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九变调研室」。
2022年的最后几天,塞尔维亚那边终于传来一个好消息:科索沃当局释放了被逮捕的塞族警察,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也取消了该国武装部队最高级别战备状态。这意味着局势暂时得到缓解。
谁能想得到,这次点燃巴尔干火药桶的导火索,竟然只是一块车牌。
科索沃当局要求塞族聚居的普里什蒂纳地区,在2022年11月1号前,将塞尔维亚的汽车牌照更换为科索沃车牌。逾期未登记的车辆会被没收归“国有”。当地的塞族警察拒绝执行这道命令。12月10日,科索沃当局拘留了塞族警察。当地塞族人便在科索沃北部设立了路障,在高速公路上执勤,与当局警方发生冲突。
现在,被抓的警察放出来了,战争暂时打不起来了。但问题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科索沃依然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塞尔维亚的头顶,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来。
塞尔维亚是一个命途多舛、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国家。它在二战后经历过5个国家形态,分别是1946-1963年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1992年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六兄弟分家,到2003年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联盟;2003-2006年则是松散的塞尔维亚—黑山。2006年,最后两个也掰了,独立为塞尔维亚共和国。
每一次分裂,都伴随着一场又一场悲剧。
塞尔维亚的惨烈命运,可能和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这里是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部,是连接欧洲和亚洲,中东和非洲的陆路必经之地,被称作欧洲的十字路口,历来都是各方角力的重要区域,列强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争我夺打出狗脑子。一战后南斯拉夫终于得以独立建国,之后又在政策上接二连三的犯错,一步错,步步错。
如今的塞尔维亚虽然是我们的好朋友,是中欧陆海快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我国“16+1合作”框架下的重要支点国家之一。但我们对塞尔维亚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变革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今天,我们就给现代塞尔维亚的历史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内容比较多,分上下两期。喜欢的朋友还拜托大家点赞关注支持,谢谢大家。
下面,我们上集正片开始。
南斯拉夫,顾名思义,就是南方的斯拉夫人。东斯拉夫有著名的俄白乌,西斯拉夫有波捷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而南斯拉夫的民族成分就复杂多了,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波斯尼亚人,马其顿人和保加利亚人等等。
为什么会被分得这么细,和历史上南斯拉夫长期被域外帝国统治有关。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统治,他俩也是南斯拉夫的两大主体族群。另一支巴尔干西北部及沿海地区的部族,没有被奥斯曼统治,但轮流被法兰克王国、东罗马、奥匈帝国统治的,变成了克罗地亚民族。还有一支族群,在巴尔干北部,几乎全在内陆的,长期受奥匈帝国统治的,在近代成为了斯洛文尼亚人。还有一支,在奥斯曼征服前被保加利亚统治,但又不是保加利亚人,他们变成了马其顿人。还有一支,在奥斯曼征服期间没有完全被其征服不停反抗的,变成了黑山人。还有一支,在奥斯曼统治期间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波斯尼亚人。
各位,是不是已经晕头转向了?其实他们原本都是同一个祖先!南斯拉夫就这么大的一点土地,比广西大了一丢丢,民族矛盾会闹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它不像东斯拉夫有个大鹅,南斯拉夫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大统一的帝国存在过,只能被一个个列强走马换灯一般轮番欺凌,民族也在各个列强的统治下分裂了,这块土地也碎的不成样子
19世纪30年代,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第一次提出,南部斯拉夫各族,应该实现社会和文化的统一。但是当时,南斯拉夫的土地,要么在奥匈帝国手里,要么在奥斯曼帝国手里。只有等到一战结束,两大帝国轰然倒塌,南斯拉夫的所有民族才获得了独立。
当时南斯拉夫各族的民心,是想过大家庭生活的。1918年12月,南斯拉夫委员会宣布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然而,这个王国自诞生之初就埋下了祸患。因为塞尔维亚王国是唯一在一战前就独立的国家,他无疑是最强势的。因此新国家的政治体制也跟着塞尔维亚走向君主制,这就导致塞族在政治、经济上拥有绝对权力,引起了斯洛文尼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的不满,而克罗地亚族的政党干脆开始奉行自治。
1928年,亚历山大一世国王放弃君主立宪,实行君主专制,他把火车一样长的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并将33个省改为9个省,此举本意是想加强民族间统一、打破塞克两民族分歧的僵局。但他并没有解决各族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根源。塞族和克、斯等民族的对立已成定局。
