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EduKnow原创精选的第728篇文章。
暑假及毕业季临近,求职/实习潮开启,嗅到其中商机的市场也在伺机而动。
前不久网传兴业银行为存款一千万和五百万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进入摩根大通、字节跳动、谷歌、中金资本等名企实习机会的消息,再次炒热了付费实习的话题。
不过因为这个存款换实习的商业资源置换招术,的确太过招摇,官方宣称已暂停。
这边风波还未彻底平息,社交媒体上络绎不绝的2万保录字节跳动、小米等大厂的实习诱惑又走进了大家视野。
但在这场明码标价的生意当中,不少留学生悄悄沦为了实习灰色产业链的头号韭菜。
只用几招,
孩子自愿入坑
付费实习在社交媒体上一直是个大热门,特别是暑期将至的时段,多个相关话题的浏览量都超过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每个帖子里面鱼龙混杂。
装模作样引流打广告的是多数,中介往往以内推和保录取为钩子,诱骗学生只要付费就能100%进入金融、互联网、快销品等多个热门领域的大企业。
还有种更隐蔽的方式是以学长学姐身份,或是避雷帖分享,背后多半是引流到个人工作室。其中一些走的是低价营销模式,主要贩卖伪造的实习证明等。
受骗学生经历极为相似,被骗金额在两三万元左右,七八万元的也有。被骗后他们通常无处维权,只能通过社媒用微弱力量为自己发声。

图源pexels
英国某大学大四在读的Abby(化名)就是付费实习的受害者之一。
Abby终归是落得了一纸证明,但还有无数学生交了钱连offer都没有。
这就是中介机构第二套话术:博运气。
他们先谎称有内推名额,打消学生顾虑。等学生付费后会帮忙制作简历并疯狂投递,行话叫代投。但大厂申请人数众多,也根本不会轻易降低标准。
中介本质上就是靠运气吃饭,学生申请上了,皆大欢喜;输了,学生想拿回钱也不容易,因为有各种隐形退费条款限制。
当然不少中介机构也知道博运气这套不稳妥,于是,他们要么先用名企做诱饵,等学生们申请不上,再以竞争激烈或是背景不强为由,换低一等级企业,或是直接提供虚拟岗位,伪造证明。
要么和企业内部员工打配合,暗箱操作实现互利共赢。
为杜绝此类贿赂,包括理想汽车在内的企业会直接明文规定,提供付费就业或是实习机会都算作腐败之举。
2021年腾讯在反舞弊调查案中就发现了5名内鬼和外部求职中介合作,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的远程实习并从中获利,最终涉事员工全部解聘。
(图|理想汽车反贿赂与反腐败合规政策)
付费实习早已有一套完整产业链,中介略施几招,极可能让留学生丢了金钱,又耗尽时间和精力。
看似免费正规,
也有隐性大坑
这条灰色产业链设计精巧庞杂,尤其是那些披着官方渠道外衣的公司最难以察觉。涉世尚浅的学生,掉进陷阱后又难以抽身,只能越陷越深。
今年5月底,香港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假实习诈骗的案件。
事情还得从去年11月讲起。
当时香港一所大学向警方求助,称一名28岁男子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以两家公司的名义,在学校官方平台上刊登招聘广告,声称提供好几个创科实习计划的短期实习岗。
香港确实存在创科实习计划,它是港府创新科技署在2020年推出的计划,目的是鼓励STEM在读学生体验创新与科技相关工作,培养毕业后投身创科事业兴趣,借此壮大人才库。
港大、港中文、港理工、港科技、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浸会、岭南大学、香港都会大学以及大湾区设立的分校,还有港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均是参与方。
参与方会负责执行该计划并制定申请程序,审核合作公司/机构,并为每家设定实习限额,现已经吸引了超过500家公司/机构加入。
有正规军背书,又能多一些实习经历,学生们自然踊跃参加。
比如港科技就有超过300名学生通过该计划获得实习机会,人数是香港之冠;香港城市大学的雇主反映称99%实习生都掌握了STEM知识,超90%的人打算毕业后投身此行业。
该计划还有一项福利,即只要是符合资格的公司,每个月还能为每一名实习生申请津贴。今年4月起每名实习生的津贴为每月11490港元。
于是就出现了利用假实习骗津贴的公司,不知情的8名香港大学生成功上钩。
等到这8名学生正式“入职”后,骗子称不用真正工作,只需要签署文件即可获得政府的实习资助,诱使学生配合伪造实习记录,假装雇佣关系。

图源pexels
学生每月会收到骗子发来的“实习薪资”,当作证明,到账后再用现金全额退还。骗子还会向每位学生发放500到1000港元不等的交通费当作酬劳,掉入坑中的学生想着又有实习证明,还能拿工资,便默许了该公司做法。
