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瞄准“四个定位”布局发展新战略 着眼“六大举措”推动供给侧改革
走进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堵“专利墙”格外吸引人:400多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0项。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所研发的“高清安防定焦光学镜头”,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
近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要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供给侧,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联合光电的科研投入,正是中山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一线实践。
“我们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四大抓手’精准发力。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高端要素供给水平。”近日,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驰而不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全面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的重要实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根本性战略
南方日报:您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薛晓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也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进行研究部署。
结合中山实际,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主要从以下六大方面着力:
继续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高端要素供给水平。在去年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推进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加快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等四项新的工作重点,全方位、可持续地提高创新能力,力争8个方面创新指标的增速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去年接近翻番的基础上今年再增15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要在市级研发机构成倍增长的情况下,加强对标,力争有更多单位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四大抓手”精准发力,并实现比2014年接近翻番。
继续加快新型专业镇转型升级,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实施新型专业镇建设“1+7”创新工程,即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集群创新、要素资源集约创新、产城融合创新、生态环境创新和人才创新,以更加灵活的创新协力来推进产业的整体升级。
继续实施“四换”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优势传统产业。“四换”包括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和电商换市,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以“去、降、补”为导向,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中山出台了《中山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五个行动计划,明确了5大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我们高标准建成全省最大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去年受理事项超过40万宗,群众满意率近100%,“三集中、一分开”的改革经验也获全省推广。
抓好政策落实,巩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今年上半年,我们出台实施“民企50条”,为企业送上超100亿元“大礼包”。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前6个月民间投资完成424.8亿元,增长13.2%。
聚焦城市发展新局
构建“承东启西”的交通和创新枢纽
南方日报:省“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的发展目标,中山如何实现上述“四个定位”?
薛晓峰: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中山城市发展定位的实施意见》,从优化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型大交通体系、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18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四个定位”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一是建设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我们将加快发展4个市级产业平台、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翠亨新区先进智造区)、北斗物联网产业基地、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梯特色产业基地等“四平台四基地”,力争在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中争得领先地位。
二是建设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投入230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的1.4倍;“十三五”时期,我们本已准备投入600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十二五”时期多了一倍多,但看来仍不能满足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期望。今年6月胡春华书记视察中山交通建设后,我们在发展重点上由注重内部转向“先外带内”“以外推内”,新增400亿元预算重点打通中山连接周边城市外部交通,尤其是面向西部的连接线,全力打造珠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桥头堡”。
三是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去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19家增加到427家,同比增长近一倍,科技成果孵化器面积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846家,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5%,各项创新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接下来,我们要抓好胡春华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八项重点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倍增计划,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组合拳”。
四是建设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目前,中山城镇化率达87%,并在逐年提高,水环境治理综合得分全省第一,上半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0个城市中排第六位。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参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塑造“一主双核两副多片区”城市发展新格局。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打造“全民+”社会善治升级版
南方日报:中山市以“全民牌”走出了具有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薛晓峰:社会和谐善治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山市紧紧围绕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并举,初步构建了“民生保障、协同共治、社会融合、平安建设”的社会善治格局,探索“三大模式”,有力地推进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构建高质普惠的民生保障模式。一方面,集中力量打好“基本民生”的底子。中山市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从2003年的45.7%上升到2015年的7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加额九成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兜住“底线民生”,仅2015年一年,中山市对9941人次的困难群众,发放市镇两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金990万元。
二是构建全民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率先在广东省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推进和完善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安、全民防“医闹”、全民创食药安等十多项社会治理行动,形成党政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山经验”。
三是构建共享成果的社会融合模式。以本地居民就地城镇化与外来人口融入城镇化为主要路径,坚持和完善“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善治模式,通过“劳动、身份、生活、心理、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等五个进程,探索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
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全民参与是实现社会善治的好途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健全全民参与重大公共事务的全链条机制、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项目化推进机制和组织化机制、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推进枢纽型组织体系建设等举措,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全民+”社会善治升级版。
扩大文化产品供给
让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南方日报:中山首创的全民修身行动,被视为创新现代公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探索,目前进展如何?
薛晓峰:近年来,中山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文化强市的目标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弘扬主旋律、全民修身、文明城市创建、文化服务提质”四大行动,最大限度地增强了社会价值认同,凝聚社会正能量,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我们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行动,加快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我们投入了100个亿建设包括孙中山文化、历史文化、博爱文化在内的八大文化工程,在广东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农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全市24个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站标准,“农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工程”获评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
我们开展了四年多的全民修身行动是中山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现代公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探索。活动开展以来,中山共设立各类“修身学堂”1100多间,每年开展活动1.5万多场次,群众参与达300多万人次。开通“网络修身学堂”,全市260多万名网民随时可以“指尖上修身”市民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断涌现、“中山好人方阵”不断壮大,自2010年共评选出“中山好人”251人,3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0人荣登“广东好人榜”。
探索统筹协调路径
推进“五位一体”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南方日报:去年底,中山市提出在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薛晓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使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近年来,中山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以及加强党建工作,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珠江口西岸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去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4万元,经济发展稳步向好,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省委“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性战略,以创新驱动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优存量拓增量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以深化改革增强群众获得感,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全民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创新发展、优化发展新路,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建设
今年1-6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7%,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进度57.6%,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额增长61.3%,民间投资占比达71.1%,工业技改投资占比达17%,增速居珠三角前列。
科技创新
去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19家增加到427家,同比增长近一倍;
科技成果孵化器面积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846家;
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5%,各项创新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交通设施
●“十二五”期间共投入230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的1.4倍;
●“十三五”时期计划投入1000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二五”的4.3倍。
城乡收入
●2015年,中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57万元、2.44万元;
●城乡收入比为1.53:1,差距全省最小。
统筹:赵威 黄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