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提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引发了上海代表的共鸣和讨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和创新;新时代十年里的伟大变革,离不开科技、人才和创新。只有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教育是根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专门章节谈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引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代表的高度关注。“作为高校的同志,我对科教兴国、人才支撑有着更深的感受和体会。”
在杨振斌看来,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共同支撑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而三个“第一”也有着内在联系,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第一资源。而人才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育。因此,“三个‘第一’的落脚点,可以概括为‘教育是第一根基’。”
杨振斌认为,高校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要着力培养优秀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合适的、最好的教育。要作出科研贡献,胸怀“国之大者”,做好有组织的科研,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人才成长生态。
他还特别提到,要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老师来影响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强的“四个自信”。“本科生一年招4000多名,一个具有更高政治追求、具备‘四个自信’的毕业群体,与一个浑浑噩噩的4000人的群体相比,将来对国家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效应也是不一样的。”
报告里提到,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杨振斌认为,“上海担负着特有的功能定位,打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发挥上海的优势和作用。这当中,所有在沪高校都要积极发力。”
杨振斌表示,要增强高校发展的动力。要向改革要动力,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学校发展;要向学科交叉要动力,学科的交叉领域往往是创新的“富矿”,易于产生新的突破,为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要向环境要动力,创造更有利于踏踏实实搞研究,心无旁骛做学问的环境,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打造新力量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代表反复阅读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章节,薄薄三页纸上,画满了红线和标注。
在陈杰看来,将教育、科技、人才三项重要工作放在一起通盘考量,作为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出这三者的重要地位,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大学都应承担起使命担当。
他认为,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完整、便于融合交叉、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集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等综合优势,应该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几天,上海代表团学习讨论报告,陈杰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报告中的话给了他很多启示。
他认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要干“五件事”。
首要的是瞄准前沿的基础研究,这是抢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基础研究既包括纯理论的科学研究,更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工程中科学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要鼓励自由探索,更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组织的集中攻关。
其次要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尤其是交叉研究基地平台,“以基地平台为依托,凝聚团队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学科交叉,促进协同攻关,引领创新发展”。
第三件事是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
第四件事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等学校要主动为产业现代化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产业范式变革,而产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利润,又反哺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第五件事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型大学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全过程谋划、指导和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聚一支以顶尖科学家为核心,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队伍。
区域有沃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强调,令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代表感到兴奋,又深深认同。闵行坐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重量级高校,两院院士占全市40%,高层次人才引进占全市四分之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10%,约是上海全市均值的2.5倍。
人才高地,助力闵行成为经济强区。闵行不仅拥有航天、航空、船舶等国之重器,也拥有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紫竹高新区等一批知名产业园区,创新链和产业链叠加带来的吸附力,让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不断在闵行云集。“闵行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根本在人才,核心在人才,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报告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这些提法,都令人振奋。
陈宇剑谈到,吸引人才,关键是提供施展才华的沃土、加速成长的路径、近悦远来的环境。一方面,借助各类研究机构、企业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构筑起引才聚才的“强磁场”,让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类人才在区域发展中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另一方面,要探索高校、企业、园区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塔尖”更尖、“塔身”更强、“塔基”更实的人才结构。此外,要营造良好环境,打造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人才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闵行要下好人才‘先手棋’,努力建设高端人才高度集聚、人才环境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空前活跃、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全国及上海塑造人才比较优势作出闵行贡献。”陈宇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