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资金    一个  未来  信息技术  技术  科技  上海  科技创新 

权威答疑:初中六册语文统编教材问题答疑(建议收藏)

   日期:2024-10-20       caijiyuan  
核心提示: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权威答疑:初中六册语文统编教材问题答疑(建议收藏)点击链接:权威答疑:人教社解答教材疑难(七上、八

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权威答疑:初中六册语文统编教材问题答疑(建议收藏)


点击链接:

权威答疑:人教社解答教材疑难(七上、八上、九上)

权威答疑:统编教材常见问题答疑(七下、八下、九下)


七年级上册

1. 问:朱自清《春》中“薄烟”的“薄”,正常读音是什么?

答:正常读音是báo。依据一是“百度汉语”,二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朗读。

独立成词的时候读báo,比如,纸很薄。

在成为合成词的时候,口语化的合成词读báo,比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薄薄”读“báo”;书面语化的合成词和成语读,比如薄()雾。

2. 《〈论语〉十二章》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是“疑惑”的意思吗?

答:综合多方面的论据,《论语》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是“疑惑”的意思

3. 《穿井得一人》中的“闻之于宋君”是被动句吗?

答:“闻之于宋君”这一句,不能当成被动句来解释。古汉语被动句有一种形式,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如《史记·屈原列传》说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这个形式中谓语的后面是不带宾语的,如果“闻之于宋君”是被动句,应该是“闻于宋君”,而非“闻之于宋君”。“闻之于宋君”的“闻”,在语境中指的是“使听到”,即“报告”;“之”,代指这件事。整句话的意思是: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4. 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几个常见疑问

(1)关于“题为”后面用引号还是书名号的问题。过去的出版物,这里经常用引号,统编版教材在这里一律用书名号,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课后“思考探究”一:“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2)关于并列的引号和书名号之间用不用顿号的问题。同样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

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注释1“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注释1“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分别对应国家标准中涉及书名号之间的两种情况,前者不用顿号,后者用了顿号。可以作为帮助读者理解这一规定的实例。

七年级下册

1. 问:《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读还是

答:“骑”表示名词含义(骑的马或其他动物,骑马的人),推荐读为旧读)。

除此处外,八年级上册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骑”字皆照此处理。

2. 问:《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的“裳”,读chánɡ还是读shɑnɡ

答:“裳”字一般只在现代汉语“衣裳”一词中读轻声shɑnɡ古诗文中应统一读chánɡ。如八上郦道元《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八下白居易《卖炭翁》“身上衣裳口中食”等。

3. 问:《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中“行”的读音是什么?

答:推荐读xíng

4. 问:《孙权劝学》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更”权威的读音和解释是什么呢?最新版本的教材上的解释与之前的似乎有所不同。

答:“更”意为“另,另外”。推荐读四声gèng。建议以最新版教材为准。

5. 问:《孙权劝学》中“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怎么解释?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表强调,翻译成'这样,如此'”?

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成“这样、如此”,是全句意译时补充的。

6. 问:《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后半句是否存在语序不当?

答:后半句无表述不当。突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的特征:安静、平和。

八年级上册

1. 问:《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究竟怎么理解?

答:其实这里的“以”有两种常见解释,一个是理解为“此、这”,一个是理解为通“似”。这两个解释都是不常见的,对句意理解的影响也不大,学生了解之后,对未来的浅近文言文阅读价值有限,因此,只要大致了解“不以疾也”的意思就行了。

2. 问:《三峡》中“或王命急宣”的“或”,该理解为“有时”还是“倘若”?

答:对老师来说,“有时”说明是确有其事,“倘若”则更强调假设(也未必就没有其事)。在郦道元生活的时候,控制长江流域的南方政权,首都在长江下游,宣达君命,按照一般之理当从江陵往白帝,因此以解为“倘若”为宜。

3. 刘桢《赠从弟》(其二)中“松枝一何劲”中“劲”,读后鼻音“jìng”。《现代汉语词典》区分得很清楚,作“刚劲有力”讲时读后鼻音。《汉语大词典》的区分相同。“劲”这个多音字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诗作赏析中明确给出了“刚劲”的解释,读音是不难弄清的。

4. 问:《富贵不能淫》中“往之女家”的“之”怎么解释?

