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这么实用的高逼格答题理论,还不懂媒介化的太亏了!|专题12
2024-12-24 04:31

专题保分计划周六报道!本周专题:媒介化

媒介化这个专题属于单独考的真题不是很常见,但在答题时用上就能直接提高答案逼格的一类。

它是一个看上有点难理解但其实很实用的概念,在关于网络用户、媒介治理、传媒业转型、传媒社会治理相关的题目里用上媒介化的概念,直接让你的答案脱颖而出啦,这高分不是稳稳到手~

今天播播来带爱宝们来看看这个专题要掌握哪些内容吧!

本期专题框架图:

往期回顾:

考了200分的媒介融合万字解释pdf|专题01

最难整理的马新观专题,这里有现成的框架|专题02

考了30多分的「计算广告」知识点原来这么难 | 专题03

考了又考的传媒生产与经营,用这几个模版一次搞定|专题04

一篇捋清国际传播,这个必考专题就这几个出题方向|专题保分计划05

这可能是你没有关注过的算法知识,用7篇大佬论文告诉你算法的高分答案!|专题06

“浙江宣传”成顶流,关于政务新媒体的这些一定要整理| 专题07

每年都考!传播效果理论重点直接背 | 专题08

一考就是30分!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该怎么拿分 | 专题09

媒介伦理这个专题,真的只有0.001%的院校不会考 | 专题10

有170+道真题的网络用户,高分答案思路就在这里! | 专题11

真题回顾

名词解释:

媒介物质性(名词解释,华东政法大学440,2023)

媒介逻辑(名词解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34,2020)

媒介化(名词解释,北京邮电440,2022)

媒介化社会(名词解释,厦门大学334,2023)

媒介化治理(名词解释,西安外国语大学334,2023)

简答题:

媒介化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简答题,南大传播学,2020)

简述媒介的物质性(简答题,北京大学深圳学院,440,2021)

如何理解媒介的物质性(简答,武汉大学440,2023)

数字媒体时代,谈谈万物皆媒的理解。(简答,兰州大学440,2023)

法国媒介学的内涵和重要观点(简答题,暨南大学707,2020)

文化的媒介化(简答,深圳大学928,2022)

媒介化社会的三重逻辑(简答,上海大学440,2023)

中介化和媒介化的区别(简答题,北京师范大学829,2023)

给了中介化定义,分析媒介化和中介化内涵并指出二者差异(简答,安徽大学815,2023)

论述题:

从媒介化出发论述直播对于社会规则的重构和商业赋权(论述题,北京师范大学,723,2021)

论述你对万物皆媒观点的理解(论述题,山东大学334,2021)

你如何理解媒介学?(论述题,福建师范大学872,2020)

彼得斯在《奇云媒介即存有》中提出“若没有船舶,大海是否依旧神秘?若没有火种,自然是否依然狂暴?若没有时钟,时间是否可以被感知?若没有书写,人的思维是否依然愚昧?”请谈谈你对皮得斯观点的看法。(论述,华南师范大学610,2023)

一段关于媒介化的材料,围绕材料进行分析(材料分析,云南大学638,2023)

几句话材料,内容是智能传播、传播技术智能化、人的媒介化)结合此环境下论述媒介环境特征给新闻生产带来的影响(论述,安徽大学622,2023)

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和实际,论述突发事件中媒介化治理的策略方法和路径。(论述题,西安交通大学440,2022)

结合新闻传播研究的媒介化转向,论述媒介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社会(论述题,中央民族大学440,2023)

媒介化及相关概念

媒介化指的是由于媒介影响的增长,社会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发生了按照传播逻辑重组的全新变化。媒介化过程就是用媒体的逻辑、机制、传播模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刻改造的一个过程。

媒介参与改变了社会的整体生态环境和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在内容传播的逻辑上成为重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基础设施。媒介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度,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普通民众,从沟通交流到意见表达、日常生活、经济发展,无不依赖于媒介。

