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中国  企业  政策  未来    上海  系统  公司2 

齐卫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担当及其重大意义

   日期:2025-08-14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78564.xrbh.cn/mobile/news/36463.html
核心提示:作者:齐卫平来源:“学术前沿杂志”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
作者:齐卫平
来源:“学术前沿杂志”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
图片


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厚度和意蕴深度。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显著地位,其中体现的中国担当无比高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肩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责任,中国人民以英勇斗争的壮举为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ntent="t">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的意义阐释


和平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与追求。这促使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反对非正义战争,形成重要的思想理念和行动准则,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人类文明在曲折中进步,历史的述说有光明灿烂的成就,也有悽惨悲怆的场景。人们深恶痛绝国家和民族间的战争杀戮,但造成殊死拼杀、践踏生命、祸及人类的战争,却总是不期而至。20世纪的100年间,不少地区爆发局部战争,更上演了两次世界范围大战的悲剧。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宣告结束,仅隔13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发动侵华战争,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争霸野心驱动的野蛮侵略,让战争再次降临热爱和平的人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世界遭遇更大规模灾难,人类文明遭遇正邪对决的空前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印证了部分野心家的野心从未消减。在世界局势变动中,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势力结成轴心国,成为战争祸首和人类灾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虽然肩负维护和平的职责,但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在遏制法西斯主义邪恶势力猖獗崛起中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等国在国内实行恐怖主义的专制独裁统治,对外实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不断制造国际社会紧张。1919年3月,墨索里尼创立“战斗的法西斯”组织,1921年11月正式成立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1920年希特勒提出纳粹主义,推动德国走上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道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协约国成员,曾与德国宣战,但始终不放弃侵略图谋,把中国作为实现其争霸世界野心的主要目标,于是便与意大利、德国法西斯主义沆瀣一气结成邪恶势力的联盟,以疯狂发动侵华战争迈出了把法西斯主义推向世界、祸及全球、践踏人类的第一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击奉天(今沈阳),武力侵占东北,这个事件标志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燃起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日本侵占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后就开始图谋染指中国。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与耻辱。1900年,日本加入八国联军蹂躏中国;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地区领土及主权,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独占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要求德国移交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这些事实足以表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死。制造“九一八”事变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侵华战略的历史必然。联系当时法西斯主义邪恶势力崛起的国际背景,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的举动,绝非中日关系的局部性事件。其以争霸世界、发动战争、践踏正义、挑战人类文明为特征的侵略行动,对国际社会造成了全局性影响。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发动的对华侵略,与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战,构成了法西斯主义邪恶势力与反法西斯主义正义力量殊死较量的最早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两个阶段构成历史叙事,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为局部抗战阶段,从1937年全民族抗战至1945年取得伟大胜利为全面抗战阶段,两个阶段构成连续性的整体。“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的炮制者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坚持抗战的主体都是中华民族,阶段性的特点只是抗战格局的局部与全面的不同,没有实质区别。中国抗战的局部性指战争主要在一些区域范围进行,全面抗战指全中国、全民族投入抗战洪流。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14年中国抗战以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书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不惧强暴、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争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推动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战,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以全面抗战的思想主张和路线方针引导抗战正确方向,凝聚起全民族抗战力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中国人民在抗战中铸起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铜墙铁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20世纪一个重大事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铁一般的事实载入史册,对如何认识这场战争已经形成原则性的共识。然而,局势左右、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欧美及苏联的史学著作对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作用,或轻描淡写,或故意回避,或有意贬低。这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认定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把在此之前进行了8年之久的中国抗战排除在外,就是片面突出西方国家抗战而忽略中国抗战的表现。这个偏见事实上已经引起一些国外研究者的质疑。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出版《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对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作出了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指出“中国是第一个面临轴心国侵略的国家,比英国、法国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这里“早2年”“早4年”的见解,是以1937年中国发生“七七”事变为比较的时间节点所作出的。事实上中国不该被遗忘的抗战还应该进一步向前追溯,1931年“九一八”事变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起点。近年来,拉纳·米特教授的见解得到国外越来越多史学家的赞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已经不能成立。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发展进程,理应让中国抗战叙事回归客观事实与历史真相。


