一是打造园区承载平台。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德州“创新谷”和应用技术研究院,成功创建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全省唯一一家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二是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建成国家级孵化器4家、省级8家,创梦空间、中关村e谷等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24家、市级15家。三是打造企业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建成产业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载体1443家,其中国家级53家、省级467家、市级923家。四是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先后引进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机械科学总院国家创新中心德州分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钟南山团队“两基地一中心”等平台,山东大学生物工程、晶体材料、石墨烯等5个“国字号”科研平台,有4个在我市建立了分支机构。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人才飞地”、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及国家级、省级人才平台载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平台载体集聚承载能力。
三、关于“关注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实施期限后及政策之外的人才流失问题”的建议。值得我们警惕和关注。人才政策主要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受财力和享受群体的限制,很难做到“终身享”“全员享”。对于人才政策实施期满的人才和政策之外的人才,一方面,我们鼓励县市区出台与市级政策衔接配套的人才政策,比如对没有纳入市级支持范围的普通高校本科生,鼓励县市区发放每月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贴;另一方面,立足长远,使更多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通过壮大我市产业、提升平台承载能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努力从政策留人转变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借鉴您的建议,在人才工作中,坚持引育结合,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集聚用好各类人才,努力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为德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再次感谢您对人才工作的关心,还请您多提宝贵意见,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和监督。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全面占领人才引进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建议》收悉,结合人社部门职能现对您提出的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人社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兴德”行动,通过精准施策,引育并举,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创造了人才工作跨越发展的德州经验。2020年全市青年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引进青年大学生2.35万人,较2019年增长108%,引进“双一流”人才387人,是2019年的4.7倍,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达到3186人次,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今年上半年,共引进1.23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德就业创业,同比增长30%,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多元化招才引智。做好活动聚才、柔性引才、市场招才、以才引才文章,每年参与举办“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开展“德州百企校园行”“名校人才直通车”“德州学子家乡行”“高校德州行”等引才活动,市领导带队开展专项引才,今年已组织1600多家企业赴高校专场招聘37场、线上对接54场,达成引才意向5931人。同时,探索改进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模式,在以“校园招聘直通车”引进急需人才的基础上,市直事业单位再拿出90个岗位专门招引博士、硕士研究生,不断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建设运行“德州智慧就业平台”,与线下招聘大厅协调联动、数据共享,初步形成覆盖“一网、一微、一端”的多功能人力资源对接平台,为人才引进提供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
(二)强化载体平台建设。加大平台载体建设力度,发挥平台对人才吸聚作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省级产业园,成为鲁北唯一一家省级产业园。先后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备案单位41家。建成省市级技师工作站75家、省市级专家服务基地25家,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舞台更加宽阔。
(三)推进校地企合作。创新搭建各类平台,引导用人单位持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建立更加畅通高效的人才合作机制。先后与全国47家高校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与9所高校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德州市招才引智示范基地”“德州市引才工作站”8个。今年上半年邀请天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德州学院师生参观考察我市12家重点企业,通过实地考察增加校地企深度了解。大力推进校地人才融合发展,制定《德州市校地优秀人才双向交流服务工作方案》,通过市内高校、企事业间派驻科技副总、共享人才、客座教授和兼课教师等4项举措,探索校地人才双向交流服务新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
(四)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加强技工院校管理,构建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市现有技工院校22所,在校生2万人,为我市技能人才提供充足后备力量。积极组织首席技师评选推荐工作,重点向本土人才倾斜,我市已有70人被评为齐鲁首席技师,193人被评为德州市首席技师,其中92%为德州本土人才。注重培养本地高层次人才,全市48名国务院特贴专家,全部为本地人才,252名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以上为本土人才。推进职称改革,淡化或不作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率先在全省向开发区和人才密集的企业下放中级评审权限试点,鼓励单位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自主评价,持续扩大自主评审范围,目前全市已有17家自主评审单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们将结合您的意见建议,统筹做好人才引育、政策落实、服务提升文章,为德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是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建立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优秀专业技术、优秀技能人才队伍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为重点的工作体系,为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加快融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围绕“人才兴德”行动,加快推进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落实,开展人才政策下基层活动,扩大政策知晓度、覆盖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新媒体、门户网站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大学生实习实践补贴、企业引才补贴等新政策,让更多人才和用人单位享受政策红利。
三是提高人才服务水平。扩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内容,开展人才服务专员培训活动,全面提升人才服务体系运行效能。继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对企业人资高管、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开展公益培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