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善助残学习的,除了中小学生,还有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谢向前(右一)都会与残友一起,带他们在同心农场体验耕作的过程。
清晨,伴随着几声鸡鸣,老谢从床上坐起,穿好衣裳,到农场里查看一番菜苗的长势,再来到车间把机器打开预热,最后去食堂把早饭热上,随即挨个敲门叫几名残疾员工起床。
这一番忙活下来,老谢才有时间洗一把脸,他探头靠近镜子,看着眉心那块还在脱皮的肌肤,“脸好像没洗似的”。因为11年前那场火,那块位置直到现在还是容易掉皮。
找对路子,
促进就业增收
老谢名叫谢向前,1970年,他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莲花山村一个农民家庭。初中学历的他干过摄影、装过水电、承包过绿化工程。“橘子洲头毛主席雕像周边那一片绿化,就是我做的。”人到中年,谢向前不仅事业有成,还在长沙市区买了房,有了美满的家庭,然而2013年的一场事故,将他的人生拖入谷底。
“2013年7月12日。”谢向前还清楚地记着事故发生的日期。在打扫厂区卫生时,他不幸遭遇粉尘爆燃。躺在医院的4个多月里,除了每天的喉管清理,谢向前先后经历6次植皮手术,最终被定为肢体3级残疾,不仅花光了10万元积蓄,还欠了30万元外债。这场事故不光烧伤了谢向前的身体,更让他奋斗多年的成果付之一炬。
“我不仅是父亲、丈夫,也是儿子,我不能倒下。”经历近一年的康复后,在妻子和父母的支持下,天生要强的谢向前重新走出家门寻找工作,却处处碰壁,甚至以前的一些合作伙伴也将他拒之门外。
频繁被拒的谢向前找到当地残联和民政部门求助,工作人员启发他,何不利用曾经的创业经验发挥所长,参与残疾人服务工作,把身在农村的残疾朋友聚集起来,做一番事业。谢向前心中有了主意,东拼西凑来几万元,买下一辆二手面包车,开始走访莲花山村里的残疾村民,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在当地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2014年7月,谢向前成立了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长沙首个农村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地址就设在莲花山村谢向前的老宅处。
机构建立起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起初,村里的残疾人对谢向前将信将疑,周边80多户残疾人家庭仅有五六人肯加入谢向前的队伍,他开始四处寻找残友们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儿订单。
组装LED灯具、拼接凉席、拼装太阳能面板……靠着以前的门路,谢向前零零散散为残疾人找来了一些加工业务。“尽管都不是什么大单,但也能勉强度日。”
根据中国残联发布的《2014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农村残疾人在业人数为1723.6万,其中1360.4万残疾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身为其中一员,尽管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但谢向前坚信“找对了路子,坚持下去一定是康庄大道。”
▲在上善助残的工作车间里,残友们利用几台机器制作电子元器件,第一年就做到40万元的产值。
2015年,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终于迎来真正意义上第一笔“大单”——谢向前联系到湖南新华印刷厂,承接了一批中小学生教辅材料组装和杂志装袋的活儿,因为村里都是泥巴路,大货车进不来,6吨纸质材料,全靠谢向前一家人和残友们肩挑手扛,一摞一摞搬回家。这一笔生意,为残友们带来20万元的收益,“总算是把中心盘活了”。
然而因为路况太差,运输印刷品的车辆在村子里两度翻车,谢向前无奈只能终止合作。“要想富,先修路。”谢向前四处“化缘”,在相关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终于把村子里的泥巴路铺上了水泥。
路修好了,加入中心的人也多了起来,为他们寻找出路又成了谢向前新的难题。
同心农场,
收获一亩良田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不少扎根农村的创业者们有了新的期盼。谢向前作为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在湖南省慈善总会的帮助下承接了罗汉果种植扶贫项目。为了让广西引进的罗汉果可以在湖南扎根,谢向前承包了30亩农田并精心呵护,“谁料天公不作美,那年长沙连续一个月的大雨,冲掉不少作物。” 30亩罗汉果也没能逃过这场天灾。
为了及时止损,他把30亩地划分成若干小块,开设了以土地认领、农耕生活体验、莲藕种植、荷花鱼养殖为主的“同心农场”项目,采取“互联网+定制”新模式,邀请爱心人士以一定价格租赁优质农田,种下蔬菜,再由农场残友负责农田灌溉、拔草、施肥、除虫等日常维护,蔬菜成熟时再通知爱心人士采摘,开辟了一条助残助农的新路径,先后有100多名残友获得就业机会。
▲谢慧清是一名“80后”,失去左臂后的他一度跌落人生谷底,与家庭日渐疏离。来到上善助残后靠以往的农耕经验成为同心农场的带头人,不仅找到了人生价值,也与儿子修复了关系。
“爸爸辛苦了。”每当看到儿子发来的短信,来自邵阳的谢慧清干起农活就有着使不完的劲。在认识谢向前之前,失去左臂的谢慧清常常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离婚、打牌、钓鱼,就连儿子也与他渐行渐远。2018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加入上善助残,凭借以往的农耕经验慢慢成为同心农场的带头人。几个月后的中秋节,正在田里干活的谢慧清收到儿子发来的100元红包和祝福信息后潸然泪下,丰收的喜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家人的认可,找到了人生价值。”
