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喊你来减肥”成为网络上的热点。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年”再次成为民生议题焦点。,这个看似与体重无关的疾病,实则与体重管理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攀升。那么,糖尿病与体重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微妙关系呢?

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4倍,脂肪细胞增大导致胰岛素抵抗,长期负荷过重最终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引发糖尿病。
此外,数据显示,我国超50%的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而体重异常已被证实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重要诱因。
体重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紧密。数据显示,BMI(身体质量指数)≥24的糖尿病患者,每减重5%,糖化血红蛋白可下降0.5%~1.5%,胰岛素敏感性提升30%。更令人振奋的是,减重20%~30%的患者,糖尿病完全缓解率可达49.6%~79.1%。这些数据警示我们,体重管理不仅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更是逆转病情的希望所在。
此外,减重还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并减少的发生;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病进展;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降低视力丧失风险。
要实现减重的多重获益,就需要科学减重三步走”的策略。
饮食控制 为了维持营养的均衡,应确保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低于身体的消耗量。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状况,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同时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例如瘦肉、鱼类和豆类)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和蔬菜)的摄入,以实现更健康的饮食结构。
规律运动 选择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减脂,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改善血糖控制。
行为干预 通过记录饮食日记、设定小目标、寻求社会支持等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体重管理是一门科学。单纯关注体重秤上的数字,可能会忽略更重要的健康指标,比如体脂率、腰围、腰臀比和肌肉量。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体重管理的“科学密码”,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状况,制订更有效的健康计划。
我们常说的BMI是基于体重的衡量标准,中国成人正常范围为18.5~23.9,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属肥胖。但BMI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占比。例如,肌肉发达的运动员可能BMI超标,但体脂率很低,健康状况良好。
体脂率是基于体脂的衡量标准。体脂率是指脂肪在身体中的占比,是评估肥胖程度更精准的指标。成年男性的健康体脂率一般为10%~20%,女性为20%~30%。体脂率过高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而过低则可能影响生理功能。
腰围是反映内脏脂肪堆积的重要指标。内脏脂肪过多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我国肥胖相关指南定义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即为中心性肥胖,建议男性控制在85厘米以下,女性控制在80厘米以下。即使BMI正常,腰围超标也可能意味着代谢健康问题。
基于体型的衡量标准,男性≥0.95、女性≥0.85为中心性肥胖,提示脂肪更多堆积在腹部,健康风险更高。建议男性腰臀比控制在0.9以下,女性控制在0.8以下。
肌肉量是体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不仅是力量的来源,还参与能量代谢。较高的肌肉量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燃烧更多热量,防止体重反弹。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会自然流失,导致代谢率下降。通过力量训练和优质蛋白质摄入,可以维持或增加肌肉量。
在减重过程中,许多人虽然付出了努力,却因为一些常见误区而效果不佳,甚至损害了健康。以下是减重路上最容易踩的“三大坑”。
很多人认为,减重就是少吃甚至不吃。然而,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甚至诱发低血糖。长期低热量饮食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降低基础代谢率,反而更难减重。更严重的是,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影响身体机能。科学减重应该是控制总热量摄入,同时保证营养均衡,而不是一味地饿肚子。
运动确实是减重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只依赖运动而不控制饮食,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例如跑步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可能一块蛋糕就抵消了。此外,运动后容易产生“补偿心理”,觉得“运动了可以多吃点”,结果摄入的热量反而更多。减重的关键在于“热量赤字”,即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因此,饮食与运动必须双管齐下,如此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