30年代后期,南斯拉夫的前途出现了转机,南斯拉夫共产党崛起,他们通过民族解放和反法西斯运动,建立社会主义联邦制的国家,用政治信仰高于民族主义的原则来缓解民族矛盾。
根据《雅尔塔协议》,巴尔干地区各民族解放委员会,在铁托的领导下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此联邦由六个共和国组成,分别是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黑山及马其顿。在所有共和国中,塞尔维亚在地理位置、政治军事都具有明显优势,为了让塞尔维亚看上去稍微不那么强势一点,铁托便将其境内的科索沃及伏伊伏丁那划为自治区,但这一举动却为日后内战、国际制裁埋下祸根。
南斯拉夫建国初期,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前进。意气风发的南共领导甚至考虑了邀请保加利亚建立“巴尔干联邦”,甚至主张跨越斯拉夫族边境邀请周边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加入“巴尔干联邦”。
但是,南斯拉夫的这种积极进取的姿态,无疑会让苏联高度警惕。原本,南斯拉夫与苏联是非常亲近的,但此后苏联持续对南斯拉夫执行渗透颠覆计划,再加上南斯拉夫的外交权受制于苏联等多重原因,两国彻底离心。
1948年,南斯拉夫拒绝出席共产情报局会议,然后与苏联正式决裂。苏联不仅在政治外交上孤立南斯拉夫,同时施以经贸封锁,使南斯拉夫的经济建设计划无法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巴尔干联邦”自然成了泡影。南斯拉夫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该如何走出苏联模式,建立“第三条路”。
1948年至1950年间,南斯拉夫领导人之一的卡德尔提出社会主义自治的模式。分三阶段,分别是1950-1963年的工人自治、1963-1970年代初的社会自治以及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初的联合劳动。
什么叫工人自治?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属于社会共同体,但控制权由工人委员会所有,工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管理者。这个模式起初是有效果的,1953年—1963年是南斯拉夫的黄金十年。年均工业产量成长率12%,消费也急剧成长,经济指标名列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之前。
但这种模式背后隐含着高贸易赤字、过度投资、劳动生产率低等隐忧,而且我们都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50年代的工人自治塑造出新的经济社会关系,又将再度影响南斯拉夫的政治变革。
1963年4月,南斯拉夫联邦议会通过第二部宪法,贯彻社会主义自治,将经济调控权下放至各共和国,给予共和国更多的自治权,特别是在经济上的自治权。
这就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而且从60年代中期起,南斯拉夫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非国家主义”、“非政治化”等内容,即减少党和国家对经济事务的控制和干预。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党政干部政策。比如“轮换制”,保证在每次选举时都更新党委会,把干部轮换一批,更新率超过四分之一。再比如“非职业化”,把更多的政治职务交给非专职人员担任,以削减全脱产党员干部的数量;鼓励干部在任期届满后返回原工作单位,以减少专职干部的数目。
为此,南斯拉夫在1967年对联邦政府和各共和国政府领导人进行了大换班。起初,这些改革的确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很深的隐患。比如党委会成员的不断更换,容易导致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缺少经验;实行限制任期后,许多干部就开始谋求调到别的岗位任职,或在党和政府部门交换主要领导职务,最后结成朋党;不让身兼数职,有的人就谋求成为议员或终身干部。
干部的种种乱象,使得国家机器快速陷入官僚主义,无暇应对改革年代里产生的一些反常现象,比如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加盟共和国之间、共和国和自治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工人罢工和学生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西方渗透愈演愈烈等等。这一切,最后都变成了南联邦解体的原因。
七十年代,南斯拉夫中央权力逐渐分散。当时,南斯拉夫的政治改革者,决定更深入的进行体制改革,动作还是集中在去中央集权化上,连带着经济权力也分散,埋下日后经济改革失败的祸根。这种情况,在1974年的宪法通过后更加严重。其中,在立法与国家安全上,全面削减联邦职能并扩大各共和国权限,而且还把自治省的地位,提高到同加盟共和国几乎一样的地步。这就把塞尔维亚给坑惨了,科索沃及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在联邦的地位大大提高,算是给后来挖了一个大坑。而每个共和国也开始具有国家性,在联邦事务上,加盟共和国之间商量着办事,把联邦中央给架空了。
进入80年代以后,南斯拉夫联邦的改革彻底失败,举国面临政治失控、经济无政府化、民族矛盾加剧。最终它没能逃过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在1991年6月正式解体。隔年,最后两个兄弟——塞尔维亚和黑山搭伙过日子,一起组建了南联盟,并对外宣布愿意承担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国际义务。