答:其实,“往之女家”就是“到了你的夫家”,理解到这个程度即可。“往”是“去”,“之”是“至”,合起来就是“到了”,对初中生,不必要抠得过细。

5. 问:《愚公移山》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中“之”的用法是什么?

答:其实,如果整句理解为“苦于山北道路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那就可以认为“之”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果理解为“苦于山北的壅塞,进出的迂远”,那就可以解为“的”。无论作哪一种“用法”讲,甚至就把它当成表示提顿的助词讲,对句子的理解影响都不大,而所谓总结“之”的用法,在这个阶段还嫌太早。顺便说一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放在一个义项中的,其本质没有什么区别。

6. 《周亚夫军细柳》中“将以下骑送迎”一句,教材不加注释,是因为情况复杂,提示师生不必深究,按照教参的解释即可

7. 《春望》“浑欲不胜簪”中“胜”的读音,应该读第四声shèng。《现代汉语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读第四声,又标注有旧读音为第一声。《汉语大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直接标第四声,《汉语大字典》“胜”只标一个读音,就是第四声。

8. “空乏其身”中的“空”,应该按教材标音读第四声kòng。《现代汉语词典》的区分很清楚,“空乏”作“空洞乏味”讲,“空”读一声;作“贫穷”将,“空”读四声。《汉语大词典》的区分也是这样的。

9. “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应该按教材标音读“zēng。“曾”在这里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

八年级下册

1. 问:《桃花源记》中“桑竹之属”中的“之”怎么解释?

答:跟现代汉语里“之类”的“之”一样。建议不要单独拿这个“之”字出来考学生,没什么意思。

2. 问:《桃花源记》中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有”字,应该怎样理解?

答:从语感上说,把“有”解作虚词也通,而且从同时代的语料中可以找到不少“有汉=汉”的用例。但是,目前没有有力的证据能够排除“有”作为实词的可能性,而且“有”作为实词是常见、常用的用法,如果意义上可以讲通,词法和语法上也无法排除,就可以暂时不考虑其他。

3. 问:《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一句“见”是读xiàn还是jiàn呢?

答:读jiàn

4. 问:《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

答:应该读juǎn

5. 问:《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应该读màn还是wàn

答:应该读màn。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蔓”没有wàn这个读音。读wàn的情况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

6. 问:《小石潭记》中“隶而从之”的“而”表示并列还是修饰?

答:“隶”表示跟随和“从”表示跟随是有差别的,“隶”有仆役、奴仆的意思,这里确切地说应该是“作为仆役跟随着同去”,“隶”是修饰“从”的,所以“而”是表示修饰关系。

7. 问:《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shǔ还是zhǔ

答:shǔ

8. 问:《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冠”的读音,这里用作动词,需要读作四声吗?

答:不读四声,应读guān“峨冠”是“高帽子”,这里活用为“(戴着)高帽子”,只是一种临时的活用,不必改读四声。读四声时,是使用它的固定下来的动词义。

9. 《核舟记》中“八分有奇”和“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ǒu还是yòu

答:“八分有奇”的“有”应该读yǒu,“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òu

10. 问:《核舟记》中“曾不盈寸”的“曾”应该读zēnɡ还是cénɡ

答:应该读zēnɡ。“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只有“曾经”义;而这里的“曾”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样,都是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应读zēnɡ

11. 问:《〈诗经〉二首》中“钟鼓乐之”的“乐”究竟读“”还是“yuè”呢?

答:

12. 问:《虽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应该读qiánɡ还是qiǎnɡ

答:应该读qiǎnɡ。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强”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为“劝勉,勉励”,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ǎnɡ

但读qiánɡ也可以讲通,作“使强大”解释。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ǎnɡ,“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ánɡ。也就是说,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

13. 问:《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的“教”应该读jiāo还是jiào

答:应该读jiāo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āo

14. 问:《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

答:应该读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单位”这个义项下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í”。《马说》来自古书,因此应该读shí

15. 问:《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虽”应该翻译成“虽然”还是“即使”?