在谢向前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像谢慧清一样的残疾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亩良田”。除同心农场外,上善助残服务中心设立了农村残疾人阳光增收计划,每年组织购买优质鸡苗,免费发放给莲花山村及周边村组的90户残友家庭,邀请专家传授养殖知识,建立了“技能帮扶+销售帮扶”的可持续模式。
农场步入正轨的同时,谢向前也没闲着,他争取到一家工厂的电子元器件代加工业务,第一年就做到了40万产值,“不仅新开了一条就业增收的路子,更让大家对残疾人刮目相看。”截至2024年9月,上善助残有常驻残疾员工34人,开展了700余次助残扶残活动,精准帮扶5000余人、560余户残疾人家庭,助力上百位残疾人就业创业。
谢向前说,2018年是上善助残和他人生的拐点,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同心农场项目获得金奖,在台上领奖的谢向前不仅收获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上善助残也得以转型,开始扭亏为盈并实现自我造血。这让他和残友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谢向前有时会去合作的工厂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回来后指导残友,不仅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残友的职业技能。
三驾马车,
推进助残版图
帮扶残疾人就业增收的目标初步实现,闲不下来的谢向前又有了新的想法——让更多残疾人被看到,搭建起残健融合的桥梁。2021年,谢向前带领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党支部,除他之外,另外三名党员一位是伤残军人、一位没手、一位没脚。这个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党支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深度体验活动,以“党建+助残”为特色,先后迎来参与共建的省区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的支部共计超过120个,上善助残服务中心也被授予“省级党建助残示范基地”。
“手工业务是一个版块,同心农场是一个版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生命教育。”在谢向前看来,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他的助残“版图”才算完整。
为此,他积极策划并开展了“以生命影响生命”青少年教育活动。通过残疾人工作体验、农活体验等,让学生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残障群体。同时,谢向前还邀请一批残疾人组成宣讲团,目前已累计为学校、企业、政府等开展教育实践活动500余场。为了开展更加深度的研学活动,谢向前将自家部分祖屋改造成农耕记忆馆、爱心书屋。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石磨、老式橱柜、打谷机……”农耕记忆馆的讲解员是先天性脑瘫患者姜婉,凭着勤奋和努力,她获得了湖南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的本科文凭,平时喜欢写小说和散文,还是宁乡市作协会员。尽管说话磕磕巴巴,但她的讲解总能引来热烈的掌声。
▲因触电四肢高位截肢的周国民是爱心书屋的管理员,每当有人前来参观学习,他会现场表演用嘴写书法和画工笔画,收获认可的同时也触动着来客。
爱心书屋的管理员周国民今年58岁,曾因触电导致四肢全部高位截肢。经过十多年的练习,他能用嘴咬着笔杆写书法,还学会了画工笔画。曾经有来看他作画感动落泪的孩子,这给周国民很大触动,“以前是被帮扶的对象,现在反而成为榜样了,感觉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
“据我所知,我们至少解决了近10个孩子的厌学问题。”谢向前说,“有些不爱学习甚至休学的问题少年被家长带着在我们这里走一遭,最后都回到学校,开始好好学习。” 湖南、广西、广东、河南等地的数十个家庭在上善助残进行过研学活动,来自广西的一位母亲回去后给谢向前发来感谢信息:“回家后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对学习上心了,也爱做家务了。”
“他们在我们这里住几天,和残疾人一起做手工、干农活,就有了很多感悟。”对于前来学习的孩子,谢向前从不讲大道理,“在这里,残疾人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上善助残的部分残友就住在谢向前家祖宅改造的宿舍里。这些年中心获得众多荣誉,最让谢向前难忘的是2018年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获得的金奖,那一年是上善助残和他人生的拐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名字的由来,如今,中心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志愿者、爱心人士加入,每年的产值稳定在近百万元,也仅仅是与成本持平,“这样稳步前行也挺好。”
中心趋于稳步发展状态,谢向前每天还是忙个不停,前脚帮残友举办集体婚礼,转头又去接待志愿者,不一会儿又组织生命教育进校园……每天除睡眠以外的时间都在忙活,10年来已成为他的日常,“别人说我是名人老谢,我说自己是忙人老谢。”尽管如此,他从没觉得累。“德不孤,必有邻。”谢向前说,他不是在为自己忙活,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原标题:《创业典型 | 山村助残达人谢向前:每一刻都在“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