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正是贵州湄潭茶叶采摘的黄金时节,茶树在雨露的滋润下愈发葱茏。茶农们踏着晨露,采摘着最鲜嫩的芽叶,经过精心制作,成就了湄潭翠芽的独特品质。
湄潭,梯田状的茶园从山脚盘旋至半腰,明媚的阳光映照在翠绿的茶树上,放眼望去满目青翠,一片片嫩绿的茶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自然的清幽与生机。贵阳银行湄潭支行的客户经理宋禹池脚步轻盈地走在麻园村茶山基地,人与山,皆成了这幅茶山美景中灵动的笔触。
在湄潭县的青山绿水间,茶产业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东北部,“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富锌硒”的独特地理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湄潭翠芽的茶史可追溯至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黔中生夷州茶,其味极佳”,宋代时,湄潭茶叶已成为朝廷贡品,2015年,其制作技艺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这一茶文化瑰宝的技艺传承进入新纪元。
在麻园村茶山基地,茶农们头戴斗笠,腰挎竹篓,穿梭于起伏的茶垄间,他们时而低头细语,时而欢声笑语,衣角沾着山岚,指尖染着茶香,手在茶树丛中翻飞,只为将枝头最鲜嫩的芽叶收入竹篓,赶在清明前制成珍贵的“明前茶”。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凝聚了茶农们辛勤的汗水,也蕴含了自然的韵味。
“清明前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采,现在是市场价最好的时候,翠芽一斤80多元!”茶山负责人白万兵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茶农,与茶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此刻他正在一边与茶农采摘,一边交流着采摘明前茶的心得,指尖轻捻,动作轻盈而熟练,将春天的第一抹鲜嫩采入篓中。
“清明前采茶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贵阳银行湄潭支行的客户经理宋禹池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不禁感叹。
伴随着热火朝天的春茶采收季,贵阳银行的金融春风正悄然浸润着茶产业。
“没有贵阳银行的支持,我就不能承包下这个200多亩的茶山,现在茶山一天采摘80-100斤,每天70-80人采摘,每年有80来万的收入,其中支付百分之四十的劳务费。”白万兵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满脸喜悦地说。
从茶农到承包茶山,白万兵圆梦的路上既有自己的努力,也有金融的及时助力。
近年来,贵阳银行湄潭支行积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进一步将信贷资源向农业产业发展倾斜,因地制宜结合湄潭特色产业优势,开展精准金融服务,聚焦小微茶农培育,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大力推广“爽农诚意贷”“税源e贷”等利率优惠产品,主动上门为茶农优化信贷流程,大大提高了资金投放效率,有效缓解了老百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除了支持茶农,贵阳银行还聚焦当地龙头茶企发展,金融赋能强茶链。2017年,贵阳银行湄潭支行采取扶贫产业子基金放贷模式,最大程度地简化流程,为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快速发放了贷款2000万元。如今的琦福苑旗下,30000亩茶园正在蓬勃壮大。“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基地为龙头的有机茶产业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带动了湄潭县高台镇3452户14251人增收致富。
因茶而美、因茶而兴,茶产业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小小的绿叶变成带动当地茶农增收的“黄金芽”。
“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这既是湄潭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也是持续建设好产茶大县的底气。2024年湄潭茶叶总产量达6.94万吨、产值69.13亿元、综合收入166.42亿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生态“金饭碗”。
多年来,从茶农到茶企,贵阳银行始终围绕乡村振兴核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优质金融服务,为茶产业保驾护航,积极探索将金融模块嵌入茶产业链,精准匹配银企供需,深受全县茶企、茶农青睐和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更是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春风里扬帆起航,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将助力贵州民营经济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截至目前,贵阳银行湄潭支行累计为茶企发放贷款资金3640万元,为茶农提供贷款资金2507万元,总计6147万元的贷款资金,成功盘活3600余亩闲置集体土地,使集体资产增值至36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