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用来交换和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 是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的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只有作为商品才有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能交换是因为都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 的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任何一种劳动都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量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越多。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进行的,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
抛弃了旧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主要矛盾,为揭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资本总公式:G —W—G` 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 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
但 “ 资本又离不开流通 ” : 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的结果: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力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力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使用这个使用价值的过程中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货币持有者在购买劳动力的后,不仅能收回购买时所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剩余价值。一旦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给工人支付工资。
工资便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了工资这个转化形态,掩盖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
劳动力是商品,具有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工资的量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的,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变动趋势一般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m是剩余价值,m = 商品价值 - 不变资本 - 可变资本
m‘是剩余价值率,m’ = m / v, v表示可变资本
m‘ =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长度或者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是,就转化为利润。
社会平均利润率 =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 垫付资本 × 平均利润率
? 平均利润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各个行业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 余价值不一致,但是整个社会的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一致的。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成本就是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略。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之后,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生产还在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瓜分到剩余价值之后,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换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扩大规模。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三个阶段以及对应的职能: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对应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生产的生产阶段,对应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商品资本向货币的转化阶段即售卖阶段,对应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存在于三种形式中。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也就是说,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的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
固定资本: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且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生产资本,则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完全消失其原有的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其价值完全转移到新产品中。劳动力价值,即工资也算在流动资本中。
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总周转速度=(1 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 1 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 预付资本总值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