对塞尔维亚来说,一个充满苦难的新时代开始了。
1990年12月,塞尔维亚举行了第一次多党制选举。当时,塞尔维亚有主要几个政党势力:第一个是以德库斯科维奇为首的塞尔维亚复兴党,这个党顾名思义,就是民族主义的政党;第二个是以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塞尔维亚社会党,前身就是塞尔维亚共产党;第三个是以瓦西斯拉夫塞塞尔为首的塞尔维亚激进党。最后,米洛舍维奇当选总统,后就任南联盟总统至2000年,有效统治南联盟长达11年。
南联盟的情况非常特殊,因为在绝大部分前社会主义国家,前身为共产党的社会党,基本都会在选举中一败涂地,但塞尔维亚却不同。在1992-1995年间,米洛舍维奇所带领的塞尔维亚社会党,有效控制联邦及共和国的议会席次。比如1992年议会总共138席,塞尔维亚社会党与其盟友黑山社会党就占有81席。历次议会选举,社会党都能基本占压倒性优势。这是因为东欧剧变时,塞尔维亚社会党的前身塞共,在联邦经济改革中以扩张性财政政策获得成功,深受人民爱戴。
但对于米洛舍维奇来说,总统是一份不堪重负的工作。他上任之初,就遭受三大冲击:南斯拉夫解体、三大内战与随之而来的国际制裁。
首先,南联邦解体,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难兄难弟。这意味着,过去塞尔维亚所仰赖的经济——关税同盟与贸易市场遭受破坏与中断。财政上,税收减少而财政赤字增加;贸易上,从前的兄弟们纷纷搞贸易壁垒与关税,塞尔维亚失去便宜的原料进口及广大巴尔干市场;在吸引外资上,因为市场缩小与政治动荡使外国投资率直接下降。总之,这场解体导致南联盟gdp下降了25%。
接着就是90年代初期的一连串武装冲突,也对南联盟造成极大伤害。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塞尔维亚和今天的俄罗斯有点像。俄罗斯族遍布前苏联的每一个加盟共和国,而塞族人的聚居地,也遍布了南斯拉夫的每一个加盟共和国。偏偏塞尔维亚的实力和俄罗斯比起来天差地别,根本镇不住场子,所以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要远远超过前苏联。新独立的国家想吃掉塞族人的聚居地,而塞族人也想独立或者回归塞尔维亚。大家全是一言不合就开打。
第一场是1991年6月开始的斯洛文尼亚十日战争,顾名思义,只打了10天,这一场倒也罢了。第二场,是1992-1995年的克罗地亚战争,塞、克两个冤家拉扯了近4年,最后克罗地亚的指挥官安特·格托维纳打赢了战争,但因为克军屠杀塞族平民、造成20万塞族难民而上了海牙国际法庭;第三场,是1992-1995年的波黑内战,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三族大打出手。塞尔维亚当然是支持波黑的塞族了,最后也是在西方军事打压下投降。这场战争,三个民族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波黑85%的经济设施遭破坏,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规模种族屠杀。时至今日,波黑境内的塞族、穆族分治;穆族和克族也形同路人。而米洛舍维奇也因为那场大屠杀上了海牙国际法庭。
这三场战争,塞族都吃了大亏。除人员的伤亡外,也对塞尔维亚经济财政造成负担。1992至1995年间,军费支出高达GDP的20%,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伴随着战争的,还有国际制裁。十日战争与克罗地亚战争爆发后不久,联合国安理会便在1992年起通过第777、787与820号等决议,要求会员国以及各国际组织对南联盟进行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制裁。这一连串的制裁,直到1995年米洛舍维奇接受代顿协议后才解禁。期间,南联盟的产品无法出口,制造业与工业也因缺乏原料无法生产。这么一来,企业倒闭,失业率随之提高。根据统计,南联盟因国际制裁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5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后制裁虽然停止,但仍没有恢复南联盟在国际金融组织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会员身份。于是南联盟就无法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资金援助。
与此同时,南联盟国内的政治治理也不咋地,政治与经济利益挂勾,政客就是商人。许多政治精英在内战与国际封锁南联盟时,偷渡邻国物资,借此大发国难财。
打仗打输了,经济搞垮了,政治腐败了。社会党渐渐开始失去民心。1996年的议会选举,塞尔维亚社会党与南斯拉夫左派联盟组成中偏左的竞选联盟,而民族主义的政党及亲西方的民主党派,则组成中间偏右的竞选联盟。后者在14个城市里获得胜利,这意味着以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塞尔维亚社会党,虽然还能继续统治,但已经开始受到挑战,不再是一家独大。
1995年,南联盟的经济终于逐渐复苏。然而这好日子过不了多久。巴尔干地区就是无法摆脱民族纠纷,紧接着,就是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1999年的北约大轰炸。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下期再详细介绍科索沃战争的因果,以及2000年以后塞尔维亚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武契奇取消武装部队最高战备状态
观察者网:武契奇控诉——西方想让科索沃局势升级,要将塞族人赶出科索沃
南联邦解体后塞尔维亚政治变革研究_李文睿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原因再探析_马细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