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据应急管理部消息,截至18日8时30分,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25人受伤,地震还造成部分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受损。
截至6月18日9时整,共记录到2.0级及以上余震68次,其中5.0-5.9级2次,4.0-4.9级3次,3.0-3.9级12次,2.0-2.9级51次,目前最大余震5.3级。
目前,各方救援队伍迅速向震区集结,饮用水、食物、帐篷、棉被等救援物资陆续抵达灾区。
此次地震中,
一个地震预警系统在网上
引发强烈关注。
昨晚地震发生时,
宜宾提前10秒收到预警,
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
四川多地的电视、大喇叭、手机等
同步发出预警
据悉,地震发生时,
成都共110个社区
实现“大喇叭”倒计时预警
位于震中的宜宾市长宁县也拉响了警报
还有不少民众的电视屏幕
突然弹出了预警提示
初步统计表明,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凉山州、德阳市、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云南省昭通市等市的学校发出预警,成都市的180个学校、110个社区收到预警,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等13个市州的共79个区县开通了广电和互联网电视地震预警的区域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或预警提示。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雅安市等3个县的4个农村场镇。
一夜之间,
这个地震预警系统在网上刷了屏,
但很多人还不太了解
预警系统到底是什么?
报报为大家梳理了几个关键点
据悉,此次的地震预警技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大陆地震预警中心提供。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介绍称,“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临震预报仍然是世界难题。预报领域的成功,还是局限在地震预警上。”
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现代科技抢在地震波之前通知距离震中有一段距离但可能受殃及的地方居民早做准备,从而减少伤亡。
要了解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先了解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突然破裂和错动而产生的。而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
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向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2008年“5·12”地震后,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的四川达州人王暾决定回国研发地震预警系统,注册成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关,王暾带领的技术团队在2011年首次成功向外界发出地震预警信息,使中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2011年6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后,当时便布设在两万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区域。此后,仅到2012年5月,就成功对130次余震实施了预警。
一年后,国内首次实现手机短信接收地震预警信息,证实该技术基本成功。又过了一年,汶川电视台开通了国内首个电视预警功能,在地震波到来前,电视会自动跳出弹窗并开始倒计时。
如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
据王暾介绍,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和处理、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
“具体来说,就是在地震危险区域布设高密度的台网,监测地震,监测仪将监测到的地震动的关键信息发送至预警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预警中心发布预警信息,用户接收预警信息并进行避险和紧急处置。”
整个过程一般平均需要花费6.2秒,“我们比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还快2.5秒。”
王暾介绍说,“我们在逐步完善24小时专人值守制度,但这套系统也是全自动高智能化的,即便没有专人值守,预警信息照样以最快速度被发送出去了。”
除了广播和电视两种渠道,还有一款“地震预警”APP推送的预警信息,大大提高了预警覆盖率,这也让网友感叹帮了大忙。
其实这个APP五年前就已经上线。据称,这个预警系统已经经过超万次实际地震的公开检验,并成功预警网内所有破坏性地震。
更有网友直接称其为“保命”APP。
不过,王暾也反复表达自己眼下的忧虑:“只要预警网覆盖的区域范围内发生地震,都能被监测和预警,只是对预警信息能不能充分传递到老百姓,是现在我国地震预警领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王暾说,目前四川地震区有79个县已经开通了电视、手机预警服务,占了四川省地震区60%区县,剩下的地震区还有几十个县还没有开通。从全国来看,开通电视预警的也就只有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