答:应该翻译成“虽然”。“即使”表示让步假设,“即使有名马”相当于承认“没有名马”,“即使有千里之能”相当于承认“没有千里之能”。那么到底有没有“名马”?当然是有的。到底有没有“千里之能”?当然也是有的。因此这两个“虽”都不应该翻译成“即使”,而应该翻译成“虽然”。

那么有没有应该翻译成“即使”的例子呢?有。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因为此时说的是水里的情况,“乘奔御风”在这一刻都是不存在的,是让步假设出来的,所以这里的“虽”才应该翻译成“即使”。

16. 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和《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读hēi不押韵,怎么办?

答:不押韵也应读hēi,而不要读或其他读音。有的老师认为读才能与上句“俄顷风定云墨色”“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色”押韵,这是不正确的。

17. 问:《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系”应该读还是

答:应该读“系”读有“挂”的意思,读jì则是“打结、拴扣”的意思。两个宫使应该是把“半匹红纱一丈绫”随手往牛头上一搭一挂就走了,而不会还打个结拴个扣。

九年级上册

1. 问:《沁园春·雪》中“还(hái)看今朝”的“还”,是按字义读“hái”还是按朗读韵律读“huán”?

答:根据它在文中的意思,应该念“hái”。

2. 问:《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还是“醉能同其乐”?

答:这个问题教参中专门做了详细的分析,主旨句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作于同一时期,其中更是直言“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不负“醉翁之意”。

九年级下册

1. 问:《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一句中“降”的读音和意思各是什么?

答:这里的“降”读jiàng,减、退义,“稍降辞色”的意思是稍微将言辞放委婉些。

2. 问: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的“被”怎么读?

答:按照词谱,“被”应为仄声。这里的“被”是覆盖义,读为bèi

3. 问:《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的“怜”字,旧版语文书注释为“爱戴”,统编教科书中为何改为了“哀怜、怜悯”?

答:“怜”没有爱戴的义项。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用“怜”,一定是因为对方有悲惨遭遇。在对方没有悲惨遭遇的情况下,表达“爱戴”的意思,不太可能用“怜”。

4. 问:《送东阳马生序》中“容臭”的“臭”,读xiù还是chòu

答:chòu。《汉语大词典》中“臭(chòu)”字的第二个义项是:香;香气。容臭即香囊。

5. 问:《出师表》中“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教科书中注释为“功效”,整句话怎么翻译?

答:如果直译,可译作: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这一可取得功效之事托付给我。也可意译为: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教学时,教参译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必逐字对应。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正确,具体表述上可适当灵活。

6. 问:《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的”是否应该写作“地”?

答:在现代汉语规范中,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修饰关系用“的”,表示前边的词语是状语用“地”。这首诗作于1917年,为了体现诗歌的原貌,教材保留了“的”的形式

7. 问:八上《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课下注释⑨〔丈夫之冠(guàn)〕中的“冠”读四声,表示“行冠礼”;九下《送东阳马生序》中课下注释⑧〔既加冠(guān)〕中的“冠”读一声,表示“年已二十举行加冠仪式”。此处两个“冠”的意思相同,却有两个不同的读音。为什么?

答:两处意思不同。《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冠”有两个读音:一是阴平,指帽子,为名词。二是去声,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这是个动词。简单地说,用“冠”表示行加冠礼,用作动词,是去声;用“加冠”表示行加冠礼,“冠”在“加冠”中作为名词,读阴平。

8. 问:《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不说”中的“说”是不是应该作“悦”?

答:这里的“说”是个通假字,通“悦”。《论语》中就有过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之前已经出现过这一语言现象,所以教科书中没有加注。

9. 问:《十五从军征》中,“累累”读什么?

