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英雄辛弃疾的纵横一生)
辛弃疾,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提起辛弃疾,人们常想到的就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著名词人”是我们对他最初的印象。可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又有多少人知道,“词人”辛弃疾的背后,他的人生与所处的历史时代是怎样一个故事,辛弃疾的那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又表达了他怎样的家国情感?
生于战乱 起于不平
根据史书记载: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十一日,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他的祖父辛赞,原为北宋年末进士,“靖康之乱”后为求生存而出仕于金国。
从这几句简单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出生于北宋一个官宦人家,家庭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文化修养为辛弃疾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假如在太平岁月,辛弃疾大概率会遵循家族传统,读书、科考、中进士,成为宋王朝一名合格的基层官员。然而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虏徽、钦二宗北上,北宋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让辛弃疾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自此大宋少了一位官僚,中国多了一位志壮山河的大英雄与大词人。
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军一虏而空,只剩下康王赵构侥幸逃脱,南迁江南苦苦支撑
山河破碎下的民族苦难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灭北宋后押着宋徽宗赵佶与北宋皇帝钦宗赵桓以及皇室宗亲妇女、贵戚及各种工匠等14000多人北上,前往金国燕京(今北京)。在北上的路途中,随行被虏皇族宗室妇女受辱自杀或死亡者比比皆是,真正到达目的地的人员可以说是“十不存一”,而被俘的宋徽宗与宋钦宗更是被金人以“牵羊礼”进行羞辱。自此之后,金军攻占下的北方,战争与屠杀成为常态,金人作为统治者对汉人的压榨与掠夺越来越重,北方人民起义反抗不断。
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国完颜宗弼(金兀术)撕毁与南宋的和议,亲率大军分四路攻宋,抗金名将岳飞在与金军的对抗中也发动了他的第三次北伐。在北方义军“八字军”等抗金力量的协助下,先后攻克颖昌府和淮宁府,取得郾城之战、颖昌之战、朱仙镇之战的胜利,重创金军“铁浮图”(重装骑兵)与“拐子马”(轻骑兵),兵临开封城下,金国上下一片震动,中原统治动摇,抗金形势一片大好。
而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宋高宗深恐岳飞克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宗,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便联合投降金国的奸臣秦桧加紧对岳飞的陷害,最终,在金国与南宋内部政治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宋高宗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的兵权,向金国乞和。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双方订立和议(绍兴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金国。随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飞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罪名被杀于杭州风波亭。
祖父辛赞的训导
也就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宋金议和的当年,辛弃疾出生在了山东历城县出任金国伪官辛赞家中,这位委身金国,气节有失的北宋王朝在北方的遗老,虽然为求家族生存而不得不与金人妥协,在金国出仕做官,但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远在江南的故国,以及自己作为汉人的身份。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或许是有感于宋军先胜后败,南宋朝廷屈辱乞和的时局和北方汉人在异族统治下的艰难生存,祖父辛赞为这个出生乱世的男孩起名“弃疾”,希望他长大后也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北伐匈奴,封狼居胥,为民族立下赫赫武功,实现驱逐匈奴(金人)的愿望。此后,虽然父亲早丧,但在祖父的悉心照料和谆谆教导下,辛弃疾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在亲眼目睹北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遭受的屈辱与痛苦后,少年辛弃疾逐渐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岳飞与韩世忠等爱国将领的北伐反击一度让南宋小朝廷有了收复中原的希望
