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杭州爆火,突然却并不偶然。2016年,杭州提出“寻找下一个阿里”。九年时间过去,杭州“六小龙”让世界炫目。科技创新、营商环境、长期主义,等等——其实任何一个结果,都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所谓的偶然,最后看来也都是必然。从某个角度来说,“尊重”似乎是能贯穿各种偶然、必然的线索——尊重市场、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尊重个体、尊重法治,等等等等——只要有心,不难发现这条从2025年的杭州抻起的线头,甚至可以前溯到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这些“尊重”,是发展的历史潮向不变的定量。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毫无疑问就是时代的变量。当“尊重”的定量和“科技”变量叠加,杭州爆火。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还有无数托生于“定量”“变量”的细节值得我们关注、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做什么?该用怎样的细节去锚定我们和未来的关系?《朝阳视野》《他山石》广泛搜集资料,经编辑整理后推出系列文章,从杭州到朝阳,让我们一起思考、努力实践。
本期【他山石】搜集、整理来自于城市进化论、财经杂志、科技和产业等17篇文章,向大家分享杭州如何打造“概念验证中心”、鼓励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研发、构建特色法治风险防范体系等配套服务,鼓励、护航民营企业发展,让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最强动力。
精彩观点:
1.确定“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与产业链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二次开发、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2.构建精准、高效、便捷、普惠的投融资法治服务平台,在企业和金融机构间搭建起投融资供需对接的法治服务桥梁;
3.“陪伴式服务”“精准施策”“生态赋能”三位一体,以“用户思维”导向政府改革。
聚焦科技型企业——精准服务打开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口
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概念验证中心”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二次开发、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新型载体。
杭州市西湖大学 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 (来源:杭州市投资促进局)
杭州大力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制定出台《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指引》,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图,布局创建两批30家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提供技术验证、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等服务,帮助科研成果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截至2024年底,这些概念验证中心已验证项目357个、转化落地项目193个。
杭州市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在制订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与产业链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上,各主要概念验证中心主动聚焦杭州3大科创高地、15大战略领域和5大产业生态圈,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在各细分产业领域布局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特色的概念验证中心。
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依托单位的组织形式不做过度限定,主要具备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符合概念验证服务机制条件,在杭登记注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均可以创建和申请认定概念验证中心。已经创建的30家概念验证中心按照建设主体可归类为高校院所依托型、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型和龙头企业依托型。
长春市朝阳区坐拥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科创企业、社会组织资源。
杭州市西电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来源:杭州市投资促进局)
目前,杭州市概念验证资金来源呈现多样化,主要划分为政府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依托单位自有资金以及外部社会资本3大类。首先,政府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起到先行者和风向标作用。其次,依托单位自有资金是重要补充。杭州市已有较多概念验证验证中心(平台)依靠内生财务能力,利用自有经费,初步解决概念验证中心筹建期的资金问题,先期开展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工作。最后,市场化外部社会资本投入是概念验证中心运行长远之计,在这方面杭州市也走在了前列。2023年10月,杭州市之科控股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概念验证中心成立了首期规模5亿元的之科成果转化基金,该基金就是由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与浙江科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杭州之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全面政策配套
杭州构建了一套全面且极具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研发投入、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全方位助力产业发展。
(一)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政策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杭州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在税收优惠方面,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摊销。对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按年研发投入总量或增量给予分档分类支持。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扶持政策
杭州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鼓励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对企业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任务,按国家、省实际到账补助资金的25%,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
在完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方面,杭州优化市重点科研项目遴选机制和组织模式,面向企业常态化开展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建立企业、最终用户、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的科研需求征集凝练机制,综合运用择优委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科研项目。对企业承担的竞争类市重点科研项目,市本级按不超过实际投入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300万元;对采用主动设计、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三)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杭州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并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交易,对企业年度累计实际技术交易额(技术合同需经认定登记)在500万元至1亿元(含)的部分,按实际技术交易额的5‰给予奖励;超过1亿元的部分,按实际技术交易额的2‰给予累加奖励,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奖励200万元。
公平的环境源于法治化保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谁拥有法治化营商环境,谁就能给企业吃下“定心丸”,谁就拥有竞争优势。
聚焦新产业和新经济,近年来,杭州加快推进以“规范指引、精准排查、灵活监管、多元保障”为一体的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杭州市39项重点产业纳入法务指引目录管理,已发布直播电商、生物医药等法务指引30件,重点围绕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流通等新兴产业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工作。
立足于产业集聚优势与新兴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杭州市上城区直播电商产业法治风险防范服务中心应运落地。通过引入省知识产权对外贸易预警点、律师调解室等第三方专业力量,中心为企业提供合规咨询、纠纷化解、法治体检申请等“一站式”模块服务,协助企业健全内部合规管理机制。针对企业经营中涉及的意识形态、法律红线、监管政策、直播策略等方面还定期开展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已惠及430家民营企业。
一江之隔,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杭州市滨江区也搭上了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的快车道。2023年以来,滨江率先探索数商企业“指引—评价—激励”的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闭环。2024年4月召开的“中国数谷”建设暨数据要素推进会上,首个数据要素流通合规中心“中国数谷”在滨江揭牌成立,与此同时,《“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改革沙盒”试点方案》正式发布,针对数据要素的确权、流通、交易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为进入“沙盒”的数商企业提供包容审慎的必要机制保障。聚焦企业金融法治服务的“急难愁盼”,临平区以“金融+法治”为切入口,链接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法治服务需求,以“一站式受理、一揽子通办、一条龙服务”模式,构建精准、高效、便捷、普惠的投融资法治服务平台,在企业和金融机构间搭建起投融资供需对接的法治服务桥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对接、法务保障模式,临平区还为金融产品的准入、申用、准出提供合规审核、法律咨询等服务保障,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可信成本。
杭州经验揭示,营商环境优化实质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跃迁。其成功既源于“用户思维”导向的政府改革,更得益于将企业痛点转化为制度突破的勇气。当“陪伴式服务”“精准施策”“生态赋能”构成三位一体的系统时,城市便不再是企业的生存容器,而是蜕变为创新生长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