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娃,开始发钱了! - 文章中心
鼓励生娃,开始发钱了!
2025-08-08

作者:余飞

01

国家发钱,鼓励生娃

昨天的文章中,我明确提到,要想鼓励生育、刺激消费,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发钱,不是发消费券,而是发现金。

果然,昨天下午,国务院发布了正式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开始真金白银鼓励生育。

《方案》提到: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

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图片

也就是说,现在生娃,每年可以领取3600元,直到满3岁,三年可以领取10800元。

不仅现在生娃可以领取,2022年1月1日之后生娃的家庭,也可以领取,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

具体可以领取的金额,央视新闻做了一张直观图,一目了然。

图片

很多人可能没看明白这张图。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的补贴覆盖时间是2025年1月1日起。

也就是说,2025年1月1日有没满3周岁的幼儿家庭,也可以领取。按照这个时间推算,也就是最早2022年1月1日出生的孩子,也可以领取。

比如你的孩子刚好是2022年1月1日出生,那么从2025年1月1日可以领取补贴,但到2025年2月份,就满3周岁了,就没有补贴了,所以仅能领取1个月,也就是300元。

以此类推,2022年2月份出生的孩子,按照补贴覆盖时间,只能领取两个月600元。

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补贴的钱,从哪儿来?

中央财政补贴。

文件明确提到,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

1、规定的每年3600元的补贴金额,由中央财政补助。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进行提标,但超过的部分,由当地财政承担。

比如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富裕地区,如果想要提标,给每个新出生孩子家庭每年补贴4800元,那么超过部分的1200元,得自掏腰包。

2、各地的补贴额度可能不一样,富裕地区或者生育率特别低的地区,补贴力度可能超过3600元/年·人。

第二,怎么领取?

按照户籍所在地领取。

仔细看清楚,不是在常住地领取,而是在户籍所在地领取。

文件明确提到,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

通过什么渠道领取?文件提到,申领人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申请。

所需要的材料是,婴幼儿出生证明、户口簿等材料,父母或监护人需要对所提供信息及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承诺。

第三,这笔钱什么时候发放?

各省的具体时间由各省定。

文件提到,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发放时间,提高发放效率,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发放渠道为申领人或婴幼儿的银行卡或其他金融账户,鼓励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或婴幼儿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第四,多少人可以受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为954万,2023年为902万,2022年为956万人。由此可以推算出来,每年同时受益的儿童约为2800万左右,每人每年领取3600元,国家每年需要至少发放1000亿。

02

补贴力度到底大不大

3600元,平均到每个月就是300元,平均到每天就是10元。

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个力度实在不够大。

韩国:

年初发布了生育补贴政策。

0-1岁婴儿家庭每月可获100万韩元(约5000元人民币),1-2岁幼儿家庭每月50万韩元(约2500元人民币)。

首尔市额外向新婚夫妇发放100万韩元(约5000元人民币)结婚奖励,需满足28-39岁且在首尔定居条件。

多孩激励:生育第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可叠加地方政府补贴。例如江南区提供200万韩元(约1万元人民币)生育支援金和100万韩元(约5000元人民币)产后健康管理费,总补贴可达 790 万韩元(约3.95万元人民币)

日本:

新生儿家庭可获50万日元(约2.5万元人民币),用于覆盖医疗和育儿开支。0-3岁幼儿每月1.5万日元(约750元人民币),3岁到15岁,均有津贴。

图片

新加坡:

分阶段发放至孩子6岁,首孩8000新元(约4万元人民币)、二孩1万新元(约5万元人民币)、三孩及以上1.8万新元(约9万元人民币)

中国香港:

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婴儿发放一笔过2万元现金奖励,为期3年,并可优先购买居屋、绿置居,并可缩减1年轮候公屋时间。

俄罗斯:

2025年首胎生育补贴达4.6万元人民币,并与通货膨胀率挂钩动态调整。多孩支持:生育三孩及以上家庭可申请 “母亲基金”,金额约合15万元人民币,用于购房、教育或养老金补充

德国:

2025年统一为每个孩子每月255欧元(约1950元人民币),支付至18岁,深造可延至25岁。父母可选择津贴或税收减免,高收入家庭(年收入超8.45万欧元)更适合选择免税额。

父母金:一方可申请最长14个月育儿假,期间获原工资67%的补贴,每月最低300欧元(约 2300 元人民币),最高1800欧元(约1.38万元人民币)。

法国:

