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亦久
2025年的互联网行业,AI早已从概念炒作演变为产业革命的主引擎。
这场技术变革不仅开始重塑了创新格局,更成为互联网巨头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关键战场。
原本各自称霸不同领域的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等公司,如今不约而同地将战略重心转向AI,沉寂已久的平台大战重燃战火。
为何三家核心业务各有侧重的科技巨头都在AI上孤注一掷?
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拐点。
过去几年,国内互联网人口红利几近饱和,用户获取成本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电商增速降至个位数、手游氪金辉煌不再、短视频所带来的广告增长也日渐力竭。
在这样的背景下,AI大模型的崛起成为打破增长困局的新引擎。

DeepSeek、Kimi等创业公司的惊艳表现,更是为巨头们敲响警钟:技术范式转变之下,行业格局随时可能被重塑。
对阿里、腾讯和字节而言,AI已从实验室里的概念走进现实,成为改变用户体验与商业模式的关键力量。
面对这一转型契机,三家巨头也有着不同的进取思路。
阿里近期豪掷3800亿元,喊出“三年重塑AI技术版图”的口号;腾讯则依托生态优势稳步布局,试图通过微信等社交网络“润物细无声”的推广AI应用,低调的坐上牌桌;后知后觉的字节跳动则又开启了“产品工厂”的模式,大量AI应用多线出击,同时早前也宣布2025年将投入200亿美元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互联网巨头虽起点各异、路径不同,却直指同一目标:谁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完成从传统互联网公司到AI驱动型企业的蜕变,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重新定义行业格局。
三巨头的不同AI战术:
技术、生态与产品
三家互联网巨头对待AI的战略鲜明反映了各自的企业气质。
阿里对AI的态度堪称“壮士断腕”——最新财报发布后,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将在AI领域投入约3800亿元人民币,超过过去十年总和,并明确锁定(通用人工智能);董事长蔡崇信更将AI称为阿里重返巅峰的“核武器”;在刚刚发布的2026春招岗位里,一半都是AI人才需求。

同时,阿里的通义千问(Qwen)已成为战略核心,最新Qwen 2.5-Max模型在多项测试中号称超越和ChatGPT,开源社区下载量超4000万次,衍生模型达8万个。
阿里投入巨资背后,是对高门槛通用大模型的坚定押注,希望通过技术制高点确立优势。
不过,过去几个月,阿里一直在努力弥补To C端短板,先是将通义业务从阿里云剥离,与夸克并行发展,并成功拿下苹果这一大客户,试图将AI功能嵌入国内上亿台iPhone。

与阿里对AI的高调宣言形成鲜明对比,腾讯采取了更为务实的姿态。
腾讯CEO马化腾在2024年初表示,游戏业务遭遇瓶颈,AI是新增长点,但并未抛出具体投资数字,而是强调场景化落地,可以说是一种克制,但也可能是一种观望的态度。
大概也是为什么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进入主流视野的原因,尽管在文生图等多模态评测中表现不俗,但其多项技术指标显然并不处在前段班。

不过,混元大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深度融入腾讯生态,依托超10亿社交用户基础,展现出独特价值。之前相较于打造独立的AI产品,混元大模型还是更多以接入微信、QQ等腾讯旗下产品为主,试图让AI成为润滑剂而非颠覆者。
然而随着DeepSeek真正让AI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腾讯近期也开始发力推广上线将近一年的元宝,无论是整个腾讯生态圈广告位,还是各路社区的站内banner,都能看到腾讯元宝呼唤用户的身影,再加上得益于能提供满血版DeepSeek服务后表现强劲,过去一两周内,AppStore免费App榜升至第二位,下载量反超豆包,成为当下最火爆的AI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