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曾经的三流“选手”,如今斩获200亿订单,技术转让是双刃剑么? - 文章中心
原创曾经的三流“选手”,如今斩获200亿订单,技术转让是双刃剑么?
2025-08-09

200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足以激起任何军工企业的强烈关注。印尼的48架、沙特的100架战机订单,土耳其KAAN隐身战机的销量正在飞速增长,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

然而,令人更为震惊的是,曾经在航空工业中处于“第三流”地位的土耳其,竟然在短短两年内跃升为全球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第四大五代机出口国。

这一成绩的背后,有一个关键因素——巴基斯坦从中国学到的那套枭龙生产线经验。通过一纸技术转让协议,巴基斯坦的做法竟然让200亿美元的订单流向了他国。

军工行业的震动消息总是来得出人意料。2025年6月12日,印尼国防部长在雅加达的Indo Defence展会上与土耳其签订了48架KAAN战机的采购协议,总金额约为100亿美元。这一合同不仅包括了战机本体,还涉及在印尼本地建立部分总装线和相关的技术转让内容,令整个东南亚的军工界都为之侧目。

沙特方面的动作更为迅速。早在2025年1月3日,沙特就宣布有意购买100架KAAN战机,到了2月,预付款已经到账,合同总额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一五代机采购项目。

这些订单原本是中国歼-35E外贸型潜在客户的机会。自2018年歼-35E首次亮相以来,沙特和印尼都曾多次派出代表团考察中国方案。然而,最终这些国家却转向了土耳其,公开的理由是“交付更快,价格更低,本地化程度更高”。业内人士则清楚地知道,真正的推动力,正是巴基斯坦提供的成熟生产体系。

土耳其从零开始,到成为隐身战机的出口大户,仅仅用了24个月。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逆袭故事,背后有着巴基斯坦的深刻影响。土耳其从巴基斯坦的卡姆拉工厂学到的完整生产工艺,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制造飞机,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推销飞机。

当技术转让与利益博弈、盟友关系与商业竞争碰撞时,这场200亿美元的竞争背后,中国军工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可想而知。

根据欧洲防务市场分析机构IISS的最新报告,2024-2025年度全球隐身战机的出口总额已经突破450亿美元,亚洲和中东地区的买家贡献了超过60%的份额,而土耳其在其中的占比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这一切的转折要追溯到18个月前的一个关键时刻。2023年中期,土耳其TF-X项目遭遇了技术瓶颈,关键系统依赖进口,量产时间表一度遥不可及。在这一时刻,巴基斯坦与土耳其签署了一份为期18个月的联合开发协议,虽然这份合作协议看起来平凡无奇,但却改变了整个军工格局。

巴基斯坦的核心工程师团队立即前往安卡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还包括了从中国学到的完整工业生态系统。从气动布局的优化、模块化组装,到测试流程和质量控制,这些在枭龙项目中验证过的成熟经验,为土耳其的KAAN项目提供了巨大帮助。

联合工厂的方案迅速落地,借用卡姆拉现有的生产设施,极大地缩短了KAAN战机的研发和生产周期。2024年2月21日,KAAN的原型机成功首飞,仅仅三个月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自视察了生产线,土耳其国防部公开宣布,首批20架KAAN将在2028年交付自用部队。

这一承诺令所有人震惊,因为一般情况下,从战机首飞到量产,通常需要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土耳其能够承诺在3年内交付首批战机,得益于巴基斯坦的技术加速支持。

国际媒体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巴基斯坦“枭龙经验”的全面导入,土耳其绝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五代机的量产。

巴基斯坦不仅分享了技术,还分享了经验——如何与客户谈判、如何设计交付方案、如何提供售后服务。这些看似简单的商业操作,实际上是军工出口中最为关键的竞争力。通过枭龙项目积累的经验,巴基斯坦帮助土耳其在军工出口的道路上避免了许多弯路。最终,土耳其能够提供的,不仅仅是战机本身,更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军工市场就像是一块巨大蛋糕,刀子更快的人能分到更多。土耳其的“刀子”磨得比预期的更加锋利,迅速占据了印尼和沙特市场,令所有人感到惊讶。

印尼的选择尤其令人意外。印尼空军长期依赖的俄制苏-27/30和美制F-16,面临着零件供应困难和技术升级瓶颈,恰恰是枭龙战机的理想客户。虽然印尼曾评估过枭龙,并派出军官前往巴基斯坦考察,但最终选择了KAAN战机。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价格差异,更多的是面子、技术和话语权。土耳其不仅承诺在印尼建立零件生产线,还表示未来有意联合出口到第三国。这让印尼不仅仅是在购买飞机,更是在进入一个全球防务合作的圈子。

沙特的考虑则更为复杂。由于美方的F-35出口限制,沙特急需寻找更多的武器供应来源。土耳其KAAN战机的隐身设计、与中东地区的兼容性,以及灵活的本地化合作模式,正好满足了沙特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地缘政治和宗教认同也影响了沙特的决策。土耳其作为穆斯林世界的重要国家,其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共鸣,为其赢得了沙特的青睐。

这一波竞争导致中国的歼-35E战机的国际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沙特、印尼、埃及等传统客户纷纷转向土耳其,造成歼-35E的外贸订单大幅减少。

这一结果,不仅仅是200亿美元的订单损失,更是全球军工市场话语权的转移。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记重击。技术可以分享,但利益必须争取;如果客户没有抢到,订单就会被别人抢走。

未来几年,谁还会记得“联合研发”的初心?谁还会重视“兄弟国的情谊”?当合同签下的那一刻,所有的情面早已飘散,只剩下冷硬的合同和货款落地声。

技术输出永远不是单行道。就像教孩子游泳,不能指望他永远待在浅水区。关键在于,当他游向深海时,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技术转让,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战略伙伴关系、提升盟友的自卫能力。卡姆拉工厂的枭龙生产线,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首次对外输出的完整系统工程。巴基斯坦不仅获得了发动机装配、航电集成、雷达升级等全流程能力,还积累了出口、维护、升级等经验。

然而,巴基斯坦所分享的这套体系,超出了中国当初的预期。在土耳其的应用下,这套经验帮助其大幅缩短了KAAN战机的研发和生产周期。如今,KAAN项目本地化率已超过60%,但核心部件如发动机和AESA雷达仍然依赖于美国供应。

联合工厂模式大大降低了土耳其单机成本,使其报价远低于美俄中三国的外贸型号,这成为吸引中东和东南亚客户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工程师参与KAAN的整机测试,也为枭龙后续的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但长远来看,核心技术的外泄促使土耳其崛起,给中国军工产品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这种模式也可能被其他国家效仿,一旦每个技术受援国都成为新的竞争者,那么技术输出的战略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问题的核心在于,早期的技术转让缺乏长期的战略考虑和精细的管控。未来的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