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4km059

http://www78564.xrbh.cn/com4km059/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奔驰女是谁?“视情况公布”太低级黑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摘要:面对“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这样极易激起公众愤怒的热搜标签,面对单一信源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当地部门理当迅速调查调整通报,岂能“视情况公布”。感觉很多事都是这么慢吞吞地拖出来的,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本来“会车纠纷”是小事,“个人素质”也是小事,但过程中的“情绪之刺”不及时拔掉,就会变成大事。不当回事,最后只会拖出“提级调查”“上级介入”,让上级为基层的迟钝反应擦屁股。


图片

图片 吐槽青年出品


不平则鸣,舆论最无法接受两种框架,一种是“冤假错案欺负老实人”,一种是“恃强欺弱霸凌小百姓”——面对“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这样极易激起公众愤怒的热搜标签,面对“网友曝”单一信源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当地部门理当迅速调查调整通报,速查速决,努力以在场的权威信息消除不对称,以鲜明的官方立场与“个人素质问题”形成切割,避免官方形象被“嚣张的个人”所牵累。情绪发酵以分秒计算,这种事情多拖一分钟,都会让地方整体形象受牵累,形成“背景很强大”的脑补想象。基层工作人员“视情况公布”的不当回应,只会加剧本就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推高新一波情绪。

近日,广西防城港一网友反映,7月22日下午他因为会车纠纷被一名开奔驰车的女子威胁。该网友称,会车时他已经提前避让,但该女子要求其倒车让路,他拒绝后,该女子拿出一本证件称:“要不然,我就拿证了哦!”该网友表示,该女子疑似公职人员,仅凭车牌就报出了他的家庭住址和姓氏。随后,他向当地警方及12345热线投诉此事。

据“浪潮新闻”报道,7月31日晚10时许,防城港市公安局江山边境派出所民警来到该男子父母家中,打电话要求他删除视频,向奔驰女司机道歉。8月1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就此事咨询江山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派出所接到有人报警后处理,执法过程中全程录音录像。此事正在调查,有结果将对外通报,至于该女子是否公职人员,正在调查,会视情况公布。

有依法公布,有按程序公布,有“一有调查结果就迅速公布”,什么叫“视情况公布”?明显,这个工作人员未经过规范培训,雷人口出雷语。视什么情况呢?情况对自己不利,就不公布了?既然进入调查程序,既然形成公众的合理怀疑,公众当然就有了知情权,公众质疑倒逼进入调查程序,就应该及时公报调查结果——不然你调查个锤子啊?调查给自己看的吗?

总感觉很多事情都是这么慢吞吞地拖出来的,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本来的“会车纠纷”是小事,“个人素质”也是小事,但过程中的“情绪之刺”不及时拔掉,还增加新的刺,就会变成大事。不当回事,最后只会拖出“提级调查”“上级介入”,让上级为基层的迟钝反应擦屁股。网络情绪的发酵速度极快,以分秒计算,而官僚程序又极慢,一层一级,昼夜轮回,以天计算。单方曝光,涉及公权,本就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时间维度的不对称,让那根刺卡在舆论喉咙里更加难受,不吐不快。应急应急,关键是一个“急”,分秒必争,你要让人感觉急公众之所急、甚至比公众还急,避免谣言跑在事实的前面,避免情绪碾压完整的事实。舆论的“急难愁盼”,从当地处置的过程,看不到应有的“急公众之所急”。一句“视情况公布”,让人目瞪口呆。

请注意这个事件中的网友,其实很注重通过“制度框架”去维权,感觉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后,他向当地警方及12345热线投诉此事。——这种投诉,是是一种对“当地部门能及时公正处置此事”的信赖,以及信托——信任与托付。如果能够及时处置,及时回应,这件事也不至于闹到网上形成围观与倒逼。即使视频发到了网上,但如果同时伴随着官方态度与官方声音,也不至于形成信息不对称下一边倒的愤慨情绪。网民的投诉,地方相关部门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接住”,不能及时传递“会在正当程序中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置”之信任,很容易迅速从“部门管辖”滑向“舆论管辖”——网络舆论“接管”投诉,倒逼部门去处置。

奔驰女的身份,事发的过程,她拿证拿的是什么证,何以知道网民身份信息与地址,上门要求删视频的理由,这些信息,越早发布、越早消除消息不对称,越有利于平息。绝不能“视情况公布”——即使是普通人的隐私不宜公布,把情况说清楚,也是一种必要的公布。

多说一句,“上门要求删视频”绝不能成为常态。视频内容违法了,就依法要求相关平台去删,觉得侵权了,就依法对侵犯隐私者进行追究。上门要求删除,于法无据,只能像一根刺儿卡住公众和舆论。


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太多“理所当然”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相比前面几本“时评中国”,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何有效率地阅读,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写、快传的写作实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