媒介的社会角色不再仅仅是过去的媒介内容生产者和信息内容的传递工具,开始成为社会政治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的激活者、连接者和整合者,成为社会架构和运行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推动者。

面对数字媒介的迭代发展,互联网智能媒介技术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影响。媒介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逐渐发展成为当下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方式。媒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对公众日常生活准则以及思想行为的深远影响。

早期“媒介化”被用于指涉媒介对zz传播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的其他影响。瑞典媒介学者肯特·阿斯普最早提出了“zz生活媒介化”的概念,即“zz体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传媒对zz报道的影响,而且还自我调节以适应大众传媒需要”的过程。

媒介化治理:

媒介化治理是数字技术与原有体制融合嵌入,引导和加成传统社会治理,实现革新范式、优化逻辑、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以媒介作为治理对象、治理平台和治理方法的新策略。

从结果角度,媒介治理可以在媒介构建的虚拟空间中实现治理主体间的即时良性互动、治理过程的精准滴灌、治理风险的超时空预判和国家治理的颗粒缩放,整体治理呈现出高度数字化、虚拟化、媒介化、融合化、精准化特质。媒介化治理不仅仅是一次技术驱动的社会治理升级,也是在媒介进一步与社会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治理思维和理念的革新。

媒介逻辑:

媒介化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即许多相互分离的社会和文化过程逐步转向适合于媒介再现的形式,其中蕴含着一种媒介逻辑的指向,也即媒介发挥着强大作用,具体体现在它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和权威,能够使得其他系统或多或少地服从于媒介逻辑。因此,媒介化的另一层涵义是社会各领域依据媒介逻辑进行呈现和互动的运作方式。

媒介逻辑体现了“一种看待和解释社会事务的方式。在中观层面上,它意味着媒介组织选择和展示的规则;具体到微观实践层面上,媒介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文化或社会活动的核心元素如何遵循媒介原则、并通过媒介形式来进行表达。

新新媒介: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旧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

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界定特征是:一旦上传到互联网上,人们就可以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等;

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例子有优视网、维基网、推特网、第二人生等。新新媒介的界定性特征主要有:其消费者即生产者、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新新媒介使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等。

新新媒介的特征有:第一,新新媒介一般是免费的;第二,其多半是非专业人士进行信息的生产;第三,新新媒介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第四,其消费者即生产者;第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新媒介的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第六每个人都能凭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新新媒介去进行自我表达或出版。

媒介化与中介化

中介化和媒介化的概念彰显了技术在传播与沟通行动中的过程化与制度化的关键角色。

01

中介化

从本质上讲,中介化应该是一个微观或中观层面上的概念。在媒介研究中,中介化是指“通过媒介传递某物的行为”,强调的是传播过程在意义制造中所起到的介入作用。

更为具体地讲,中介化意味着通过一个制度性公共机构向受众传输社会知识与文化价值的行为,它被视为大众媒介的基本效用之一。因此,中介过程是在描述一种转换,中介化强调的是一种调解、桥梁的角色,是两个或多个对象或元素的连接或者相互之间关系的转换,包括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介化是一种连接,所以其概念本身蕴含了某种包容性,可以包容库尔德利所指的“各种社会转化的异质性”。

02

媒介化

与中介化不同,“媒介化”本质上是一个宏大层面上的概念,同时也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均有体现。它是媒介效果向宏观社会效应的一种延展,其根本点在于以此概念理解媒介所造成的复杂的社会后果。

但与传统的线性媒介效果论所不同的是,媒介化强调的是在广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的其他社会进程无法与媒介和技术相互分离。它一方面指媒介对于日常生活实践的渗透,另一方面涵括了媒介与社会、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说,媒介化是社会和文化以及互动模式由于不断加剧的媒介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社会进程。

媒介化社会形成的逻辑

媒介化社会,也称社会的媒介化,就是按照传播逻辑的社会重构。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革命给社会带来的最为深刻的影响。