必须指出,明确中国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完全不存在邀功论赏的问题,更没有抹杀别国抗战意义的意思。德国对波兰发动战争迫使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欧洲战场的开辟表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加激烈的阶段,它的重要意义毋庸讳言。但是,以1939年英法对德国宣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则否定了中国抗战的存在,这完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逻辑,既不符合历史发生的客观事实,也不能反映法西斯势力瓜分世界阴谋的全部真相。与中国抗战相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也呈现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发展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战,就全球范围而言是局部的,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进程而言,则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事件。法西斯主义国家向世界发起侵略扩张,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中国局部抗战率先举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面旗帜,成为正义力量迎战邪恶势力的第一个战场。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抗战不但为了自救,且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伟大责任”,“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这个论断揭示了中国抗战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历史观,表明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既是为维护本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也是为伸张人类正义和保卫世界和平而作出的伟大壮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构成统一的整体,把两者割裂开来是“孤立战争的观点”,无论对正确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还是对客观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都是错误的。


从大历史观审视,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的战场,其重要意义在于呈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历史叙事必须遵循事实,不能被主观意志绑架,更不允许肆意扭曲篡改。正确的历史叙事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物发展中寻找规律上的普遍联系。从表象上说,把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以时间的延长显示了这场战争的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本质上看,中国抗战作为最早战场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厚度和意蕴深度。中国抗战自1931年起至1945年取得伟大抗战胜利,体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完整的时间链;东方战线最早开辟的中国战场,与此后形成的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连成一体,构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景的空间场。把时间链和空间场相统一加以认识,中国开辟的反法西斯主义最早战场具有串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全过程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叙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纳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叙事才具有完整性、客观性、合理性。


ntent="t">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显著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东方主战场”的定位强调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具有在认识上以正视听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在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上存在各种偏见,除了以1939年德国发动侵略波兰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外,还有两种倾向性的错误观点。一是论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只强调欧洲战场,忽视甚至不提中国战场,把东方战场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二是夸大西方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作用,无视东方战场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不仅是对中国抗战的不尊重,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非理性认识的表现。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分布,历史叙事中有两种基本的表述。一种是概括为欧洲、苏德、北非、中国和太平洋五个战场,这种概括以重大战役为主要依据。另一种是概括为东欧战场、西欧战场、太平洋战场、亚洲战场、非洲战场、大西洋战场,这种概括以发生区域为主要依据。两种角度不同的概括相互交叉,都有合理性,但从形成时间上看有先后,主次上也有区别。在德国入侵波兰和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成为东方主战场,在亚洲反法西斯主义邪恶势力过程中发挥了旗帜作用。从整体观加以认识,各大战场的进展、不同区域的形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演变都产生重要影响,各国抗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起到积极作用。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显著地位,从多个方面发挥了不同凡响的积极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这场声讨邪恶、保卫和平、伸张正义、捍卫文明的伟大战争中发挥的骨干力量作用。


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使日军深陷泥潭而难于自拔,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的阴谋。日本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后确立的总战略是争霸世界,他们的侵略野心不止于灭亡中国,还包括攻占苏联远东地区的北进战略,占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南进战略,进军印度、印度洋的西进战略。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是占领中国,因此,日军的大量兵力投入在中国战场。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侵华战争过程中,丧心病狂的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快速打败中国,然后与德、意结盟,或南进同美、英等决战,或北上进攻苏联。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总战略从实施开始就受到挫折,“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被中国抗战所击破,日本侵略军既攻占不了中国,也无法派兵到其他国家多线作战。2014年9月1日《人民日报》刊文资料显示:1938年10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1个,朝鲜1个,中国32个,把军事力量集中部署在中国,因此中国抗战作为东方主战场抵抗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总兵力51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东南亚10个,中国35个,投入在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兵力约占其总兵力的70%。上述数据表明,日本全部军队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国,东方主战场的日军陷入困兽之斗的全面困境,中国抗战使日本帝国主义难以推行其扩张侵略的计划。东方主战场上日军遭受的失败注定了日本帝国主义总战略的彻底破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沉重打击了邪恶势力争霸世界的野心。