天下谁人不识君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通过篡位上台的金主完颜亮(海陵王)为灭亡南宋,举兵60万南下,以实现“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愿景。此时,趁着金兵南下后方空虚的现实,山东济南府农民耿京等人趁机发动起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在听说耿京起义后也率两千人多人加入起义军,投笔从戎。随后在跟随义军的一系列战斗中,辛弃疾表现出色,逐渐受到起义军首领耿京重视,在义军中担任掌书记一职。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正月,起义军占领东平(今山东东平),此时恰逢金军进攻南宋两淮地区,耿京为进一步与南宋朝廷联系,并与南宋朝廷南北夹击打击金军,于是派诸军都提领贾瑞、书记辛弃疾奔赴临安联络。然而,就在辛弃疾完成使命返回时,起义军首领耿京却被金国收买的叛徒张安国在海州杀害,义军也被金军击败大部溃散。
听到这个消息的辛弃疾悲愤交加,于是不顾众人劝阻,立即带领五十多人奔向张安国的军营。张安国正在军营中与金人饮酒,庆祝胜利,这时亲兵来报,说营门前有故人来访,酒意正浓的张安国没有详察便出帐迎接,结果被辛弃疾带着人当即擒拿,捆带上马直送建康,交给南宋政府处斩。此战之后,辛弃疾以自己的的勇敢和果断名噪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天下人都记住了“辛弃疾”这个名字。
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因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革新北伐而最终郁郁终生、壮志难酬
宦海沉浮 壮志难酬
鉴于辛弃疾擒送张安国的英勇表现,南宋朝廷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至此,辛弃疾开启了他在南宋朝廷的仕宦生涯。但是,作为南宋政府官员中的“归正人”,北来投奔宋廷、锐意进取的辛弃疾在偏安苟活,一心只想维持自己腐朽统治的南宋朝廷里注定只能是一个异类。在此后数十年的南宋官宦生涯中,辛弃疾很多关于整军经武,积蓄北伐的建议大多石沉大海,不被南宋朝廷所采纳,辛弃疾本人也像宋金战争的百年历史中的一抹浪花,一闪而过,此后在没有大的建树。
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已经六十三岁的辛弃疾被主张北伐的权相韩侂胄起用,被任命为知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随后出镇镇江知府,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但是,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辛弃疾也被牵连其中,不久便被免职。
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由于韩侂胄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轻起边衅发动开禧北伐,宋军在准备充分的金军面前数战皆败。同时,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给金国,金封吴曦为蜀王。当年秋,吴曦被部将安丙所杀,叛乱随后逐渐平定,淮南地区宋金对峙,金军无备不能出击。
此后,南宋朝廷与金国开始和谈,金国要求杀韩侂胄才能议和,宰相韩侂胄听后大怒,于是决意再度整兵出战。同时,为准备战争,宋宁宗下诏,招募新兵,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代苏师旦)指挥军事。六十八岁的辛弃疾这时得病家居,只能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起于军伍,在军中战功卓著,擒送叛徒张安国何等英雄豪气
重整河山 收复中原的无奈
辛弃疾的人生境遇可以说深深的反映了北宋灭亡后山河破碎、中原难复的民族悲愤和苦难。而生于弱宋之末的辛弃疾即使英雄盖世、豪气干云,最终留下的也只能是生不逢时的无奈与苦楚。
遥想辛弃疾青年时代,在祖父的教导下,亲眼目睹了北方汉人在金国残暴统治下的生存现状,为求收复中原,重整河山,“书生”辛弃疾投笔从戎,对抗金军,擒杀叛徒,何等少年英雄气,气吞万里如虎!待到归宋,逡巡徘徊十几年,几经沉浮岁月流逝,北伐中原的主张在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朝廷中几成异类,何其可悲!待到年老,仍不忘北伐,一腔热血却化为权臣党派争斗的牺牲品,以至于死时都不能实现重整山河,克服中原的愿望,可悲可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一生就像他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词一样,生于宋金战争的乱世,成名于抗金的战斗中,二十二岁归宋,六十八岁去世,本应在军伍中建功立业,收复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他个人却在出仕南宋后,几多坎坷遭遇,不被重视和闲置,虽有管仲、乐毅之才,却无齐桓公、燕昭王这样的名君与清明政治环境。辛弃疾虽然不幸于家国,但同时又幸运于文学,正是他的不得志,使我们至今都能感受他那份炙热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家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