答:“累累”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二声,意思是联贯成串貌;一个是三声,表众多貌。这里的“松柏冢累累”,应理解为众多貌,故应读三声lěi

八年级其他具体问题


1.八年级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第五段引文,为什么没有反引号?


回答:按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连续引用的某人话语(或文章)分为几段时,只在引文最后一段使用上下引号,表示引用结束,第一和中间引用段均只使用上引号。这样的用法能够避免读者把一个人的话语(或文章)误认为不同人之间的对话。


2.茅盾的《白杨礼赞》有一句“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原来的教材上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


回答:《茅盾全集》中原文即“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3.《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


回答:应该读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为quán,解释为“弯曲”。此次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审查组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我们删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ǎn。


4.《子衿》中“挑兮达兮”的“挑”注为tāo,《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注为táo。哪个是对的?


回答:这个字读音在不同的辞书中有不同的。教材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


5.《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


回答:应该读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单位”这个义项下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í”。《马说》来自古书,因此应该读shí。


至于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压根儿没有收dàn这个音,把“容量单位”这个义项直接收在shí这个音下,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遥相呼应。追根溯源,“石”这个字在宋代的韵书《广韵》上只记了“常只(zhī)切”这一个音,对应到今天的读音就是shí。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过去放在九年级的议论文单元,现在放在八年级,是否仍应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回答:不应该。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篇文章现在编入演讲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作为演讲的特点。这一点在教师教学用书里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看。


7.《小石潭记》中“隶而从之”的“而”表示并列还是修饰?


回答:“隶”表示跟随和“从”表示跟随是有差别的,“隶”有仆役、奴仆的意思,这里确切地说应该是“作为仆役跟随着同去”,“隶”是修饰“从”的,所以“而”是表示修饰关系。

典型问题8:关于通假字,统编教材的处理与以前不同,能否有个说明?有一些字音,希望能明确究竟应该怎么读。


回答:统编教材不严格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统一以“同”字提示学生“这个字在这里不是它自己”。这是因为通假是个相当复杂的语言现象,很多学者、辞书都会有不同意见,没有必要在教材中求之过确,给学生增加负担。


此外,对通假常有“扩大化”的做法。比如《子衿》中“宁子不嗣音”的“嗣”,有的资料注为“通‘贻’或‘诒’,给、寄的意思”,而教材注“嗣”为“接续,继续”,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一般来说如果本字可通,就不采取通假的解释。


古诗文中的一些字的读音,简要回答如下:


1.书中多次出现的“骑”,最先出现应在七下《木兰诗》,应该读作“qí”。《现代汉语词典》标注,有些义项“旧读‘jì’”,但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都读“qí”。《汉语大字典》只标“qí”一个音,《汉语大字典》“jì”音下只有一个姓氏义项,其他义项都读“qí”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裳”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除了一个只在“衣裳”中出现的轻声“shang”外,只有“cháng”一个读音,应该读作“cháng”。《汉语大字典》也只有一个读音“cháng”。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裳”的意思不是“下衣”,而是“泛指衣服”(《汉语大字典》义项2,例句即课文句子),因为泪水只打湿下衣不合情理。《现代汉语词典》把“裳”只解释为“下衣”,是将词义缩小了。


3.“浑欲不胜簪”中“胜”的读音,应该读第四声。《现代汉语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读第四声,又标注有旧读音为第一声。《汉语大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直接标第四声,《汉语大字典》“胜”只标一个读音,就是第四声。


4.“松枝一何劲”中“劲”,读后鼻音“jìng”。《现代汉语词典》区分得很清楚,作“刚劲有力”讲时读后鼻音。《汉语大词典》的区分相同。“劲”这个多音字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诗作赏析中明确给出了“刚劲”的解释,读音是不难弄清的。


以上这些读音,按照现代汉语的常见读音读即可。


5.“空乏其身”中的“空”,应该按教材标音读第四声。《现代汉语词典》的区分很清楚,“空乏”作“空洞乏味”讲,“空”读一声;作“贫穷”将,“空”读四声。《汉语大词典》的区分也是这样的。