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给予盟国以有力支持,欧洲等战场一些重大战役取得胜利有中国抗战的贡献。世界大战需要整体的战略配合,无论是代表邪恶的轴心国,还是代表正义的反法西斯同盟,都需要整体性的协同作战,各自战场的战斗部署、行动计划、发展局势、胜败结果相互影响。如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后,要求盟友日本从远东发起攻击加以配合,中国抗战在东方战场牵制日本军力,使日军无法抽身进攻苏联,解除了苏联在其东部国界受到的威胁。中国抗战制约着日本的“北进”战略和“南进”战略实施,有力遏制了日本争霸世界总战略的展开。中国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转入战略防御,急需陆军主力支援,但主力部队因陷于中国抗战的东方战场而无法如愿,这对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作战形成有力支持。1945年1月6日,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曾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人”,赞扬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拉纳·米特教授指出,中国抗战“为了国家不仅仅是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观看,中国抗战把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融为一体,成为伸张正义、保卫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暴力、战胜邪恶的力量联合体。中国战事牵动着欧洲等战场的战事,西方战局影响着中国战局,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站在亚洲反法西斯主义的前列,有力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从当时世界格局看,亚洲处于落后地位,各国普遍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法西斯主义邪恶势力争霸世界挑起战争,不仅是列强之间的博弈,更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掠夺的加深,亚洲各国是严重的受害者。因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推进的过程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过程。在同盟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的国家,将反法西斯主义与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相统一,成为中国抗战的特殊担当。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东方各国民族解放斗争,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日本、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泰国、越南、朝鲜等国130名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东方民族学院,团结起来共同打倒法西斯主义,为东方各民族的自由平等与解放而努力。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有力推动了亚洲各国的独立解放事业,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在亚洲举起抗击法西斯主义侵略的旗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树立了榜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民族解放运动历史篇章。


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高举正义旗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发挥了关键性、主导性的作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从一开始就自觉地秉持世界和平、人类正义的鲜明理念,在担当民族自卫使命的同时,肩负起世界和平与安全维护者的责任担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国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有效地联合起东西方正义力量共同抗击邪恶势力。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话中提出,我们主张中英美法苏五国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中国一再向世界表示,中国作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之完整,也是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七七”事变后,中国宣布“联合世界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的抗战外交目标,提出中、英、美、法、苏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1939年2月,中国向美、英、法、苏呼吁立即与中国共同行动,开展具有同盟性质的政治、军事、经济合作。此后,中国多次建议召开旨在共同对日的国际会议。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中国决定加快寻求与美、英、苏等国结盟的步伐,一致对德、日、意法西斯宣战。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国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德、意、日组成的轴心国具有同质性的特点不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包括26个国家,各国之间存在着很多、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各同盟国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摩擦,要整合在一起难度较大。中国首先倡导并以艰辛的努力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意义极其重大,贡献十分显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没有形成东方战场,中国作为协约国参战表示正义的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由欧洲战场和东方战场两部分组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首先由东方战场开辟,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成为最早的战场,也因此而成为东方战场反法西斯主义的首要代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成为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写照,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堪称历史上作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殊死较量最激烈、军力投入最充分、战斗场面最恢宏、牺牲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战场,中华民族在东方主战场上作出的贡献永垂史册。


ntent="t">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国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就是事实,历史经时间沉淀形成的盖棺定论,经得起实践检验。尽管对一些战争过程中具体细节问题的认识难免存在分歧,学术讨论也属正常,但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中华民族为本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而引以自豪,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也赞扬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已经形成共识。归纳而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国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华民族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持续14年之久的英勇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打破了德、意、日轴心国配合作战的抱团计划,阻止了法西斯邪恶势力争霸世界的阴谋;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肩负着推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任,以出色表现和实际效果为其他区域的重大战役开展和取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积极支持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成为同盟国在亚太地区对日作战的战略基地;中国抗日战争影响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走向,是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显著贡献,中国率先倡导、积极推动、不懈努力,使国际社会摆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差异等方面的阻碍因素,携手走上共同抗击法西斯邪恶势力的道路;中国为建立公平合理的战后世界秩序,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得到同盟国家赞同和支持,并在建立联合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中国贡献不仅是国内的共识,而且为国外许多政治家和历史研究者所认同。


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来说,中国贡献具有两方面的证明意义。其一,证明世界连为一体,德、意、日为轴心国的法西斯邪恶势力臭味相投结成整体,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形成代表正义的共同体。因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超越国界的世界级宝贵财富。其二,证明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人类正义的坚决践行者,中国贡献注解了中华民族在世界遭遇战争危机、人类文明遭遇践踏时义不容辞的担当。这样的担当除了体现在上述已成共识的中国抗战贡献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必须补充和强调。


