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平权”成为近期席卷汽车宣传圈的新浪潮,人们似乎在见证一场技术与公平的宏大叙事。智能驾驶、新能源技术被赋予打破阶层壁垒、实现普惠的使命,整个行业都高喊“平权”口号,将高端技术下放到中低端车型,制造出一种“人人皆可享受科技”的描述,仿佛技术进步天然携带着平等基因。然而,当深入审视这场“平权”运动的本质,便会发现一个深刻的悖论:技术普及表面上拉平了某些差距,却无形制造出新的阶层固化。“平权”口号本质究竟是真正的普惠、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狂欢?答案或许藏于表象之下,这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技术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技术普惠性确实让更多人得以触摸曾高不可攀的智能驾驶体验。入门级车型开始搭载智能辅助系统,新能源车价格逐渐亲民,科技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然而,当低配车型智能系统与高端车型存在显著差距时,当充电基础设施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分布不均时,当为降低成本而选择在安全性或品质上妥协时,这种“平权”会否成为一种具有隐匿性、有限的、分层的普惠。技术普及其实并未消除差距,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差距。
值得警惕的是, “平权”背后,或许是资本与技术的共谋。打破传统车企垄断地位,凭借技术创新以颠覆者姿态入场的新兴科技公司正迅速崛起。然而打破垄断的过程极可能催生新的垄断。数据控制、算法优势和资本实力正构建起新的权力结构。利益再分配并重新洗牌下的传统产业链重塑,让普通消费者和劳动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是否暗示这些“平权”仅是将特权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而已?
从社会层面看,智能技术普及可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剧变。新技术岗位势必需要更高技能门槛。劳动力市场分化加剧,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新能源车的推广虽然“前端”环保,却可能带来电池回收的“后端”环境问题,这些社会成本并未被“平权”受益方所公平分担。技术进步值得欢呼,但并非解决社会公平的万能钥匙。
这场“平权”运动的悖论在于,它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却忽视了技术本身就是社会问题的产物。技术的进步固然值得欢呼,但它并非解决社会公平的万能钥匙。真正的“平权”不仅需要技术普及,更需要完善制度、平衡利益以及社会的共识。否则,这场运动很可能沦为一场华丽的技术乌托邦幻象,表面繁荣下掩盖着新的不平等与矛盾。
技术普惠性固然重要,但请保持清醒的批判性思考,追问“平权”真正含义以及究竟为谁服务。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科技平权”成为阶层固化工具或是新的“不平等”,真正推动社会进步。汽车“平权”的迷思,是时代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缩影,它既是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的实验,成败不仅关乎行业未来,更关乎如何定义公平与进步。
欢迎线上购买《汽车之友》杂志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