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经济浪潮中,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质量决定着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近日,山东省发布的一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名单,不仅彰显了青岛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强龙头”的关键地位,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创新与政策“双轨并行”,使青岛成为民营经济加速转型发展的优质样本。
这份名单中,全省共有80家企业、50个集体、99名个人上榜。其中,青岛有7家企业上榜,与济南、潍坊并列第一。这七家企业分别是赛轮集团、特锐德电气、康大控股、即发集团、汉缆股份、国恩科技以及青岛蔚蓝生物股份。从名单不难看出,它们覆盖了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化工、现代纺织、食品加工等六大核心领域,既有轮胎(赛轮集团)、电缆(汉缆股份)、纺织服装(即发集团)等“老本行”的头部企业,也有生物科技(蔚蓝生物)、新能源装备(特锐德)等“新赛道”的领军者。
这七家企业虽产业类型各异,却有着专注创新研发的共同基因,凭借科研技术构筑起竞争壁垒。以蔚蓝生物为例,2024年,其研发总投入达1.18亿元,占总营收的8.9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公司搭建了6大技术中心和2个重点实验室,依托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研发工作。截至目前,蔚蓝生物及其旗下子公司已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还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果说蔚蓝生物的发展体现了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提质加速,那么即发集团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作为国内针织行业的老牌领军企业,即发集团近年来立足技术创新,承担了50余项国家及省市科技攻关项目,拥有32项发明专利和38项实用新型专利,接连斩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科研投入的含“新”量,直接转化成了市场竞争的含“金”量。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蔚蓝生物酶制剂收入同比增长14%,达到5.05亿元,毛利率高达63%;即发集团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123.3亿元,同比增长7%,出口创汇6.97亿元,同比增长8.86%,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大幅增长5.2%。创新升级的辛勤付出,已收获丰硕成果。
坚持产业创新和科研投入为这些上榜民企提供了升级的内驱力,而青岛市营造的优质政策环境则从外部为企业带来了强劲赋能。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岛整合82家金融机构资源打造的“青融通”平台,已为10799家企业解决贷款2006.8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50%,以真金白银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问题,实现强势“破冰”。此外,青岛还优化“青岛政策通”平台,推动50亿元财政资金直拨企业,同时新增100名政策服务专员提供贴身服务,实现针对民企的“政策直达”。青岛针对民营企业实施的“精准滴灌”,精准解决了企业升级过程中的难点,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生态优化,以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历史上“战国七雄”的故事,诠释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真理。而此次青岛上榜的七家民企,揭示了青岛民营经济的跃迁路径:从“单兵突破”到“集群冲锋”,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深度融合产业链的创新产业集群。今年,青岛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开展常态化产业对接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举办20场产业链专场对接会,编制17篇重点产业链图谱,27家链主企业发布314项合作需求,吸引1125家优质中小企业参会交流,其中外地企业546家。
依托产业链的强大牵引力,青岛民企在协同发展中激发了创新的“裂变反应”。今年,青岛有6家企业跻身《2025全球独角兽榜》,总估值达898亿元。其中,特锐德旗下的特来电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即发集团在生物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也为其纺织业全产业链条提供了稳固保障。
七家民企的成功突围,展现了青岛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依托创新提质与政策赋能的双轮驱动,青岛成功推动民营企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能级跃迁,也为山东乃至全国探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以政策赋能为牵引力,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加之产业链协同的穿透力,青岛的民营经济拥有着持续突破、勇立潮头的强大战斗力!
本文作者:崔恒亮 陈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