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对紧缺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专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具有南传特色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依据《南京传媒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特面向校内外启动微专业招生。
什么是微专业?
“微专业”是高校辅修专业的升级浓缩版,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自主选择修读某一新兴或交叉专业领域所需要的核心课程群,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的核心素养和专业创新能力。
开办微专业的目的?
微专业是在辅修专业基础上的新路径,有助于主动适应市场急需和行业变革,实施学科融合专业交叉的新模式、专业改革与新专业培育的先行棋,是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田,也是促进拔尖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微专业的组织形式?
微专业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组织开设,面向校内外学生开放,坚持学习对象自愿修读原则,实施学分制管理,独立设置培养方案,修满学分后颁发微专业证书。每个微专业一般开设6-10门课程,每门课程为2-4学分。原则上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按修读学分进行收费,收费依据《江苏省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及我校经核准的当年学分制收费标准执行。
AI 音乐制作微专业是为适应音乐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跨学科专业。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音乐理论基础与音乐艺术创作能力,又熟练掌握 AI 技术在音乐制作中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够运用 AI 工具和方法进行创新型音乐创作、制作与研究。本微专业的教师团队由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和 AI 专家共同组成。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音乐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在 AI 技术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01
培养目标
使学生在系统性学习作曲与作曲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掌握 AI 音乐制作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音频信号处理等在音乐创作、编曲、混音等环节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运用 AI 技术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制作,或辅助专业音乐制作提升效率和质量。
让学生了解 AI 音乐制作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在音乐、影视、游戏、新媒体等相关领域从事 AI 音乐制作及相关工作的能力。
02
课程模式
课程介绍
1、音乐基础课程
2、计算机与 AI 基础课程
3、AI 音乐创作课程
包括算法作曲、基于深度学习的旋律生成、和声自动编排等课程,教授学生利用 AI 模型进行音乐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深入理解音乐创作规则与 AI 算法的融合应用。
4、AI 音乐制作技术课程
聚焦音频信号处理与 AI、音乐信息检索、智能混音与母带处理、电子音乐合成与 AI 等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 AI 技术处理音频数据,实现音乐制作流程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5、音乐与 AI 应用实践课程
6、音乐产业与 AI 商业课程
探讨音乐版权管理与 AI、音乐市场营销中的 AI 策略、音乐科技创业等话题,使学生了解音乐产业在 AI时代的商业运作模式与创新机遇,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与创新意识。
7、跨领域融合课程
03
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指挥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参与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包括:《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研究》(国家级,2005)、《东方音乐文化形态研究》(国家级,2012)、《中华音乐文化多元一体发展史综合研究》(国家级,2019);《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研究》(省部级,2007)、《儋州民间音乐研究》(省部级,2010)、《多声部把音乐创作的高级阶段》(2011,省部级)等。出版《通俗歌曲演唱与伴奏》《西方弦乐艺术》《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音乐事象》《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研究》《东北美洲土著音乐》《海门山歌与山歌剧文化研究》《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乡土文化——沙地人宋卫香与海门山歌研究》等音乐理论著作、译作 10 部,发表论文、译文 100 余篇,创作并指导原创海门山歌音乐剧《青春啊青春》等若干部。其中,《克里奥尔音乐文化研究》获“世界华人优秀著作(作品)奖;著作《西方弦乐艺术》获“精品教材奖”(省部级);《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获“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二等奖”。
近年来面向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开设并讲授的主要课程包括:
理论类:民族音乐学概论;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东方音乐文化概论;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流行音乐概论;管弦乐艺术史;管弦乐专题研究;音乐批评;乐器法概论;交响乐经典作品研究;音乐科研与论文写作等。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数码音乐委员会主任。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处处长等职。