01

媒介融合提供了媒介化社会的技术支撑力

技术更新迭代是媒介化社会的前提。当下融合媒介既是促进社会媒介化的直接作用者也是媒介化传播深入发展的催化剂。因为新的媒体技术始终在融合所有传统媒介的优势,并不断促进传统媒介的革新,推动媒介传播功能的多样化和服务的广泛性。

02

信息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的主体牵引力

媒介化社会揭示的是一种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中媒介对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并进而形成对社会的重新建构。

而社会对媒介形成一定的依赖,这种依赖突出地表现为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依赖关系,这是推动社会媒介化的主体力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同时也无法回避媒介的影响。

03

环境建构体现了媒介化社会的媒体影响力

大众传媒构建起媒介化社会的信息环境,体现其媒体影响力。传媒作为重要的资讯传播渠道,能够对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决策乃至社会行为都产生影响。在媒介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刻上了传媒的烙印。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宏观系统,到家庭和个人的微观层面都会受到媒介的深刻影响。

媒介化社会从其本质上讲,意味着人的媒介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媒介人”,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界的想象主要由媒介来构建,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人的媒介化生存

01作为日记与记事本的媒介内容:

个人历史记录的媒介化

以往大众媒介承载的主要是公共历史,而今天人们随时可以用各种社交平台记录关于自己的文字、图片、影像,这些内容构成了一种数字化、媒介化的私人日记或记事本。

当媒介内容成为自我记录的一种方式时,私人性内容的公共化也就难以避免。以往人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主要是公共性内容,偶尔有些私人性内容进入大众媒体也是因为其具有公共价值,而今天海量的私人性内容都进入了公共媒介,这也意味着这些私人性内容的公共化。对于个体来说,自己发布的内容有可能超越其原有用意在时间与空间上不断扩散与延伸。

从历史记忆来看,虽然互联网可能使得个体对自身的记录变得更为详尽与完整,但由于这些记录都是借助各类社交平台,人们也会依赖这些平台的记忆能力,最终自身大脑对个人历史的记忆反而可能变得模糊。

02作为表演道具的媒介内容:

自我表达与自我建构方式的媒介化

以往个体的自我表达极少有机会进入公共媒介,而今天,各种社会化媒体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表达得以公开且与他人产生互动。而公开的自我表达往往具有表演的成分,因此用户主动生产的媒介内容也成为了表演的道具。

这也意味着这些内容会具有滤镜化的色彩,它未必是对人们真实生活或想法的呈现,而是经过了美化或修饰。人们面对不同的表演对象时也可能采用不同的内容道具,运用不同的表演策略。

03作为“诱导者”的媒介内容:

现实行为与生活导向的媒介化

当媒介化生存成为一种常态时,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多地以社交媒介中的存在感为目标,现实生活也变成了媒介表演中的剧目。媒介内容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与记录,也会成为现实生活的导向,甚至可能导致现实中的生活与网络中内容发布的因果关系的颠倒。

在这样的情形下,现实行为与媒介行为之间可能会出现一定冲突,例如为了内容发布而造成“在场的缺席”。媒介内容生产有时也要人们额外投入时间与精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他人分享的媒介内容的影响。

社交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地域和社会阶层限制,帮助人们了解其他地域、其他阶层的生活方式,也激发了一些人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同时,它们也可能加剧一些人的焦虑,加剧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从众行为。

媒介化下的传媒业转型

一、价值重心:

关系联结的新逻辑取代信息生产的旧逻辑

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社会传播构造所引发的媒介场域重塑,其实不仅是传媒业生态格局的改变,更展深刻的是新兴媒体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传媒场域主导力量,这一格局变迁背后所展示的媒介业角色担当、社会定位与发展逻辑的变化,即传媒这业价值重心的转移。

1.传媒业的角色担当转变为深度媒介化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建构者

互联网媒介和智能媒介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是一种网络化逻辑,强调的不再是直接的内容生产,而是在将信息生产发布权赋能给每个个体和整个社会后,通过广泛地连接与再连接来创造广泛价值、创造更多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看,传媒业的角色不仅是公共信息的提供者,还是深度媒介化社会中整个社会关系的建构者、社会生活的组织者。