6.“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应该按教材标音读“zēng”。“曾”在这里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主要意思是“曾经”。具体可以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其他具体问题






1


“明灭可见”的“见”

有的老师根据教材注释中的译文“时隐时现”,认为应读xiàn,这是不正确的。“明灭可见”和“时隐时现”不是字字对译的关系,“明灭”就是“时隐时现”,“可见”就是“可以看见”,“可见(xiàn)”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2

“椎髻仰面”的“椎”

       

“椎”,读zhuī指“椎骨”;读chuí指捶击工具(即“槌”),引申为“打击”等义。在古代汉语里,后者的应用更广泛;但在现代汉语里,读chuí的意义已由“槌”“捶”等字承担,只在“椎心泣血”这样的成语里保留chuí的音义。“椎髻”即“棒槌一样的发髻”而非“椎骨一样的发髻”。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中,chuí属于“椎”的非常见读音,应当加注,否则容易造成误读;目前教材失注,应当在修订时补上。




《礼记》二则



3


“然后能自强也”的“强”


此字应读qiǎnɡ,但读qiánɡ亦通。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强”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为“劝勉,勉励”,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ǎnɡ。但读qiánɡ也可以讲通,作“使强大”解释。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ǎnɡ,“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ánɡ。也就是说,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





8



“教学相长”的“教”



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āo。




《马说》




4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祗”


“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zhī的读音,意为“恭敬”;但在古代也常用来表示“仅仅,只”这个意思,在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又写作“祇”“衹”“秖”“秪”,无论写作哪种字形,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均读zhǐ。而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五个字的音义做了更为明确的区分:“祗”仅读zhī,意为“恭敬”;“祇”有两音,读qí意为“地神”,读zhǐ则是“只”的异体字;“衹”“秖”“秪”均只读zhǐ,“衹”是“只”的繁体字,“秖”“秪”均为“只”的异体字。一些简化字的语文教材或一般读物中使用了“祇”或“衹”,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因为“祇”“衹”读zhǐ时并非通用规范汉字,用这两个字不如直接用“只”。




《唐诗二首》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

《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

此字应读hēi而非hè或其他读音。有的老师认为读hè才能与上句“俄顷风定云墨色”“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色”押韵,这是不正确的。“色”和“黑”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是同韵的;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来不押韵,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古今变化所致。汉语古今音的差别是普遍的、确定的历史事实,我们用如果遇到今音读来不押韵的地方都要强行改读以求“叶(xié)韵”,将改不胜改;个别韵脚读所谓“古音”,而全诗又读今音,更显得不伦不类,平添麻烦和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原则上仍应统一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遇到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告诉学生这是汉语古今音演变的结果即可。有的地区也可以尝试用方言来读。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文言文中读音的判定,如果教材语焉不详而师生确实又有了解的需要,除了咨询教材编者外,还可以求助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比较权威、可靠的工具书,但不要轻信一般的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现在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迷信教辅,或是上网随手一搜就轻下结论,而缺少查阅工具书的意识。这种倾向是需要警惕的。


                                             转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人新建微信群“山东统一中考语文共享群”,免费加入。群内共享语文学习资料。群规:不准发广告及敏感信息,违者清群。有意者请加微信zx13964262158申请加入。另有“青岛初中语文资料共享群”“济南初中语文资料共享群”两个群,分别侧重青岛、济南地区,想要加入者可以单独注明。


新学期开学大礼包系列资料链接:

备课资料:七上、八上、九上语文教案与课件

校历:24—25学年度第一学期青岛地区校历(可下载打印)

欣哥课件:九上语文课件汇总(建议收藏)

欣哥课件:九下语文课件汇总(建议收藏)

资料汇总:八上语文资料汇总

资料汇总:七上语文资料汇总

近期重要资料汇总:

