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仪是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早在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就提交了《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和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得到积极响应,广州市一些中小学率先行动起来,广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源。然而陈海仪在后续的走访调研中又发现了新问题,粤北山区等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心理服务资源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2023年全国两会上,陈海仪将2019年的建议进行了“升级”,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关注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创新性提出“心育亭”设想。在这份建议中,陈海仪详细阐述了“心育亭”的功能和定位,目的就是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倾诉环境,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孩子们能够毫无顾虑地打开心扉。陈海仪的这份建议迅速落地生根。当年,3座“心育亭”率先在广州市落成。“心育亭”从理念变成了现实。此后,“心育亭”逐渐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就像一个个温暖的港湾,为青少年和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和帮助。
2024年,“心育亭”继续发展壮大,跨越千里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毕节是广东省对口帮扶城市,“心育亭”在毕节地区的投入使用,为当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随着2024年4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引入“心育亭”,“心育亭”的功能持续拓展。在一起抢夺藏匿孩子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围绕孩子抚养权问题争执不下,孩子甚至与母亲多年无法见面。面对这样一个棘手案件,“心育亭”派上了用场。一方面,法院利用“心育亭”家庭教育功能对当事人进行指导,同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心育亭”对当事人进行深入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心育亭”让当事人与孩子进行线上联动。一系列“组合拳”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当事人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理性看待抚养权归属问题。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妥善解决了矛盾,家庭关系得到修复,孩子也终于不用东躲西藏,回归正常家庭和学习生活。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陈海仪更加意识到“法律+心理”在处理案件时的优势所在,这也让她有了更深入的想法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实现“法律+心理”融合,通过更多机制和措施,更好解决心理问题和司法问题。
在陈海仪看来,“心育亭”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她希望未来能够引入更多专业资源,如法律专家、教育专家等,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服务,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心理健康保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