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文 吴聃/图
数据要素,是一个经济学词汇,类似土地要素、技术要素。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深刻改变百业千行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我们生活。
12月3日,2024天府数字经济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现场,3家数据企业“路演”,从他们的探索故事中,可以看到数据要素大展身手,结出众多果实。
AI“火眼金睛”:
稳定和准确性突破人工极限
产品质量检测是生产制造中的一环。在电子厂,除了生产流水线,还有专门的检测线,质检员需要从早到晚,聚精会神盯着电子面板识别缺陷。比如,半导体显示面板上的残留物、晶圆硅片上的划痕等等。
数据就是生产力,用AI的“火眼金睛”提高检测质效,效果很明显。“我们的AI-Camera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实现单站点超过10张/秒的实时自动判图,能够很好应对产品检测中微小结构件检测量大、缺陷类型多等问题,在准确率和稳定性上均突破人工极限。”傅彦说。
缺陷识别之后,如何发现根因并防止这些缺陷再次发生,是工厂最关注的问题。通过挖掘数据“宝藏”,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我们通过深度挖掘产品缺陷与历史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与缺陷关联度最高的控制参数集合,并自动形成控制规则,找到产能和质量的最佳平衡点,控制生产过程,从而减少产品缺陷再次发生,提高公司产品的良品率。”傅彦说。
数字河流:
提供分类服务,精准应对水患
每到汛期,暴雨倾盆而下时,对于河流上下游的守护者,是无数个不眠之夜。
如何更加精准地应对水患灾害?近年来,罗玮和团队开启了探索,开辟“数字河流”。通过收集整理各类数据,针对山洪、洪水、干旱及水污染四类水灾害,围绕“灾前-灾中-灾后”业务链条,系统梳理了服务不同主体的30余项水灾害需求场景,提供相应分类服务。
数字河流有用吗?罗玮以山洪的预报精度为例说,“以往我们预报山洪,是直接使用气象局的数值预报,但其观测站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反而是很多水电企业、施工单位,在我们关心的产流、汇流或山洪区域自建了观测站网。于是我们通过以数换数,融合多方数据,大渡河流域格点降水准确度提高了22%。”
“今年,我们已将这个方案孵化形成‘云上水电’工业互联网平台。半年时间,平台已接入分布在10个省份的43条流域,日均新增数据超过2亿条,形成服务合同超6000万元。”罗玮说。
手机里的“健康管家”:
小程序链接众多资源
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子女,都会担心父母身体状况。但苦于空间距离,更多时候只能在电话中问候。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对社区健康与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健康一网通’是一个手机小程序,背后链接了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庞大的资源体系。”袁蕾展示了这一应用场景,居民免费申领一张电子健康卡,即可实现一卡挂号就医、检验共享查询、医保展码支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