近五年来出版专著:
1)庄曜《管弦乐作品专辑》青海文联出版社 2023年出版。
2)庄曜《青海风格钢琴作品专辑》1/2,青海文联出版社2023年出版。
科研项目:
1)基于音乐与场景融合效应的视听信息匹配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技术骨干(《声学环境的声效生成与控制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中的“课题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 术部,2019。
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当代音乐学研究》主要负责人3/3,担任其 中“第五章音乐形态学”的撰写,该书获得江苏省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3)“录音艺术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 育类)一等奖,主要负责人(1/4)。
创作获奖:
1)小提琴独奏《高原情愫》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 。
2)计算机音乐《仓央加措》“中国首届电子音乐作品学会奖”二等奖,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
3)古筝独奏《箜篌引》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金钟奖”及文化部历届民乐大赛决赛指定曲目之一。
4)交响音画《草原音诗》江苏省第七届“音乐舞蹈节”优秀创作奖”(最高等级),江苏省文化厅。
5)大型原创舞剧《潘玉良》音乐创作,第二届中国 江苏文化艺术节舞台剧目奖。
6)无伴奏合唱《做你的儿女真好》,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紫金合唱节委约作品,2021年5 月,江苏省第三届紫金合唱节闭幕式演出。
7)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华中鲁艺记》作曲,2020 年度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2020年度江苏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2020年9月18日在盐城大剧院首演)。2021年6月,江苏大剧院戏剧厅展演,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8) 管弦乐《淮海叙事曲》作曲,2022“苏风戏韵”大型原创戏曲交响音乐会曲目之一,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 月31日扬州市音乐厅演出。
9)交响合唱《江河湖海》,《新时代组歌》之一,主办单位江苏省音乐家协会,2022 年10月9日网络持续展播。
10) 2024年,”两弹一星”交响组歌《永不褪色的信仰》(主创之一),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联、青海省音乐家协会。授课情况目前在学校担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多门课程:
1)数字音乐与声音设计(本科)
2)影视音乐创作与制作专题(研究生)
3)数字音频应用专题(研究生)
4)电子音乐应用与创作专题(研究生)
5)计算机音序制作(研究生)
江苏省演艺集团创作研发中心,国家一级作曲,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作品曾入选“纪念建党95周年”全国优秀歌曲、“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优秀歌曲、“青奥会”全球作品征集十大金曲、“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剧目,“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等。曾获“江苏省文艺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茉莉花奖”、“新人新作大奖”、“音舞节大奖”、“南京文学艺术奖”,多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江苏省艺术基金、南京市艺术基金。入选中国音协“新时代词曲创作领军人才”、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对象。
创作、制作多台重大文艺演出音乐,主要有:“永远跟党走”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型歌咏文艺演出,江苏省“庆祝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大型诗歌朗诵音乐会(音乐总监),“潮涌新时代”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逆行者之歌”江苏省致敬白衣勇士慰问演出(音乐总监),江苏省“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大型诗歌朗诵会,江苏发展大会“家在江苏”专场文艺演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 120 周年”文艺演出,第十二届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暨“百梅争艳”戏曲汇开幕式文艺演出(音乐总监),“水韵江苏.相约香港”江苏文化嘉年华开闭幕式以及其多场文艺演出(音乐总监),江苏省政协“一带一路”专场文艺演出,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江苏周”文艺演出,“庆祝江苏省戏校建校 60 周年”多台文艺演出,“印象北大荒”文艺演出,多届“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多届“南京市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历届江苏省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音乐总监),历届江苏省政协新春茶话会文艺演出(音乐总监),多届江苏省中秋戏曲晚会,多届京昆艺术节开闭幕式等。
博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就职于南京特殊教育学院,主要教授: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科技英语、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Maya 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研究方向属于多媒体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为音乐信号分析与处理、音乐信息检索、音乐源分离等音频工作技术,具有深入研究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的工作主要针对音乐源分离任务提出了基于分音包络线波形特征总振幅最小的选择函数,基于加权能量最小的音乐源分离模型,基于松弛扩展的共同振幅调制方法和基于局部化扩展的共同振幅调制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难度的音乐源分离场景。熟悉数字图像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对概率论、矩阵分析、智能优化算法等数学工具有扎实的基础。熟练掌握 MATLAB 编程、C/C++编程、MATLAB/C++混合编程、SQL 数据库语言。科研项目:基于知识发现与推理的社交多媒体推荐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01-2025.12。近年发
