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问题本质是提升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
2024年3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成果暨《面向2035年,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下称“战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住建部原部长、该项目负责人汪光焘发表了上述观点。
汪光焘表示,城市交通的基础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鼓励市场主体企业参与,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及游憩等必不可少的人和物的移动需求提供服务,是城市可持续运行的基本保障。
《战略》由国内多位城市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基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论述城市交通与经济、与民生、与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等关系,阐述新时代的城市交通内涵与外延,发展愿景、模式与路径。
《战略》从“四项坚持、三大方向、十项行动”提出了城市交通的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明确了方向。
“四项坚持”即城市交通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以战略的眼光解决现实问题;坚持城市政府的主导地位;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坚持提高居民获得感,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三大方向”包括提升基本生活需求服务水平、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增强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能力。
具体而言,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以限行、限购为代表的机动车调控政策的不可持续问题,《战略》提出未来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对机动车使用需求的调控作用,应坚持公共资源“用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差别化政策和措施,推动形成经济杠杆、碳减排和技术创新手段相结合的机动车综合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体系,推动私人乘用小汽车由购买管理向拥有管理和使用管理并重转变。
在2013年以来我国碳排放增速已经趋于平缓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领域。面对“双碳”目标的实施将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战略》提出,落实“双碳”目标的前提,是能够对城市交通碳排放进行科学核算。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新挑战,客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各交通方式协同不足,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战略》提出,要研究大运量交通出行服务的多元化定价机制,用好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支持多元市场主体企业参与,提高整体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升财务可持续能力。
为推动相关领域科学进步和人才培养,《战略》还建议,设立系列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城市交通大模型、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开发、超大规模网络运行与构建算法等关键问题进行攻关。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