试题资料:七上《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30套

试题资料:部编七上语文教材课外诗歌鉴赏考题15套

试题资料: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及课外诗歌鉴赏考题37套

试题资料:八上语文诗歌鉴赏考题93套

微课视频: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法指导2节

微课视频:八上语文学法指导2节

微课视频:九上、九下语文学法指导4节

电子课本:24秋季统编版七上语文教材

备课资料: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与课件

备课资料: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与课件

备课资料:部编版九下语文教案与课件

备课资料:部编版九上语文教案与课件

微课视频:七上第一单元导学2节

欣哥课件:我的白鸽

欣哥课件:往事依依

微课视频: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情感

微课视频: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微课视频:非连文本阅读及答题指导3节

备战25山东统一中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探究及习题汇总(第二版)

试题资料:24山东中考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题资料:24山东省统考语文样题及答案

考试研究:应对山东统一语文中考,青岛地区应做好哪些准备



备战25山东语文统一中考系列: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诗歌鉴赏精选51篇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诗歌鉴赏精选44篇

备战25山东统一中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探究及习题汇总(第二版)(建议收藏!)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对联题精选22道

资料汇总:标点符号的用法(建议收藏)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标点符号题精选40道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分类默写题精选52道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分主题诗文默写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表达得体与口语交际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语言运用的五大题型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2023各地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精选44篇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2023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精选18篇(建议收藏)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看图表达题精选53道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句式特点,中考现代文阅读这样考查

试题汇编:朗读语气与朗读重音

备战山东语文统一中考:材料引导型作文题目15道


欣哥课件:部编6册初中教材生字词成语复习

欣哥课件:图文转换练习题(建议打印使用)

欣哥课件:部编12部必读名著复习


试题汇编:2023全国各地作文题112套

考场真题:2023山东16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中考作文:山东省16市2022年中考作文题汇总

备战中考:2022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目精选49套

青岛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2012—2020含范文)

试题汇编: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汇编(建议收藏!)



备战2024青岛中考复习系列


考题汇编:九上九下基础知识,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九上九下诗意理解,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九上九下名著阅读,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九上九下文言文阅读,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八上基础知识,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八上诗意理解,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八上名著阅读,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八上文言文阅读,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七上基础知识,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七上诗意理解,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七上名著阅读,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考题汇编:七上文言文阅读,青岛各区期末考试这样考查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大城小树(2020青岛中考标准答案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春》散文三篇(2022青岛中考标准答案版)


欣哥课件:青岛中考现代文阅读四大考点及答题技巧点拨

试题分析:20——23青岛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建议收藏!)





考场真题:2023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49套(建议收藏!)


试题汇总:青岛、济南地区历年中考语文试题、一模二模语文试题汇总(建议收藏!)


青岛地区23—24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小学校历(可下载打印)


教学研究:关于中考语文总复习策略的思考


教学研究:关于青岛中考备考的几点思考


教学研究:中考语文复习,要刷题,但不要盲目刷题


教学研究:语文考试,要谨防“滑铁卢”


教学研究:语文阅读与写作,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考试探究:青岛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七大考点及习题精选(建议收藏!)


欣哥电子书:现代文阅读精选70篇(青岛地区)


试题资料:2022、2023青岛地区一模二模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22套(建议收藏!)



开学大礼包: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老资料库


开学大礼包:八下语文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开学大礼包:七下语文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习题资料:青岛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精选(建议收藏!)


欣哥电子书:文言文阅读精选70篇(青岛地区)


欣哥电子书:非连文本阅读精选30篇(青岛地区)




欣哥资料:2024青岛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新资料




考试研究:2021青岛中考作文阅卷分析(课件版)


阅卷心得:2022青岛中考作文阅卷心得体会


欣哥课件:以考定教,有的放矢——谈近3年青岛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试题资料:青岛地区21年22年一模二模语文试题20套


考场真题:济南各区23—24第一学期期末七八九年级语文试题汇总


考场真题:23—24第一学期期末青岛各区七八九年级语文考题及答案


考场真题:2023青岛地区一模二模语文试题14套


考场真题:2023济南地区一模二模三模语文试题23套


微课视频:初中语文微课视频汇总(建议收藏!)


欣哥资料:青岛中考诗文默写背诵宝典(建议背诵打印)


电子书:语文中考总复习之专题练习




欣哥课件:九下语文课件汇总(建议收藏!)

