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还在上大学的我,因为来中国参加夏令营,第一次踏入青岛就爱上了这里。这么多年来,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但在我心中,青岛始终是最美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师、特聘外事专员Fomenko Ekaterina,中文名叫卡佳,这位美丽善良的俄罗斯人,在2月28日举办的“来华留学生走近青岛系列活动之‘二月二·龙抬头’”活动舞台上,娓娓道出了她与青岛的“缘分故事”。在青岛读博、定居近10年,积极促进中俄合作交流与友谊,义务担任青岛中小学外教……她追梦青岛、圆梦青岛并奉献青岛的故事,赢得了在座所有留学生的掌声,更为外籍人才在青岛这片富有活力与机遇的土地上谱写精彩发出了令人感动的号召。
卡佳喜欢中国剪纸。
“在我很小的时候,舅舅曾送我一个中国生产的书包,上面印着一只可爱的猴子,令我爱不释手。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那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卡佳告诉记者,那个书包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对中国好奇与向往的种子。卡佳在念小学、中学时,学校就开设了汉语课,她对中文兴趣浓厚,因此是当时班里学得最好的。“记得上学时参加中国总领事馆组织的汉语大赛,我还获奖了呢。”卡佳笑着说。
大学时,卡佳选择了汉语言学与翻译专业,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研究中国文化。“2006年夏天,那时我大学还没毕业,作为志愿者,我带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政府组织的夏令营到访青岛。”卡佳说,当时在入住的营地碰巧有一批中国高校学生在实习,中国的学生、老师和他们在一起待了十几天,其间大家一起组织参加多次活动,中俄篮球赛、中俄足球赛、篝火晚会……那次经历给卡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也影响到她后来的职业选择。
“回国后,时隔半年,我的母校俄罗斯远东国立太平洋大学第一次与中国互换留学生,因为成绩出色,我作为首批交换生成员,被派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卡佳介绍,后来在俄罗斯研究生毕业以后,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她得以继续在中国深造。2016年,卡佳选择又一次来到青岛,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攻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从此,她定居在青岛,直到今天。
“我的家乡虽然有一条江,但我小时候从未见过大海,所以一直盼望看到大海,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每周末,卡佳带着两个孩子,从家里开车五六分钟便可以到达西海岸新区的海滨公园、沙滩,尽情享受青岛的碧海蓝天。她说,此时远在俄罗斯的家乡还非常寒冷,但青岛已经春意盎然。青岛一年四季气候舒适,有不同的美,令她沉醉与着迷。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师、特聘外事专员,卡佳在青岛已经完全融入到这片开放、活力、好客的热土中。平时她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语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在平凡的授课过程中,我把自己对于中国的热爱、对跨文化交融的理解和体验融入到每一堂课中,我喜欢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放飞自我的感觉。”卡佳说。此外,她作为特聘外事专员,利用自身的跨文化背景与专业优势,做了很多促进中俄合作交流与友谊方面的工作。
“每天的生活忙碌、充实、幸福。”卡佳告诉记者,她参与了很多公益性活动,两次获得青岛西海岸友好使者勋章;参与主持《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大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外文化交融等节目中作为节目嘉宾,还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支教节目;多次出任中俄重大国际活动政府间高层会晤翻译……说起这些丰富的经历,卡佳眼睛里闪烁着沉着、智慧的光芒,但最让她感到幸福的,还是在青岛义务担任多所中小学的外教,牵头达成普希金学院等俄罗斯院校与青岛市多所中小学的校际合作;2018年至今,连续以视频连线、空中课堂、线下互访等形式,组织中俄学生交流互动,使青岛市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范。“希望中国的孩子们能更多地了解俄罗斯,希望俄罗斯的孩子们也更多地了解中国。”卡佳说,如今在俄罗斯的大学里,学生们想要修习外语时,汉语一定是第一选择。此外,俄罗斯很多中小学也会开设汉语课,且是由中国老师授课。
卡佳与中国的特殊情缘不仅于此,而是深深融入了“血脉”。卡佳在哈尔滨留学时,第一次在中国无偿献血,并且被告知血型是RH阴性O型血,即稀有的“熊猫血”。“我的血型非常稀有,可能是很多人急需的,我决定成为长期固定献血者。”于是每次接到血站通知时,她都会立刻去献血。定居青岛后,卡佳依然坚持定期献血。“在我生第二个孩子时,青岛的医生很快帮我找到了和我血型一样的备血。在青岛,我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获得了好几枚‘熊猫侠’徽章。到目前为止,我在中国已累计献血超过4400毫升。”卡佳说。
在卡佳心中,中国文化里最近的关系是“血脉亲情”,“我和中国早已‘血脉相连’。”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卡佳热爱运动,多次报名参加半程马拉松,以积极、阳光、开放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中国人与俄罗斯人的相同点,我觉得是都很好客,爱交朋友,能够为朋友付出很多。”卡佳表示,今后她还将继续坚持献血,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中国也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家。”来青岛多年,卡佳深刻体会到青岛对于国际人才的开放态度,也让她真正感受到“好客山东”的魅力。她说,“由衷地希望每一位有志于在中国发展、并愿意为中外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的留学生,把握在华的宝贵时光,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2月28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举办“来华留学生走近青岛系列活动之‘二月二·龙抬头’”活动。活动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媒,旨在搭建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吸引国际人才集聚青岛、融入青岛、扎根青岛。来自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的55名外籍留学生参与了活动。
非遗表演和传统艺术展示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日成带来了鸳鸯螳螂拳表演,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国家级非遗项目“胶东大鼓”国家级传承人梁金华师徒带来了胶东大鼓《偷年糕》,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竹笛合奏《沂河欢歌》、琵琶合奏《天山之春》、古琴演奏《酒狂》等节目,也各具特色,让现场留学生们充分领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元。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籍留学生具有知识结构多元、语言能力突出等优势,是我市“人才强青”战略下所需的重要智力资源之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青岛国际新闻中心、青岛思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松下电子部品(保税区)有限公司、新伯亚美人才科技(青岛)有限公司4家单位授牌“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这一举措,为来华留学生们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青岛的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融入青岛。青岛国际新闻中心正式启动外籍主播招募计划,为有志于在媒体领域一展身手的国际人才提供舞台;青岛市国际人才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埃蒙(Emon)积极宣传国际人才志愿者招募信息,鼓励更多国际友人投身到青岛的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中,以实际行动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来华留学生走近青岛系列活动的举办,为国际人才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青岛、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也为青岛市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夯实了基础。未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仍将协同有关部门持续发力,举办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来华留学生走近青岛系列活动,不断推动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