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01
什么音量算噪音?
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规定,居民区的噪音标准在45分贝-55分贝之间,这个标准相当于两个人在房间里说话,互相能够听清楚的一个音量,而超过这个音量,就可以算作噪音扰民了。
02
噪音污染的危害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
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
对生活工作的干扰
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噪声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
对动物的影响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噪声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强噪声会引起动物死亡。
03
公众如何参与噪声污染防治?
低碳出行降低噪声日常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单车、步行,减少机动车噪声污染。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时,不外放声音,避免影响其他乘客。驾驶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鸣喇叭。机动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规范安装、合理使用防盗报警装置,防止或者减轻防盗报警装置产生的噪声干扰周围环境。
居家生活避免扰邻日常生活中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做好降噪措施。家用电器选用低噪声产品,注意设施设备规范安装,避免噪声扰民。家庭饲养宠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宠物发出的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公共场所文明运动在公园、公共绿地、广场、道路等特定公共场所组织健身、娱乐等活动需使用音响器材时,应当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选择远离学校、住宅、医院等敏感建筑物的区域,并采取降低音量等措施,避免干扰周围环境和他人正常生活。在矛盾突出的上述区域开展体健活动的,不得使用带有外置扩声装置的音响器材,并制定噪声控制规约、签署文明活动承诺书,按规约要求选择合适输出功率的音响器材,避免喧哗扰民。
住宅装修遵规守则每日18时至次日8时以及法定节假日(不含双休日)全天,不得在已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作业。在其他时间进行装修作业的,应当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避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若住宅小区业主管理规约中约定了严于前款规定的限制装修的时间,则按规约执行。
协商共治拟定规约对于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行为,公众均有权利和义务与街道、社区、居委、物业等协商共治,共同参与制定噪声污染控制规约,提出降低噪声污染的措施,共同遵守并互相监督。
共同监督守护宁静对于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事件和行为,公众均有权利和义务进行监督,可通过拨打12369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电话、12345市民服务热线、110报警热线等,或联系相关管理与信访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或咨询、建议。
04
日常生活中个人如何预防娱乐性噪声的危害
远离或减少娱乐性噪声暴露时间远离并减少噪声的暴露时间是防止听力损伤最有效的做法。人持续暴露于85dB(分贝是音量的单位,分贝数越大表示所发出的声音越大)的噪声超过8小时就有可能发生永久性听力损伤。只有远离噪声环境或尽可能减少持续暴露的时间,才能有效预防娱乐性噪声损伤听力。
养成安全用耳习惯 远离娱乐性噪声在现代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养成安全用耳习惯尤为重要。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时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保护听力。使用耳机时要合理控制声音大小和聆听时间,不在地铁等嘈杂环境中用耳机聆听音乐。
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噪声性听力损失通常是缓慢的、进行性的,初期不易察觉,直至严重时,如经常听不清别人说话,或将电视机声音开得很大时才会引起注意,但此时听力损失已比较严重。因此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END来源:泉州公共法律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