期末复习:七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期末复习: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微课视频:初中语文微课视频(建议收藏!)

欣哥资料:2024青岛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链接材料:

2024年日历(可下载打印)


链接材料:

中考真题:《曹刿论战》35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邹忌讽齐王纳谏》21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陈涉世家》13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出师表》36套(建议收藏!)

考场真题:青岛地区中考文言文阅读题(2015—2023)

考场真题:青岛地区历年中考非连文本阅读考场真题(2020—2023)

考场真题:青岛地区历年中考诗意理解题(2015—2023)

中考真题:《鱼我所欲也》13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唐雎不辱使命》10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送东阳马生序》37套(建议收藏!)


欣哥课件:九上语文课件汇总(建议收藏)

复习资料:七上语文期中复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复习资料:八上语文期中复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资料汇总:九上语文期中复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19—22青岛中考语文试题(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2023青岛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中考真题:2023青岛中考全科试题

中考真题:2023青岛中考语文试题(建议收藏!)

考场真题:2020青岛市九上期中抽测语文试题(电子版)


考场真题:九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9套(建议收藏!)

知识梳理:九上语文生字词及成语(建议收藏!)

名著梳理:《水浒传》120回情节内容概括(建议收藏!)

中考考点:《水浒传》七位主要人物性格及重点情节概括(建议收藏!)

中考考点:《简爱》内容梗概

备战中考:2022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精选79套(建议收藏!)

中考探究:2021各地中考名著阅读真题精选48套

中考备战: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分类精选87道

中考研究:中考名著人物形象的四个考查角度


链接材料: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图片版)

备战中考:2022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精选79套(建议收藏!)

中考探究:2021各地中考名著阅读真题精选48套

中考备战: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分类精选87道

中考研究:中考名著人物形象的四个考查角度


链接材料:

名著读书卡片:《水浒传》

中考考点:《水浒传》主要故事情节

名著导读:《水浒传》

备战中考:2022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精选79套(建议收藏!)

中考探究:2021各地中考名著阅读真题精选48套

中考备战: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分类精选87道

中考研究:中考名著人物形象的四个考查角度

中考真题:《艾青诗选》考题8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水浒传》中考题25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儒林外史》考题18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简爱》考题21套(建议收藏!)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岳阳楼记》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知识梳理:《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

中考真题:九上九下诗歌理解与鉴赏考题59套(建议收藏!)

考场真题:2022九上期中考试

重磅消息:2024山东统一中考语文150分!

中考真题:《岳阳楼记》考题30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醉翁亭记》考题34套(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湖心亭看雪》考题5套(建议收藏!)


链接材料:

开学大礼包:七上语文学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开学大礼包:八上语文学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开学大礼包:九上九下语文学习资料汇总(建议收藏!)

资料汇总:满分作文的样子(建议收藏!)

假期预习:新初一假期预习及微课视频(建议收藏!)

假期预习:新初二假期预习资料及微课视频(建议收藏!)

假期预习:新初三语文假期预习资料及微课视频(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2022青岛中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版)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2021青岛中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版)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2023济南中考语文试题(建议收藏!)

中考真题:2023枣庄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中考真题:2023威海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济宁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聊城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临沂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烟台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滨州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东营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潍坊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菏泽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真题:2023淄博中考语文试题

试题汇总:2022山东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建议收藏!)


试题资料:青岛地区历年语文中考题(2014——2021)建议收藏!

试题资料:济南市历年语文中考题(2011——2022)建议收藏!

试题资料:2023济南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5套

试题资料:2023青岛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5套

试题资料:2023济南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九套

试题资料:2023青岛地区一模试题9套

试题资料:2023济南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九套(WORD版)

中考题库:2022全国各地语文中考题分类汇编(建议收藏)

欣哥资料:初三全年教学资料(汇总帖)建议收藏!







本文地址:http://www78564.xrbh.cn/kuaixun/5095.html    迅博思语 http://www78564.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快讯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二维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