传播和媒体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更重要的是承担起线上社会生活加宽、加细和加厚的建设任务,也就是在已形成的粗放型的社会连接平台上,促成社会的、个人的资源与能量聚集整合、协同发展。这样,媒体要处理的并不仅仅是内容,更大程度上要进入到社会生活要素重新构造的方方面面,在开放条件之下进行社会关系的激活、连接和整合,即要处理的是连接的实现或者说关系的建立。

2. 传统媒体应以开放协同的新媒介发展逻辑尝试与外部互补资源进行大融合

在新兴媒体将传统媒体纳入再度媒介化进程的传媒业变革中,传统媒体必须采纳和适应新兴数字媒介的发展逻辑,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关系。

因此,传统媒体必须要适应数字媒介逻辑所强调的开放和连接,即以开放的逻辑,对于形形色色的政治的、商业的、文化的行融合的“大融合”和个人的资源进行新的连接与再连接,探索与外界的互补资源进行、商业的、文化融合的“大融合”模式。

为对传统媒体而言,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可供性资源,善用自身的在地性优势及社会地位授予的优势,从一线内容生产者转向为信息生产传播提供专业支持、价值服务及操作指导的二线角色。

二、实践操作的核心资源媒体:

用好“新内容”与大数据

对传媒业而言,在社会结构日趋离散的微粒化网络社会中,有效实现连接的建立和关系的积累主要路径有二:一是利用内容服务实现关系资源的整合,二是利用大数据洞察实现基于场景的关系联结。因此,这就需要传媒业开发利用好“新内容”与大数据这两类核心资源。

1. “新一代内容”内容为激活和形成圈层、社群和社区

提供关键性的底层关系资源

内容在深度价值之外,其宽度价值和中介价值愈发显现。内容已经成为人人参与其内中、渗透到“社会-个人”所有层面的“社会粘接剂”。

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已初步展现了内容引发关系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宽度价值。内容的价值衡量标准正在重构,只要能引发情感共鸣与趣缘人群聚拢,这样的信息内容在互联网、物联网中就是有价值的;并且这些具有横向连接价值的内容更有可能实现精准高效传播洞察。

在新的生态格局中、新的价值逻辑下,传媒业要破除“内容为王”的价值自恋与精英思维,以内容为创新原点,开放协同,充分发挥内容作为“中社介物”的穿针引线作用,激活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源成各具特色的社会圈子和中社区,为社会沟通与协同提供最为关键性的基础关系资源。

2. 大数据和算法实现多方分析洞察并完成基于场景的关系建构

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格局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包括内容传播在内的整个社会运作中一种至为关键的资源和力量,媒体在传播领域、社会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通过对数据源的掌控、数据价值的开发以及数据算法的应用来实现。

因此,未来媒托大数据与算法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关键路径是充分挖掘各类用户的“场”的价值,依托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实时定义、理解和洞察特定场景中的用户状态与需求,并能迅速地找到、推送与他们需求相匹配的内容、产品或服务,实现场景适配。

可以说,谁构建了“人—内容—物”之间基于场景的连接,谁就是价值变现的创造者;新型主流媒体及其工作者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把握能力与操作质量,是决定其在未来传播发展中主导性价值得以发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彭兰.原点再思: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及人-媒介-内容关系[J].当代传播,2023(01):12-18+25.

[2]喻国明,耿晓梦.“深度媒介化”:媒介业的生态格局、价值重心与核心资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12):76-91+127-128.

[3]周翔,李镓.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J].国际新闻界,2017,39(04):137-154.DOI:10.13495/j.cnki.cjjc.2017.04.008.

[4]张晓锋.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7):15-18.DOI:10.19997/j.cnki.xdcb.2010.07.003.

福利时间

想要获得本期推文相关论文的标注版,在公众号内发“媒介化专题”即可获得免费领取方式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这么实用的高逼格答题理论,还不懂媒介化的太亏了!|专题12】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78564.xrbh.cn/quote/27665.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移动站 http://www78564.xrbh.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