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长垣县,春秋时属卫国。古有“卫多君子”之称。长垣先贤蘧伯 玉便是其中之一。
蘧伯玉(生卒年不详),名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蒲人(今长垣 县)。故里在县东南十里伯玉村。蘧与孔子同时,系卫灵公时贤大夫。
“贤孝孚于国,仁而有智,笃行慎德,老而不倦。与孔子为友,交游甚 密。唐开元二十七年赠蘧子为卫伯,从祀孔子。宋咸平三年,追封为内黄 侯。明弘治初,以蘧子非及门之士,议罢从祀。至嘉靖九年,始果行之, 清雍正二年复祀,位列东厢之首。又祀乡贤祠,位列为首”。
初,蘧伯玉不被卫灵公重用,而宠爱弥子瑕。卫大夫史鱼酋(字子 鱼,亦称史鱼)深知伯玉的才能,急言于灵公,数谏不听。病将卒,命其 子曰:“我在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 礼。我死后,你置我尸于窗下。”其子从之。灵公往吊,怪而问之,其子 以实告,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进伯玉而退弥子瑕。 伯玉当政,有贤名,又有君子之称。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 辚,至阙而止,过阙复鸣。南子曰:“此必伯玉也。”灵公曰:“何以知 之?”南子曰:“君子不为昭昭饰节,不为冥冥堕行。吾闻之,蘧伯玉君 子也,是以知之。”公使人问之,果伯玉也。
赵简子将伐卫,使史默往视之,默还曰:“蘧伯玉当政,未可以加兵 也。”简子遂寝兵不出。伯玉尚善于言词,推荐贤良,施人与德。伯玉 尚使楚,逢公子晰于濮上,伯玉为轼车,子晰曰:“吾闻上士托色,其次 托词,其下托财,三者因可得而托耶。”伯玉曰:“谨受命。”既至,王 因于问士,伯玉曰:“楚多士而不能用。”王曰:“何也?”伯玉曰:
“子胥生于楚,逃之吴,吴受而相之,发兵攻楚,堕平王之墓,是吴善用 之;盆黄生于楚,走之晋,其治七十二县,道不拾遗,民不妄得,城郭不 闭,国无盗贼,是晋善用人之。今臣之来,逢子晰于濮上,又将行矣。” 于是楚王追子晰而还。
伯玉与孔子为挚友,孔子适陈过蒲,返乎卫,多次宿其家,尝称之 曰:“君子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又曰:“外宽而内直, 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伯玉之行也。” 蘧伯 玉有惊人的记忆力,常寡坐静思,又善于改过,“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 非”。
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 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瑷请前。” ®瑕丘,位于濮阳城南九公里 处。“兹丘独负土而起,诚胜境地也,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斜通略 约。中有宫有庙,有楼阁,独无文字伯玉祠”……亦无游人憩息之所,意 甚歉,因建二贤祠®。今丘顶仍存殿宇三楹,面阔进深皆三间,碑亭两 座,内置巨字《瑕丘古迹》和碑刻。
蘧伯玉墓和祠在今县南十里的金寨村西三百米处,位于张寨与金寨公 路之南侧。蘧公祠就是名列“长垣四致八景”中的“南蘧公”。东汉才女 曹大家(班昭)其子曹壳曾任长垣长,她随其子由洛阳至长垣时曾作《东 征赋》一篇,曰:
“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
睹蒲城之邱墟兮,生荆棘之榛棒。
惕觉寤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
卫人嘉其勇义兮,迄于今而称云。
蘧氏在城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
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
蘧伯玉墓早在汉代和子路坟同为长垣著名古迹,其祠,明代已有相当 的规模。“长垣蘧伯玉茔若祠其所由莫可考,己尝阅‘东征赋’,则谓其 丘坟在于城东南隅,乡人尚之。夫班昭去春秋未远,岂虚哉,则蘧氏之墓 自汉而已然矣……夫今治者即季路所治之蒲是也。兹睹其庙制,平野一突 而逼大河之身,而千家万木拥护。于后堂望之,隐隐如山丘状,其四时景物甲于他乡”。
蘧伯玉祠坐北面南,位于墓前方,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祠有两个院 落,分为前后二堂,坐落在一条南北向中轴线上,四周有砖砌围墙。山门 为砖木结构建筑,上悬匾额:“内黄侯祠”。过山门为第一庭院,中心主 体建筑曰“君子堂”,面阔三间,建在一米高的砖砌台基上,两翼各有一 座面阔三间的厢房。堂前碑刻林立,多为明、清官府重修蘧子祠碑记。院 内栽四株一围多粗的古柏,高大挺拔,枝叶翠绿,遮盖大半个庭院,显得 格外清静优雅。每当炎夏,附近农夫多到此消热避暑,乘凉歇息。院东北 角,有一砖木结构的小亭子,里边吊着一口大铁钟,粗约两围,击之响声 洪亮震耳。“君子堂”两侧各有一小门,过小门即进入第二庭院,中心主 体建筑,两阔三间,曰“寡过轩”,红柱绿瓦,飞檐重脊,两翼又各有一 座面阔三间的厢房。大殿中央有蘧伯玉塑像,稳坐龛中,栩栩如生,两书 童左右侍立。“寡过轩”东西山墙各有一块名人诗碑,书法甚佳,学生常 至此捶石拓字,奉为字帖。蘧子塑像后有一小门,入小门即进入墓地。伯 玉墓高约五米,直径十米,为土墓冢,面积约100平方米。墓周围有数十 丈长的瓮圈形长墙围护,全为青砖垒砌,高约四米,宽约二米。墓周又有 古槐翠柏,苍劲多姿,当时实为游览胜境。
在长垣城内东南隅,还有一处古建筑,明正德年间,初为子路祠,嘉 靖中并祀蘧伯玉,后改祀子路于北街,此处独祀蘧伯玉,曰“蘧公祠”。 清康熙五十九年知县赵国麟修蘧子祠,改曰“寡过书院”。有前后二堂, 前曰“君子堂”,后曰“及圣堂”,号有“知非轩”和“寡过轩”。该祠 毁于日军之手。
蘧伯玉墓与祠俱毁,但遗迹遗物尚存。1985年文物普查时,于张寨乡 金村、枣科村,发现三通明代“重修蘧伯玉祠”石刻,其碑首、碑身、碑 趺俱全。其中一通明正统年间的碑刻,碑名为“重建蘧贤祠记”,为长垣 现存最早的石刻。一通为明嘉靖七年七月所立,碑名为“新建蘧公伯玉莹 祠记”。碑高198厘米,宽80厘米。由“赐进士第长垣县丞前刑科给事宁夏 管律撰文”。另一通“重修蘧公伯玉庙记”碑高220厘米,宽85厘米。由 “赐进士第朝议大夫福建丞宣布政司左参前河南道监察御史邑人郜永春撰 文,赐进士第承德郎户部江西司主事邑人夏潜书并篆”。碑末为“万历甲 戌(1574)季冬之吉”。该碑主要记载了蘧公墓及祠修建前后的历史概况与庙貌。该三通石碑已于1986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蘧公贤名远扬,为古今人们所景仰。为了纪念先贤,故历代皆有以其 名字命名的地方,如东汉即有蘧伯玉乡和蘧亭;北魏时蘧伯玉岗;明代有伯玉里和蘧公乡;清代有蘧公里;至今仍有伯玉村。由于蘧伯玉施德 于民众,在他到过的地方,人们纷纷立碑刻石,筑莹建墓。据调查,今获嘉县、汲县和濮阳皆有纪念他的衣冠冢或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