2025年标准为每月96.65欧元(约740元人民币),多孩家庭递增,第三个孩子起每月额外增加10%。

托育支持:2岁以上儿童可入读免费公立幼儿园,职场父母可申请育儿津贴

对比下来,只能说,我们的确还只是发展中国家。

当然,好事多磨,我们的补贴也才开始而已,后面肯定还会有更大力度的补贴。

除了生育补贴,昨天本号也写了,最近召开的国常会上,官方明确强调,要逐步推行学前教育免费。

也就是说,幼儿园免费时代,也快要来了。具体可以点击查看本号的文章

03

会有效果吗

从全球大趋势来说,年轻人的世界观、婚恋观已经改变,出生率下滑是大势所趋,很难扭转。

就连一向自诩劳动力优势的越南,也出现了生育率急速下滑。

图片

为此,6月3日,越南修改了人口法令,正式取消生育限制。

图片

后续,越南各省市大概率也会出台各种鼓励生育措施。

然而,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欧洲等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枉然。

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出生人口68.6万人,首次低于70万。总生育率1.15,继续创历史新低。

图片

韩国2025年推出新生儿每月5000元人民币补贴后,前五月出生率同比增长3.8%,但总和生育率仍仅0.75。

这一数据表明,即便将生育补贴提升至人均 GDP 的7.2%(国际最高水平),仍无法抵消住房、教育等深层压力。

毕竟,如果不干预,会出现较大问题。

我们的人口已经三连降了。

2021年,中国人口增量创新低,2022年正式见顶开始负增长,当年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加速减少,减少了208万人。

2024年,继续减少139万人。

图片

人口下降,结婚人数下降、新生儿人数不断下降、生源下降会带来一系列综合反应,比如老龄化问题、教育问题、城市格局洗牌问题,还有楼市问题等等。

所以说,现在不是为了扭转趋势而救生育率,而是为了延缓趋势。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生育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的重构。

韩国、日本的教训表明,单纯的经济补贴无法对抗结构性矛盾;瑞典、法国的经验则证明,只有将生育支持嵌入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全领域,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育友好生态。

对中国而言,需以 “精准补贴提效、托育基建突围、职场文化破局” 为三大抓手,用5-10年时间构建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家庭协同” 的新型生育支持体系。

这不仅是应对人口挑战的权宜之计,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与代际正义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看,本号的建议是:

第一,经济支持:从普惠到分层,提升政策杠杆效应。

阶梯式补贴:对首孩维持基础补贴,二孩增至8000元 / 年,三孩及以上提升至1.5万元 / 年,并与地方房价挂钩(如每平米房价超3万元的城市额外补贴30%);

税收杠杆调节:将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额度从1.2万元 / 年提升至3万元 / 年,并允许父母双方分摊抵扣;

住房支持创新:对多子女家庭提供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 50%、保障性住房优先选房等政策,参考新加坡 “组屋优先配给” 模式。

辅助生育全面纳入社保:借鉴日本经验,将试管婴儿等必要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预计可使不孕不育家庭生育意愿提升35%。建议先在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试点,逐步向全国推广。

教育减负:落实 “双减” 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行 “多孩同校” 制度(如二孩可直接入读哥哥姐姐所在学校),减少跨校接送压力。同时,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降低家庭长期教育支出。

第二,托育基建:破解 “没人带” 的世纪难题。

公立托育扩容:2027年前实现 “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将0-3岁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费用控制在家庭收入的10%以内;

灵活托育供给:鼓励企业、园区、写字楼建设 “嵌入式托育点”,提供临时托管、课后托管等多样化服务;

托育人才保障:将托育从业人员纳入 “紧缺人才目录”,给予职称晋升、住房补贴等激励,解决 “托育员流失率超40%”的行业困境。

第三,职场改革:消除生育与职业发展的零和博弈。

弹性工作制立法:强制企业提供 “育儿弹性工时”(如每天2小时居家办公),并将其纳入劳动监察范围;

生育保障基金:建立 “企业 - 政府 - 个人” 三方共担的生育成本机制,对雇佣育龄女性的企业给予社保减免(如每雇佣1名育龄女性,年减免社保费1万元);

男性育儿责任强化:将陪产假从15天延长至30天,并立法禁止企业以 “未休陪产假” 为由降薪或调岗。

第四,控制资本,引导资本重建婚恋观,重建生育价值认同。

青年婚恋支持:控制资本打造的当下的各种以“高富帅”、“白富美”为噱头的网剧乱象,整肃短视频鸦片,引导资本投向正确婚恋观、价值观、生育观的电视剧、电影。

媒体舆论引导:减少 “鸡娃”“内卷” 等负面叙事,推广 “多孩家庭幸福案例”,尤其注重展示男性积极参与育儿的社会形象。

第五,控制高房价,遏制房价泡沫,打破阶层固化,打开阶层晋升通道,给民众以希望和奋斗意愿。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钱来支撑。所以,关键还是钱。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