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副教授
副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硕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乐文化、舞台剧、文化项目策划、音乐产品营销。
社会职务:南京艺术学院考级评委、江苏省首届高校艺术基本功大赛评委。
曾获校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获省教学评比二等奖、校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 ,参与多项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策划及排演多场大型演出活动,担任多部原创音乐剧、校园剧的音乐总监。指导学生多次获省级以上赛事奖项。2023.4 第六届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省级。2023.10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一等奖,省级2024.9获全国高等教育美育教研与教学成果展评,教研论文类一等奖,国家级 。2024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打击乐教学对提升江苏中小学美育教育水平的策略研究”,2024.9-至今,第一;2023 年度南京传媒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用型教学研究——以流行演唱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为例,2023.9-至今,第二;江苏社会科学联合会基金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9-至今,第二;江苏高校哲科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背景下红⾊主题舞台剧传播路径研究 ,2021.10-2023.11,第一。
九三学社社员 讲师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作曲专业方向。现任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作曲教师,担任作曲课程、计算机音乐及录音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中共党员,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北京樂和校歌创作团队常任作曲,樂和校歌文化工程公益志愿者团队成员。本科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2019 年 6 月本科毕业并取得艺术学学士学位(2014.9—2019.6);2019 年 9 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专业作曲方向研究生,2022 年月毕业并取得音乐作曲硕士学位(2019.9—2022.6)。
创作活动:
(1)央视 CCTV17《大地讲堂》樂和校歌创作团队专访——特邀采访嘉宾;
(2)为北京樂和校歌文化工程创作数十首校歌,广受好评,刊登在百年杂志《中国青年》2023 年第 21 期;
(3)为南京传媒学院文化管理学院拍摄的纪录片《磷火》创作主题曲《磷火》并登上 CETV1 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青春的旋律》;
(4)参与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剧《八十一颗许愿树》的音乐创作,首演于南京保利大剧院并成功申报南京艺术基金项目;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作曲方向)2011 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本科,2015 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师从于作曲家王建元教授,2018 年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协会会员。全国 MIDI 专业等级考试三级资格。2017年 2 月在省级期刊《北方音乐》上发表学术论文《试论杭盖 乐队原创作品中的风格融合— 以作品 “轮回”为例》;2018 年 6 月 研究论文《藏族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风格中的融合-以天杵乐队为例》收录进中国知网论文库。参与多部影视剧 ost 创作,多部艺人歌曲编创。现任教于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教授课程:数字音乐编创、音频软件基础、电脑音乐制作、流行音乐编配、歌曲写作。
04
招生对象及条件
1、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一年级及以上学生招生,优先考虑具有音乐基础(如音乐特长、音乐类课程学习经历)或计算机编程基础(如参加过编程竞赛、计算机相关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
2、招生对象:面向全校招收 20-30 人。
05
证书授予
06
报名方式
1.网络报名
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学生填写《AI 音乐制作微专业报名表》,提交个人成绩单、个人简历、音乐或计算机相关作品(如有) 等报名材料至指定报名平台或邮箱。
招生工作小组对报名学生的资格进行审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背景、相关作品或经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参加选拔考试的学生名单。
组织面试。
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编程基础与 AI 基础知识;面试则重点考察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乐器演奏、视唱练耳、音乐创作思路等)、对 AI 音乐制作 的理解与兴趣、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根据笔试与面试成绩综合排名,确定录取名单。
3. 开课及缴纳课程费用
学生需在开课前统一缴纳课程费用,具体安排请以届时通知为准。微专业课程费用按学分收取,210元/学分*24学分,总计5040元。
4.咨询方式
025-8617663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