中国抗战的丰富理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思想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在于中国人民经受了无比残酷、无比艰难、无比激烈、无比严峻的战争考验。中国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战场、东方主战场,而且也是一个国家里战火波及范围最广的战场,国内10多个省区陷入战争泥潭,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人民深受其害,国家受摧残程度极深。而且,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物资有限、财力匮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战争爆发后较长时间中国都处于劣势地位、战势呈胶着状况,如何抗击敌寇、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把握时机、如何打赢战争、如何掌握命运,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顶住各种压力,提出丰富的理论引领抗日战争沿着胜利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同志撰写的《论持久战》就是经典的代表作。在这篇纲领性文献中,毛泽东同志科学预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通过对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特别是通过分析时代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精辟论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前途、历程和战略战术原则,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科学结论,揭示人民的正义力量不可战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等真理。《论持久战》以精湛的理论坚定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这篇著作出版后不仅受到中国社会各党派、各阶层民众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而且很快被翻译成了英文流传海外,毛泽东同志为《论持久战》英文版写的序言中说:“我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抗战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世界被压迫人民反抗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理论指南。


中国的伟大抗战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宝贵精神财富。就中日交战而言,抗战时期中国国力确实不如日本,因此有“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亡国论、悲观论、妥协论、投降论出现。然而,“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日本帝国主义可以凭借先进武器猖獗一时但终究长久不了,中国抗战虽然条件差但具有精神对垒的胜出优势,全体中国人民以血肉筑起的铜墙铁壁是日军轰不倒、摧不垮、攻不破的。站在正义一边的伟力激励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抗战时期的大爆发,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日军的侵略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奋勇抵抗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形势多么严峻、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动摇过血战到底的决心。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四行仓库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在无数惨烈对日作战中,中国人民背负耻辱奋勇向前,不间断地奏响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战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为抗战殉国的将领大义凛然的英勇气概令日寇震撼。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人人抱定必死之心前赴后继,成千上万的英雄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形成了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构成的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而且深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从精神层面上为诠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国人民的伟大牺牲记录了法西斯邪恶势力惨无人道的本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是牺牲人数最多的国家,付出的代价最大。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一半国土被侵略者蹂躏,930余座城市被日军侵略占领,占全国总数的47%以上,其中被侵占的大城市占全国80%以上。全国直接承受战祸的人口超过2.6亿。中国军民伤亡3581.9万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人,淞沪会战一役伤亡就达25万人之多。这些血淋淋的数据既彰显着中国军民用生命抗击侵略者的大无畏气概,又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数据的意义绝不仅是证明中国牺牲之大,更在于提供了法西斯主义罪恶本性的铁证。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中国狂轰滥炸、滥杀无辜,视人命如草芥,到处疯狂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而且还用中国人肉体作试验,发明细菌武器残杀中国人民。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这一惨绝人寰的血案史无前例,震惊世界,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兽行和对人类文明的公然践踏。南京大屠杀期间骇人听闻的事件触目惊心,两名日本少尉竟然进行杀人比赛,把最野蛮、最残忍、最丑陋的非人性暴露在世人面前。中国人民以流血牺牲的生命代价为世界认识法西斯邪恶势力惨无人道的本性提供了有力证明。这样的中国贡献是沉痛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是悲壮的,也是气吞山河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不能忘却中国军民英勇献身的事实,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永远值得世界的尊重。


综上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国贡献是多方面的,坚持大历史观、世界视野和整体意识,必须反对碎片化、片面化、局部性的认知方法,更要反对主观臆断、狭隘偏见、戴上有色眼镜的歪曲解读,要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否认事实、扭曲历史是严重的犯罪,永远不得人心。中国贡献体现中国担当,以担当作出贡献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鲜明底色。中华民族是勇于担当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肩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责任,中国人民以英勇斗争的出色表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这段被战争蒙黑的历史抹上一道带着血色的光彩。


ntent="t">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民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强调“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担心历史悲剧再演,酷爱和平的人民反对战争阴魂再现。在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较量中,历史的天平最终总是选择正义、光明、进步,邪恶、黑暗、反动的势力无论如何猖獗,终究都抵不过正义、光明、进步的力量。胜利必定与正义相连,失败必然与邪恶相伴。光明必定战胜黑暗,进步必定压倒反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启示我们:玩弄战争就意味着灭亡,其下场一定是自绝于人,遭世界唾弃,被历史淘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远离人民。二战后80年来,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地区性的局部战争时有发生,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单边主义以及政治控制、民族冲突、利益争夺潜伏战争隐患。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各国各民族共同的责任担当。以史为鉴,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汲取前进动力,必须努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维护世界和平,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发展人类文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编辑:拾 壹
校审:河 流
本文地址:http://www78564.xrbh.cn/news/36463.html    迅博思语 http://www78564.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二维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