然而事件还是暴露了。
警方接到学校求助后顺藤摸瓜找到了犯罪团伙,他们靠假实习骗取创科实习计划津贴高达26万港币,最后8名学生跟着一起被逮捕了。
这种实习骗局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在上演,套路极其相似。去年就有1000多名印度尼西亚学生实习受骗的事件。
两家印度尼西亚和德国招聘机构承诺,学生可以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德国官方实习项目,不仅每月能拿到1万元左右的薪水,还可以赚取20学分,获得实习证明。
这些中介机构声称该实习项目是印尼教育部“独立学习独立校园”计划的一部分。然而事实上是,这些学生被引诱到德国后从事包裹分拣、仓库操作或是快餐店等非技术性工作。
中介用信息差来剥削实习生,他们从中抽取巨额佣金,剩余小部分工资才留给学生。
最惨的还是这些学生。他们在出发前因为高昂机票、住宿费以及实习费倒欠中介的巨额债务。因维权成本更高,许多学生只能被迫继续实习赚取薪酬还账。
(图|被骗支付巨额实习费的本科生Ramayana Monica)
据报道这场骗局背后还有大学教授参与,所以官方或是正规渠道也并非100%安全。
只要骗子瞅准了商机,哪里都会有坑。
就业焦虑,
滋生更多实习骗局
实习相比校内竞赛更有含金量,因为它不仅能检验知识,还锻炼软实力,比如团队协作、社交等,更能积累人脉。
智联招聘的调研显示,近40%的受访应届毕业生称,有实习是助力拿到offer的主要原因。
当然,如今就业形势,一群群焦虑的学生只能为前途搏一把。
如今连实习岗位都呈现两种态势,一方面申请人数暴增,另一方面岗位数量不涨反降。
美国最知名的求职平台Handshake最新数据显示,该平台发布的实习职位数量下降了15%以上,实习申请数量却激增。截止今年1月,42%的2025届学生在该平台至少申请了一份实习。
2024-25学年每个实习岗平均申请人数飙升到109份,而上一学年仅仅62份,两年前也只有43份,相当于翻了两倍多。
科技行业实习竞争最激烈,每个职位收到273份申请,其次是192份的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行业也攀升到187份。
对于初入职场的实习生而言,就业市场的崩盘让名企实习机会变得愈发渺茫,比如高盛去年收到超过31.5万申请,却只留2700个岗位,录用率不到1%。
走投无路的学生只能不断向外寻求帮助,但即便有靠谱的求职平台,也有可能潜伏着骗子。
社交媒体上一位美国大四在读的留学生就分享了自己被骗经历。
本来工作就不好找,还被骗了钱,谁不心痛?
最可恨的是,针对学生的实习骗局还屡禁不止,他们通常都是利用知名公司、求职介绍,甚至大学教职员工的名义骗取学生信任。
美国上一年实习与求职诈骗报告数量就上涨了118%,顶级文理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报道,有数千名学生落入冒充合法雇主的圈套。
骗局何时休?
去年教育部发文,让学生警惕“付费内推”和“实习生套娃”骗局。
付费内推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而实习生套娃则是让实习生当免费劳动力或是倒贴,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
如今包括腾讯、华为、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等名企都在对实习骗局“说不”。它们均提到,号称要付费获取公司面试、实习机会的个人或第三方机构都是诈骗。需要留子们擦亮眼睛,主动去查验核实。
如何从源头上杜绝真正付费实习骗局的发生?最重要的还是得明确实习初心。
大家都想在真实职场中自我锤炼,但很多买来的实习通常是为了实习而实习,或时想借着名企大厂光环实现镀金目的。
花了钱、上了当还是小事,牵连到未来求职或是升学才最麻烦。
真正保险的实习方式只有一个,踏踏实实找,怀着一颗求实、求学的心,不要被外界焦虑吓破胆,也不要被捷径迷惑了头脑。
如果去不了大厂,先从一般的公司做起,负责实质性任务,把自己锻炼强大后,才有涅槃重生的一天。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录取率不到1%?!这届留学生找实习,比上哈佛还难...】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78564.xrbh.cn/quote/34812.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移动站 http://www78564.xrbh.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