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资金  一个    未来  信息技术  技术  科技  上海  科技创新 

在三秦大地看中国巨变

   日期:2024-10-11       caijiyuan  
核心提示:当我们的视线穿越历史长河,回望这辉煌的75载岁月,会看到一个怎样的陕西?一座座大山,从昔日的荒凉中苏醒,披上了绿意盎然的华

当我们的视线穿越历史长河,回望这辉煌的75载岁月,会看到一个怎样的陕西?

一座座大山,从昔日的荒凉中苏醒,披上了绿意盎然的华服。

一条条“黑臭河”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公园。

陕西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关系自身发展质量,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三秦儿女切实担负起守护中华民族祖脉、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责任,以勤劳为笔、汗水为墨,在三秦大地上绘制出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画卷。

这幅画卷,记录了陕西的美丽转变,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陕西实践。

牢记“国之大者”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春日,秦岭山脉草木蔓发、生机勃勃。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指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陕西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动态排查整治“五乱”问题。2019年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4年出台《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常态长效加强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森林修复、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秦岭范围内建成各类保护地116处,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省内7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类型。

久久为功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盛夏的牧马河,碧波轻摇,波光粼粼。作为汉江支流,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在这片水域上空,成群的朱鹮翩跹起舞。在西乡县峡口镇的牧马河畔,素有“东方宝石”盛誉的朱鹮找到了理想的栖息之地。

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供水量占总调水量的70%,也就是说,受水地群众喝的每10杯水中,有7杯来自陕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浇灌着北方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命脉,滋润民众的心田,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累计调水645亿立方米,为沿线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而被称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汉济渭工程,更是实现了长江与黄河在关中大地的历史性“握手”,每年可为关中平原输水15亿立方米,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坚决扛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政治责任,统筹抓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不断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扎实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力守好水质安全底线。1.97万名河湖长及众多志愿者成为全省河流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汩汩清水是最好的见证: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10年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

随着水源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如今,陕西境内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700余只,朱鹮栖息地面积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以上。这一濒危物种种群的复壮,成为陕西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秋收之际,走进平利县蒋家坪村,阵阵茶香扑鼻而来。

“大家一定想不到,几年前,这里交通闭塞,出行都成问题。”茶业创业者胡学琴正在直播间向观众讲述当地因茶兴业的发展故事。

2020年4月,在平利县蒋家坪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蒋家坪村的乡亲们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如今,大山深处的蒋家坪村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走上了“茶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果只是停留在生态环境好,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让高颜值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通过生态价值的转换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才更具有生态文明的意义。

过去,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了陕西不少地方的发展。如今,陕西各地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山川披绿、林海生金。在汉阴县月河川道,万亩富硒水稻田经济效益良好,“富硒经济”让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在安康瀛湖,3万多口养殖网箱被清理,400余户渔民上岸发展生态产业,水更清了、景更美了,游客也纷至沓来……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群众搭上了致富快车。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记者 南楠)

本文地址:http://www78564.xrbh.cn/kuaixun/4717.html    迅博思语 http://www78564.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快讯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二维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