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人事变动,无疑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甚至连行长杨书剑都已经离职。
我们知道,密集的高管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的内部管理带来了挑战。
好在,代为履职行长的戴炜,此前也是在董事长霍学文任上获得提拔为副行长。
霍戴二人的搭档,应该不会动摇北京银行的战略走向。
不过,如今霍戴两位领导携手,更要直面北京银行的业绩压力。
毕竟,在身后紧紧追击,北京银行只在总资产规模上有些许领先了。
霍学文上任之后,积极打造零售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并以数字化策略为核心,试图以此来巩固“城商行一哥”的地位。
只不过,从整体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长来看,这一战略的成效尚未完全抵消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
霍戴二人,任重道远。
管理层人事调整频繁
霍学文搭档代行长戴炜
2月27日,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于近日收到杨书剑提交的辞呈:因工作调动,杨书剑辞去该行行长等职务。
资料显示,杨书剑于2017年12月升任北京银行行长,这一干就是七年之久。
如今,行长这一关键职位的变动,对北京银行来说或许将是一次深刻的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北京银行已经经历了多次的人事调整。
2024年12月,北京银行董事李心福、职工监事曾颖辞职;而该行外部监事李健也因满6年任期而辞职。
不久之后,该行外籍副行长魏德勇在任职超11年之后递交了辞呈。
这还不算完。
2025年1月13日,北京银行监事会收到周一晨的书面辞职报告,他因任期届满,辞去了该行股东监事职务。
如今,连北京银行的行长也走了。

我们知道,在银行业界,管理层的稳定和战略的连贯性至关重要。而管理层密集的人事变动,可能会对北京银行的内部管理带来了挑战,也让其未来的战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过,好消息是,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已获得连任。而代为履职行长的戴炜,不仅具有深厚的银行系统背景,而且在北京银行任职多年,此前更是在霍学文任上被提拔为副行长。
霍戴二人的搭档,应该能确保北京银行的稳健过渡。
业绩遭江苏银行碾压
净息差低于行业平均值
如今,获得新身份的戴炜,随即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营收增速放缓、利润增长受限,连总资产规模这唯一的优势项,也马上要丢失。
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都压在这家老牌城商行以及这位代行长的肩上。
曾几何时,北京银行也是名副其实的“城商行一哥”。
可现如今,北京银行连总资产规模这最后的一点优势,也马上要保不住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总资产规模已经达4.03万亿元,是首个破4万亿元的城商行。
只不过,身后的江苏银行,其总资产规模同样接近4万亿元大关,达3.86万亿元。而且其15.6的总资产增长速度,高出北京银行近6个百分点。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江苏银行就可以完成对北京银行的超越。
而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北京银行早已被江苏银行反超。

在2022年,江苏银行就以705.7亿元的营收规模,反超北京银行的662.76亿元,上升至城商行第一的位置;同样是在这一年,江苏银行实现净利润253.86亿元,同样超过了北京银行的247.6亿元。
而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江苏银行的营收规模为623.03亿元,净利润为292.96亿元;而北京银行的营收规模为517.59亿元,净利润为206.68亿元。
也就是说,二者的营收差距已经拉大到约105亿元,净利润差距约8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在盈利能力方面,甚至开始落后于宁波银行。
而北京银行的业绩承压,很大程度上与其过度依赖利息差直接相关。
数据显示,近些年来,北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一直低于25%。相较之下,江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宁波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直在30%以上,甚至一度高达38.04%。
如此依赖于利息差,北京银行的生息资产获得收益的能力(净息差)却在下降。
数据显示,北京银行的净息差已连续三年下滑,而且在2024年仍在下滑。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的净息差已经降至1.47%,不仅落后于江苏银行1.76%的水平、宁波银行的1.87%,甚至不及城商行1.55%的平均值。
利润增长的受限,或许将进一步削弱北京银行在资本补充、业务创新、风险抵御等方面的能力。
戴炜压力不小。
加速零售转型成效显著
仍面临诸多问题待解
北京银行的净息差较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没有抓住零售业务的机遇。
近年来,零售业务因净息差较高且抗周期能力较强,被各大城商行视为一块诱人的“蛋糕”。
事实也证明,凡是净息差高的银行,零售能力都非常强,包括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
再来看北京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其零售转型起步较晚,直到2016年才开始。
而霍学文自2022年出任北京银行董事长以来,零售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2023年,霍学文对北京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优化,并于2023年三季度完成了零售业务条线的组织架构调整。
与组织架构调整相适应,霍学文又启动了以“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新三大战役”。
简单来说就是,北京银行以积极的姿态,打造零售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同时通过科技引领和数据驱动,加快零售转型的步伐。

效果也是明显可见的,截至2024年上半年,北京银行零售资金量规模突破1.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1.34%。在2024年半年报中评价,北京银行甚至高调宣布,“上半年增量超过历史全年增量最高水平”。
无论从规模总量还是在营收占比上,北京银行的零售转型都有了较大进展。只不过,在零售结构上,北京银行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的区别明显。
数据显示,北京银行零售贷款中收益较低的房贷占比45%,而宁波银行房贷占比只有17.5%。
这一结果,既预示着北京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大,也决定了其相较于宁波银行零售业务带来的收益率差距较大。
而从整体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长来看,北京银行零售转型的成效确实未完全抵消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
霍学文的连任,或许为北京银行的进一步转型,提供了战略的连贯性。而戴炜肩上的担子,只会更重。