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方形的分布着不规则黑白格子的图案,究竟是什么?意锐创新的CEO王越有个形象比喻,他称之为“手机视角”,意即手机代替了人类的眼睛看信息。“手机自1973年诞生以来,它的键盘就没什么变化,输入一段很长的信息非常不容易,严重影响了人机交互。”而二维码则可以通过手机自动识别,避免了看完信息再输入手机这一繁琐过程。银河传媒的CEO沈维同时认为,二维码作为信息检索的一个入口,让手机连接互联网变得更容易,很可能将手机打造成电脑之后的智能信息终端。
但直到目前,这个看上去香甜可口的大蛋糕还没有让谁尝到过甜头。银河传媒和意锐传媒这两个分别代表了二维码DM码制和QR码制的厂商,其手机终端的软件普及量均未达到1000万,这个在日本市场引起爆发点的数字。终端普及性差直接影响了手机二维码应用领域的拓展,两者互相牵制,成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命题。再加上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手机上应用的日益广泛,很可能像在专业物流领域一样,将二维码远远甩在后面。这些问题如果一直纠葛,那么手机二维码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噱头,而挖不出金矿。
事实上,二维码并不为手机专门设计。最早的二维码产生在1987年的美国,主要用于小型包装容器或物品。直到现在,二维码还在执行这项传统使命。但最早诞生在美国的二维码却在日本大放异彩。1998年日本直接从2G跳到了3G,带来了上网速度的提升和带宽的增加,同时开发了更多的增值应用。然而新业务带来了输入难题,因为手机键盘的设计陈旧,一些手机用户连短信输入都困难,更别提名片录入等应用了。并且,在3G应用中,Web服务极其重要,但如果通过输入一个地址来上网,甚至比短信还麻烦。这成为日本跨越到3G之后业务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手机二维码和业务开发让日本找到了解决方法。二维条码作为一种新的条码技术,介于一维条码与RFID技术之间,相对于我们在物品上所看到的条码,它的信息量更大,可以储存英文及中文信息,有纠错及加密功能。而通过在手机上实现二维码识别功能,可以利用二维码技术特征结合手机摄像头解决手机繁琐的信息输入问题。2003年日本电信运营商KDDI首先推出手机条码业务,比如在一张CD或者DVD光盘上,通过手机识别二维码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以产生购买的欲望。
日本的手机二维码业务由电信运营商DoCoMo一家主导推广,是开放模式,消费者可以无偿生成二维码。通过QR码,能储存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大量信息,无需上网就可以直接读取和编辑,能演绎出多种增殖服务,但是它要求手机具有微距镜头。日本国内的手机都是通过运营商定制的,DoCoMo定制的手机中必然会预装支持二维码的软件。王越在日本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走的是运营商路线。王越介绍,在2005年意锐和中国移动合作,为中国移动开发和设计手机二维码应用规范,以及为手机厂商们预装软件。但中国移动的定制份额才占全年新机总量的20%,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5.08亿,可目前支持QR码的手机只有300万台左右。
而沈维则是在韩国模式上做了改进,他认为,“由于日本的手机二维码是开放性业务,SP在整个产业链中无法找到合适的赢利位置,SP的缺位也使得整个手机二维码的市场价值没有被真正挖掘,所以本身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链”。他像韩国第一大手机二维码提供商Iconlab一样提供二维码服务。“运营商解决不了通道,它的定制只占手机市场的20%,要和终端厂商解决通道的问题。”沈维一方面和卓望信息合作开发移动平台上的增殖服务,另一方面则和各手机厂商合作,将二维码的支持软件直接植入手机芯片中。银河传媒主推的DM码,虽然对终端要求不高,30万像素的手机镜头亦可以读取,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入口,重点意在WAP网站上有所作为。
“明年我们要做到5000万台手机支持。”沈维夸下了海口。签下联发科技(MTK)芯片平台让沈维很有信心,联发科技是目前中国手机芯片市场上出货量最大的厂商。据透露,其2006年的出货量为6600万,有3000万左右用在TCL、联想等贴牌手机上,而一半以上的芯片则用于黑手机。有了5000万的终端普及量,沈维认为可以赢来手机二维码的爆发点了,而他在标准之争上的失利也可通过终端市场的普及来弥补。沈维在去年9月获得第二轮融资1000万美元,做二维码的营运模式。但市场的前期培育期依然很艰苦,就算每年终端能铺到5000万,也还得用好的增值服务来养成用户习惯。目前的沈维是靠卖码给行业用户和大客户来挣钱,“超女”选秀的互动、IBM的精准营销、时代华纳的DVD营销和中华书局的新书介绍等,都是他乐意提到的案例,说通俗一点他是在靠“卖码”来挣钱。“我们做的是二维码的运营,不靠技术挣钱,不挣厂商的钱,也不挣消费者的钱,我们推广二维码并最终挣广告商的钱。”沈维说。而卖技术的王越认为靠卖码挣钱是种封闭的模式,这样路会越走越窄。
国内因3G的即将到来,以及无线增值业务的单一化,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兴奋点来加强无线增值服务。改造日韩模式没有错,因为金矿确实存在。据统计,截至2006年,日本使用手机二维码的用户已有6000万,日本有96%的用户了解二维码的业务,二维码广告、二维码名片和二维码票券就像短信那样常见。迄今,通过手机二维码为DoCoMo带来的数据流量业务已占到其整体业务的25%。韩国的二维码商用则是从2003年开始,其发展速度比日本落后两年左右,现在韩国市面上约有1500万部手机支持Iconlab的条码业务。但不同的是,国内遇到的终端阻碍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在手机二维码的产业链上,商家、SP、移动运营商、媒体、手机二维码解码软件开发商、终端厂商和手机用户总是有限的,经不起两类二维码技术服务提供商来瓜分。“也许会有殊途同归的方式。”王越表达了一种可能。据eMarketer的报告,2006年日本在手机无线广告市场的收入达390亿日元,这一数字是互联网搜索引擎广告(930亿日元)的1/3强。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在无线广告方向上的这一表现主要得益于手机二维码的推广和普及。也许将来会有一种模式,能让QR码和DM码共存在一个大市场中,共同推动无线广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